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建筑与历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系统,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全站仪、遥感摄像、GIS、、BIM、VR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全面、系统、科学地将历史建筑的信息记录、保护利用、监测管理、宣传展示进行整合,有效地解决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问题。
关键词:茂名地区;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信息化
历史建筑是不能再生的资源,它代表了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是一个地区不可复制的符号,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近几年,政府一直在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2017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夯实不可移动文物基础工作。落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推动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1]。”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也更加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及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目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很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手段,通过基本的测量、访谈、文献查阅等收集数据,缺乏对这些基本数据直观性的整合,从而使得在保护过程中,无法综合考虑数据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影响最终的保护效果。因此,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介入新的技术与手段,来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对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以及急迫性进行了:“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设国家文物大数据库,建成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综合行政管理平台,完善文物部门政务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文物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共建[1]。”本文通过结合茂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的相关工作,提出建立信息化的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系统,科学的、全面的对历史建筑进行信息的收集、记录、鉴定及价值评价等相关工作,为茂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现状
茂名历史建筑形式丰富多样、数量颇多。据不完全统计,茂名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00多处,其中古建筑约286处、古遗址约205处、近代和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0余处,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而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则超过千数。近年来,茂名市政府积极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首先,积极进行文物建筑普查及申报工作,2019年茂名市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同时做了大量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申报工作,2020年4月,在茂名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评审工作中,还第一次运用了无人机航拍的实景建模技术运用到历史建筑管理之中。其次,茂名市制定了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规定,如《茂名市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管理规定》,以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管理程序。但是,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工作还是有一些问题:(1)历史建筑基本信息不全面。没有全面、系统的记录历史建筑的测绘图纸、历史信息、营造技艺信息、环境信息等,不能对建筑价值进行深刻的评定。(2)保护进展缓慢,保护观念相对淡薄。茂名的历史建筑除却一些知名的或者能带来经济收益的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很多文保单位都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例如在安良堡列入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基本没有采取太多的保护措施,屋内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坍塌,庭院内杂草丛生。直到2019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才开始进行保护修缮。同时,民众对于历史建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茂名很多地方的民众对于历史建筑都是“嫌弃”的状态,觉得那是破旧的老房子,没有任何的利用保护价值,花钱修复也不值当。(3)对历史环境关注较少。比如茂名信宜镇隆古城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将历史建筑进行了加固及修缮,使历史建筑焕然一新,但是却完全失去了历史建筑该有的韵味,比如古城门楼——红楼的门前采用了现代化的大理石广场、崭新的涂料、还有一些不符合当地特色的装饰等做法,这些都让历史建筑失去了该有的风貌以及灵魂。而民间一些做法,比如水泥硬化地面、石灰刷墙、铁皮瓦盖屋等更是让历史建筑丧失自己的该有的文化内涵。(4)历史建筑信息共享差,公开性不高。茂名历史建筑资料相对较少,网络、书籍等资料相关记载都相对较少。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茂名各级政府网站对历史建筑资料的公开性也不够。茂名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方面信息不够系统、详实、全面,信息公开度不高,公众参与度不高,保护方法不当……等诸多问题。而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建立,就能够将这些问题得以解决。
2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的建立
茂名历史建筑信息化保护与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保护、管理、监测、研究和展示,由基础信息记录、保护利用、检测管理、宣传展示四个板块构成,通过建立历史建筑基础的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历史建筑的建筑信息、历史信息、建筑图纸、建筑模型、规划保护修缮方案等,以数据库作为基础来掌握及管控茂名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并且在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管理、日常监控等,以此不断完善数据库,更新数据库。该系统主要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全站仪、遥感摄像等技术方式进行基础数据信息记录,并通过GIS、BIM等系统建立数据库,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及检测管理,并且通过VR等方式对历史建筑进行宣传、展示。
摘要:本文对中国古建筑琉璃的应用发展史进行研究,并对琉璃的制作工艺及中国南北方的原料分别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对南北方的琉璃胎体原料、工艺与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分析出南北方琉璃制作工艺的差异。从而为现代琉璃材料的复原工艺和工艺改良积累研究基础。
关键词:琉璃;古建筑;历史;工艺陶瓷
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经过工艺的不断革新,陶瓷的工艺种类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琉璃陶瓷制作工艺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琉璃自身良好的防水、耐磨、耐腐蚀等特性,及其独有的陶瓷色泽,被古人发掘出建筑材料使用属性和文化承载属性。对琉璃材料进行历史及工艺研究,能够使琉璃材料在古建保护领域和当代建筑领域依然保有应用价值,发挥其文化承载性。
1中国古建筑琉璃应用的发展史
中国古人将陶瓷材料运用到建筑装饰上的种类多样,主要以画像砖、壁饰、琉璃饰面和琉璃瓦等形式。由于中国古建筑以砖木为主要材料,建筑陶瓷材料的耐腐蚀、耐磨、防水等特性能够更好地保护砖木建筑结构,因此建筑陶瓷材料在中国古代就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建造中。商代陶管的出现标志着陶瓷材料应用于建筑的开端[1]。时至西周,瓦片和地砖的出现让陶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形式更加丰富起来,这也为明清时期琉璃瓦在建筑体上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础。最早的琉璃建筑陶瓷的应用记载于《魏书》中,是目前现存史料可考的最早史籍[2]。而之后随着各个朝代对琉璃烧制工艺的不断革新,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琉璃古建筑样本。宋朝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装饰纹样和色彩搭配被重视起来。对建筑装饰需求的日渐增多也促进了琉璃在工艺、造型、釉料等各个方面的长足发展。明朝时期,社会安定,寺庙和皇宫建筑的发展,使得琉璃建筑材料受到空前欢迎。无论是工匠的数量、分布的规模、技术的精湛程度,还是应用的广度、深度都远超以往。明代琉璃被大量应用于宫殿、陵寝、庙宇以及达官贵族的园囿、宗寺等建筑,现今仍存在的山西琉璃龙壁、大同九龙壁等就是琉璃壁饰的典型代表。明代时期的琉璃还被用来镶砌佛寺高塔,被赋予了文化承载的功能性。琉璃制品也由此发展出了不同的色釉以应对不同的建筑设计需求。琉璃饰面作为中国古建筑中极具文化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与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元素:金黄屋顶、朱色门墙、雕梁画栋等,共同描绘出了一个材质多变却又和谐统一的中国古建筑情调,其中的匠心匠意值得后人继续借鉴与研究。
2中国古建筑琉璃的工艺
由于中国陶瓷窑厂的原材料来源一般以就地取材为主,所以不同地域所产的琉璃建筑材料也因原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对中国古建筑琉璃的工艺研究绕不开胎体原材料的研究。尽管南北方原材料的使用有差异,但是最终烧出的琉璃产品的物理属性却很接近,所以南北方工匠在琉璃制作工艺的主要工序和影响因素上必定有所不同,对其工艺工序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会对现代琉璃烧制工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作者:吴天逸、刁海涛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光之教堂在宗教意义上的最高成就就是对人们以一种劝导的心态面向上帝,混凝土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则代表了冰冷无情的周遭环境,给人以深刻的无助感,然而当那束来自神圣力量穿越而来的光照向室内,才会让人感受到真正的亲切和理解,这正是现代教堂的一大特点,再也没有让人仰视的高度和距离,没有压迫和强权,只有谆谆教诲和真诚的关怀。这引导人们发自内心对光明的渴求与向往,代入式将本源的渴望激发,这种设计毫无任何浮华与奢侈,只是默默讲述神圣的所在,耳语一般描绘光明的珍贵和平凡,正是这种思想,将那些古典建筑所宣扬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抨击得无地自容。如果说安藤忠雄更多地描绘了周遭环境的昏暗以衬托光明的所在,那么理查德•迈耶则向世人展示出对于信仰的欢快明朗和那种和谐安逸毫无压力的天堂之美。
在罗马千禧教堂最初的招标阶段,前来投标的建筑大师众多,而迈耶最终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对于天堂般恬静安逸之美的表达。依次排列的3座混凝土翘壁像船帆一样围拢在建筑一旁,圆形的围拢给人一种温和的安全感,白色涂装的建筑展示了这种纯真的美妙,每一个半圆外壳都没有冲突地彼此分离,又由玻璃用通透的形式衔接,这种舒适柔美的几何搭接向人们展示出天堂的仙境之美。这样的设计将建筑以毫无压力和强迫并以最直白的形式表达出来,无疑是宗教建筑史上的旷世之作。十字架如果作为最终的底线不能动摇的话,那么有这样一座现代教堂建筑,颠覆了这个最基本属性——坐落在意大利的皮亚琴察教堂。在意大利这个对于基督教最高权力拥有特殊意义的国家,这座教堂在建筑初期就颇具争议。其礼拜堂的十字架表现出惊人的创意,建筑的整个风格充斥着强烈的现代感折角流线造型,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十字架已不存在,自由的变换甚至开始让人怀疑这是否是教堂,在十字架的对称和交叉角度上都出现了变动,这种对于传统的颠覆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无论如何都不难看出,这种颠覆还是有所保留,只能说这样的概念性设计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扬弃那些咄咄逼人的毫无亲和力的权力象征之后,我们也看到了现代教堂建筑所传承和升华的古典建筑的充分证据。那些象征权力的元素在现代人性光辉的照耀下脱去伪装后,不难从里面寻到一些怀旧和经典。正是那些象征权力的元素被打破框架加以应用于属于更多人的平等基础之上,这些元素在现代风格的教堂设计上开出新的奇葩。位于新西兰的WAIUKU教堂,是一座建于1960年小型教堂的扩建建筑,为了便于更多教徒能够平等沐浴在圣光之下,教堂的整个空间在被拆分后进行重组以达到空间增值,然而WAIUKU教堂最大的形式特点并非其独特的现代感造型,而是它把诞生于哥特时期建筑的彩色格窗最大化地应用于教堂的大部分立面。这种在当时刚刚诞生的彩色玻璃被应用于宗教建筑,成为了教堂奢华高贵的象征。而WAIUKU教堂将这种色彩斑斓的特定符号丰富化、扩散化,以达到让人们能够接近这些华丽的装饰元素时,又成功地将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最大优化。
如果只是将简单的古典元素加以现代的处理手段,那么对于古典教堂建筑的传承似乎并无说服力,我们应当承认,教堂建筑一路走来,经历了千百年文明的沉淀,虽然融合了现代元素,但是宗旨没有改变,唯一改变的只是现代人冲破了权利的束缚,取其精华,将那些唯美的创意延续至今。万神殿穹顶的光芒依旧耀眼,而这样的表现手段今天依旧在延续。位于伦敦塔微斯托克广场的LUMEN教堂建于上世纪60年代。教堂的两大特点成就了这座规模很小的教堂,和WAIUKU教堂一样,他们都运用了格窗的演变元素,而LUMEN教堂只是采用了格窗的造型样式,主墙上拼出纹理,却采用了普通无色的玻璃。另一特征则是建筑的最大亮点。主厅棚顶上有一个圆形的天井,为了防止淋雨则采用了简单的现代技术处理——一块圆形玻璃而已。这个出自万神殿的举世闻名的创意被应用在这个素面朝天的小教堂里,别有一番风味。正是这种权威的象征被更广泛地平民化应用,反映出现代教堂建筑的平等和宽容,这是对信仰最大的赞颂。万神殿曾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是曾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杰作”的艺术品,而如今被广泛加以引申应用,恰恰说明了教堂建筑在当代能够如此规模空前地展现现代元素建筑风格的根本原因,这也证明了欧洲文化真正的思想解放和人性光辉的展现。
教堂建筑的设计创意和其自身的发展经过了千百年的漫长时间,而在当代得到最高阶段的发展。我们摒弃了那些有违宗教本身和谐平等的形式上的特征,将人性化的光辉与神圣肃穆的创意元素不断糅合,同时传承那些经久不衰的亘古经典,把这些曾高高在上的神圣与美好大众化,通过教堂建筑现代对历史的摒弃与传承,我们最终看到了那些改变的和不变的,那些沉淀的和升华的,那些终究被历史所湮没,以及那些永远为世人所照耀的。
摘要: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大规模的租界建设,使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涌入天津,天津的建筑从中国传统形式走向了中外荟萃,百花齐放,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自然与人为因素,这些建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他们对于凸显天津城市风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天津从规划和研究的方法与理念、技术的传承与开发应用、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工作,其中整修技术方面已有多项创新成果应用于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各项工作中。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整修;工程技术
应用根据保护规划提出的各项要求,为了配合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整修,围绕着建筑保护、结构加固和功能提升,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其一,根据建筑保护的原则,展开相关基础研究、确定整修方案;其二,针对建筑结构老化、外檐破损等问题,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进行整修;其三,选择适宜的技术手段,在保护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生活及工作的要求。
1修复与加固
1.1主体加固
(1)墙体加固工程。历史风貌街区建筑的墙体基本为砖砌体结构,鉴于当时的建造年代和取材方式,砖缝采用海河土砌筑,经多年的侵蚀,墙体结构无法满足现有的建筑安全要求,需要对墙体进行加固。在现场查勘过程中发现,历史风貌建筑的墙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砌筑材料的抗压强度难以满足现在规范的要求;砖砌墙体因风化、冻融、腐蚀等因素造成大面积破坏,严重影响其结构安全稳定性;基础沉降造成的墙体开裂等。针对以上问题,一般采用深耕缝加筋加固、钢筋网抹灰加固、墙体掏砌加固、混凝土板带加固等措施对建筑墙体进行修复加固,有效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2)墙体防潮工程。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始建时多以油毛毡作为墙体防潮层,由于年代久远,油毛毡大多粉化,失去了防潮功能使建筑墙体受潮,造成了墙面剥落、墙体疏松等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的使用及安全性。天津早期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中采用抽砖置换防水混凝土板的方法,从2011年开始,五大道地区尝试采用化学注射法修复防潮层。在天津五大道防潮层修复中,优先选择甲基硅酸钾、有效组分含量低的纳米硅氧烷作为注射材料,此种材料具有很好憎水性能,还有非常好的渗透性。通过红外摄影对修复前后的墙体进行评估,修复后墙体的防潮效果良好,而且此种方法对墙体损伤微小,非常适合用于历史风貌建筑的墙体防潮工程。2014年由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微损防潮层化学修复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批复。(3)木结构加固工程。历史风貌街区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楼板和屋顶为木质结构,经过长时间磨损、腐蚀、虫蚀、下挠变形及人为损坏等原因,木结构受损严重,影响建筑安全,针对以上问题,一般选择碳纤维加固、打夹板加固、铁箍加固、更换木构件加固、混凝土浇筑加固、植筋加固等措施对其进行加固
1.2外檐修复
【内容摘要】位于哈尔滨道外区中部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集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于一体,反映了哈尔滨的历史与文化,是记录哈尔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资料。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在折衷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和俄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下,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其艺术特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街区建筑的艺术特征,并针对当前街区发展的现状提出关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传承与保护
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和完整性少不了对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我国建筑艺术重要的继承和发展的内容,其是20世纪初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外来国家文化渗透的产物,是比较典型的反映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融合性的中西结合的艺术产物。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是包括商业、住宅、旅游景区等一体化功能的建筑群,其空间架构、整体布局,还有具体装饰的设计理论基础都源于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是在不同风格和特色结合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当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建筑的拆迁以及建筑本身的现代化改造等行为,使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其独特性,对于其继承和保护的进程必须跟得上步伐。
一、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背景
中华巴洛克,从名字可以看出这种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又具有巴洛克式建筑特征。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是一个追求浪漫主义的国度,因此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巴洛克式建筑的特点是外形自由无拘束、追求动态变化、采用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其间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雕刻手法十分细腻。中华巴洛克建筑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产物,19世纪中后期,我国正处于从旧时代到新时代变化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各方面发展都受到外国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华巴洛克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源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这一时期大量的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哈尔滨,尤其是我国的近邻俄国,俄国人的涌入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俄国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量外国资本的投入促进了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建筑行业的发展。由于当时哈尔滨在列强的统治下,我国民族工商业者对于巴洛克式建筑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将中国传统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结合起来,体现出折衷主义风格。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发展并广泛传播,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群部分设计也借鉴了这一风格。
二、建筑艺术特征
(一)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的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