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教学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教学科研能力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教学科研能力培训

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一、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管理人员无法适应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管理人员职业化的核心是是管理者具备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其所担负的职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无法满足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知识,不具备基本的管理决策能力;第二、不懂教育,不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理念;第三、不熟悉业务,缺乏部门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第四、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往往导致高校管理工作本末倒置、效率低下,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直接制约了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建设。

2.政策机制的问题。高校普遍存在的“双肩挑”是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的“双肩挑”,是指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同时担任管理岗位的管理干部。“双肩挑”意味着管理者同时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容易造成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不公,出现滥用职权等问题,影响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重业务,轻行政”,即重教学科研人员,轻管理人员。高校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发展,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教师待遇,鼓励深造进修,力争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本是无可厚非。但是,高校对于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造成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管理职业规划,不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二、职业化的实现途径

1.提高职业认同度、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自己的管理服务角色,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高校的宏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管理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高校管理的特殊性,结合自身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提高管理业务能力,树立服务意识。

2.建立健全职业化准入制度。高校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而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准入制度则是推进职业化建设的重要前提。高校管理工作职业资格应该成为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一套涵盖职业培训、职业资格认定、职业双向选择市场和职业后勤服务机构为一体的高校管理人员从业就业和发展体系。高校和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可以通过这套体系实现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素质和职业化的水平。

3.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制度。为了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高校应建立完善高校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制度,帮助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应该结合不同管理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制定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建立科学规范的在职培训体系,并将培训考核成绩作为管理人员晋升的依据。其次,高校还应支持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需要,通过学费减免等方式鼓励管理人员尤其青年管理人员积极攻读在职学位,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点击查看全文

新会计制度下的应收账款管理优化升级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教学科研资金来源趋于多样化,有的高校沉淀积累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长期占用资金,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不利于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部要求高校自2019年起执行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探讨了当前高校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对高校应收账款等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优化升级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合同管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财政部2015年10月印发《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6-2017年相继出台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储备物资等6项具体准则,2017年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2018年财政部了高等学校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的通知,成为高校进行新旧会计制度转换的依据及指南。为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并提升高校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要求高校自2019年起执行新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的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并在高校相关衔接规定中指出,对于高校收回后无需向财政上缴的应收账款(含其他应收款)应进行坏账准备计提。此外新会计制度规范了高校事业收入的会计核算,并要求高校按照合同的完成进度进行事业收入的确认,为高校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校应收账款的组成及特点

高校收入除财政拨款收入和升级补助收入外,其他来源收入都可能产生应收账款,其中事业收入产生的应收账款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大多数高校的业务活动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其他业务,上述三类业务活动产生的应收账款可划分为教学类应收账款、科研类应收账款和其他类应收账款。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高校在保证完成非营利学历教育活动的同时开展了市场性的培训教学活动。教学类应收账款可进一步划分为学历教育类应收账款和培训类应收账款。学历教育类应收账款主要由学历教育学费形成,构成较为单一,回收难度较小。培训类应收账款由于资金来源复杂,回收难度较大。

二、高校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对应收账款重视程度不足除民办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可以依靠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开展大量非营利性的教学科研活动。随着高校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壮大,成人培训、市场性科研等带有营利色彩的教学科研活动占比逐步提高。高校业务逐渐由过去以非营利性的教学科研业务为主转变为现阶段营利性业务和非营利性业务共同发展。以科研项目收入为例说明。过去,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收入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上级补助、各类科研基金收入、系统内相关单位支持和高校自筹。近几年,伴随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校企合作等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逐渐打通,市场化的科研活动在高校整体业务中占比快速提高。市场化科研业务高速发展,应收账款也紧跟而来。高校业务已然进行转型,然而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并未及时跟进,且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研究

摘要: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发展建设水平。对制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体系,包括以岗前培训和教学演练为主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部分,以考核评价和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制度保障部分。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该体系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以期取得实效。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未来。党的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出对教育、教师重要性的深刻论述[2]。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承载教育的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3],进而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至关重要。为此,本文围绕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就高校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探讨。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1.系统教育理论知识匮乏高校教师绝大多数为本领域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近1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的入职门槛越来越高,几乎全部为博士毕业生。从专业知识结构来讲,其理论水平和知识深度是比较扎实的。但问题在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是创造知识的专业型人才,这些专业型人才在求学的过程中,缺少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在如何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和如何对待青年学生方面,青年教师大多从自身的求学体会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所获得,系统教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

2.角色转变过程差异性明显从学生转变为教师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或难或易,因人而异,受环境影响较大。总体上来讲,地质类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大概可分为3种类型:其一,本校培养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这类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主要依托原导师团队,在学校里归属感较强,但问题在于其角色的转变受导师的影响较大,一段时间里“学生感”会十分明显。其二,校外引进青年教师。高校非常重视校外人才引进工作,主要的出发点是“拓宽知识结构,防止学术近亲繁殖”。这部分引进的青年教师的特点是对学校不是很熟悉,来校后有新鲜感也有陌生感。从内心来讲,新环境新起点会有新的想法,但是,由于缺乏团队支撑,陌生感在短期内不消除的话,带来的问题就是成长缓慢。其三,海外引进的青年教师。这类教师不同于前两类,其主要特点是带着海外的学术认识和科研思维来校工作,需要的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转变与适应。因此,高校更需要加强对海归教师的关怀与关心。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具有明显差异,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转变,还需要学校各级组织的积极关注和帮助。

3.教学科研相互协调能力弱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大基本职能[4]。而实现这五大职能的核心在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5]。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而言,以前是受教育者,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是必然规律。但是,青年教师入职前后,主要接受了科学研究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等其他高校职能不了解,或者了解的十分有限。在这一背景下,青年教师在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如何协调教学和科研的投入比例、实现相互促进把握的不是很好,或者说很不好,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专注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以完成数量要求即可或点到为止,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能力提升缓慢。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的管理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专用空间。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物理空间往往分为两类,在具有MPA专业学位点的二级学院公共管理案例本科教学基本设于MPA中心;在没有MPA专业学位点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公共管理案例实验课改为课堂讲授的理论课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实验室成者在借用计算机中心的电子设备勉强完成实验课程。由于我国MPA专业学位点是为了适应专业硕士而进行功能设计的因此,它的功能不能完全对应现有的本科学生而对于国内的几百所没有专用实验室的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案例实验课往往只能沦为形式。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落后缺乏专业管理与服务人才。现有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明显落后基本延续工科实验室管理方式,缺乏制度设计,对实验室的人、财、物缺乏长远规划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安排失当,容易挫伤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人才也是制约实验室发展的瓶颈。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对实验室进行硬件维护维修、软件升级与制定操作手册、配合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案例实验、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保洁的专职工作人员篙理人才的缺乏易导致实验室硬件运行不畅;服务人才主要是专业的案例编写人员或案例研究员(casewrti-er)s月及务人才的缺乏导致实验室缺乏自主产权的案例与案例库易导致软件更新能力受限。

(三)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实验室长远规划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基本上是一次采购、持续消耗,缺乏更新理念,容易导致电子设备等加速老化及快速折旧;二是实验室软件采购不能适时更新往往为了节约经费而导致学生利用过时案例,无法达到更新知识与提升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标;三是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往往没有意识到案例研究员的重要性,缺乏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政策;四是现有高校教学实验管理体制处于教学科研管理的末端导致相应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训与再培训机制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老化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

(四)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缺乏双向交流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面临的又一困境。一方面,学校分配一个实验员编制给二级学院下辖的实验室实验员既要分担硬件维护维修的任务、兼顾软件的调试任务、录课与剪辑任务还要负责消防安全与保洁任务,往往工作重点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人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实验室作为教学场地这样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两者既无双向交流的任务,更缺乏双向交流的激励机制。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验室的软硬件升级换代与性能匹配。一是实验室硬件采购与更新要适合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培养方向,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采取全方位采购战略即对软硬件采取一揽子采购战略,便于此类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多领域的实践化培养目标的达成。二是软件要及时更新换代软件更新的速度与软件采购的质量是提升案例实验教学的核心它标志着一个时期以来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三是硬件与软件要实现谐和、共进式的采购与匹配战略,既要避免软件更新过快而计算机等硬件更新速度无法跟进池要避免硬件投资过多而软件升级停滞导致的“空机”现象。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制度建设论文

1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制度

要建立教师岗位培训制度,集中教育制度,政治学习制度,业务进修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师德建设研讨制度等,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作出统筹安排。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弘德、强能的自觉性。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遵守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学习培训机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社会使命感,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

2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制度

要紧密结合形势,围绕师德建设主线,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坚持知行合一,把师德建设落实到教学科研的具体活动中。要坚持实践标准,师德建设的规划、计划、方案都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抓落实。要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师德建设大讨论”、以及演讲、征文、晚会、板报评比、班会、研讨、宣讲等活动,来体现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推动教学科研向高水平发展。要营造浓厚氛围,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建立活动长效机制。要深入开展向高教战线先进典型孟二冬教授、方永刚教授以及我省优秀青年教师冯赫南同志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努力争做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要完善制度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师德标兵、服务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要充分利用院报、学报、标语展板、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载体,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榜样的典型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方向。通过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以师德师风带动教风、学风、校风,使全校教师师德水平不断提高。

3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

以强化师德教育、严格师德规范、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建立师德建设民主评议制度,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学术诚信和个人修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的目的,在于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使命和教师职责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置于民主监督之下。要把开展师德建设民主评议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员工修师德、强技能、创佳绩。评议是一种激励,评议是一种约束,评议是一种监督,要通过民主评议这种形式,强化师德意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社会监督制度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