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2015年提升至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对各大传统行业产生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近年备受关注的职业教育也同样受到其深远影响。“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职业教育教学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同时对一线高职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背景及提升的必然性,通过调研确定了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向及途径,为一线教学提供帮助,为高职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培养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运用必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获取信息资源多元化的学生,作为高职学校的主导力量,高职青年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合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就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背景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至国家层面的“互联网+”对各大传统行业产生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近年备受关注的职业教育也同样受到其深远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加之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高职青年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目标,即建设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其重要保障就是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据教育部2016年统计数据,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有45.46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8.9%,其中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约占高校教师的60%,成为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这一趋势在高职院校中表现更为显著。相对于国外,我国对信息素养方面的初步研究较晚,信息素养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是在要求高校开展学习文献检索之后。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起步阶段(1997-2002年),这一阶段为起始研究阶段,研究成果比较少。第二阶段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稳定发展阶段(2003-2009年)这一阶段教师的信息素养备受关注,展开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学习。第三阶段是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深入阶段(2010年-至今),此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界新兴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微博、微课、可汗学院、慕课、翻转课堂等的兴起,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入研究,但是研究发现,只有较少一部分教师接触到了此类新技术。图1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时间段划分在此背景下,培养“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青年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对高职青年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青年教师适应“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亦是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互联网+”时代高职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多体现于其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近几年,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以智能终端(平板、智能手机等)为依托,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可汗学院、翻转课堂、mooc、微课等颠覆传统教学活动的新教学实践。同国外相比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完备,但是由于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仍然较为单一[1],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因此,基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在“互联网+”教育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及骨干力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成为关键,也成为突破瓶颈的唯一出路。
摘要:
面向信息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传统教学的优点与不足,适应网络时代的教学要求,满足新时代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主动学习、探究创新、开发潜能。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以实现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发展契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教学质量
1传统高职教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非信息课堂造就了主从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主动的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的服从者。教学体系的潜意识:学生服从教师,教师管理学生。师生之间非对称,交流意见的环境不平等,探讨问题不平等。非信息课堂教师知识体系的表达为主体,而学生的全盘记忆与接受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管理与组织课堂与学生服从与遵守形成观点的非对称,由此影响,对于知识的思考与探讨完全屈从于老师的观点与视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的教学观点非常主观与集中,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学生的知识体系成为老师知识体系的一个子集,学生的专业观点屈从于所跟随的老师,学生的思考无法得到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思想、观点与看法不能被认可与重视,失却的共同思考,教学相长的初衷与目的。传统教学忽视了人与人的交流与感情因素,忽略学生情绪因素,影响了教学受众的主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德智体综合发展的,主要工作于一线技术岗位的实用型人才。能够提供生产制造、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基本理论知识和领域专业知识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理论框架,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严格要求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代的教学特征,就必须努力建设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合格、理论功底扎实、实用技术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把它做细、做深、做精,使之成为我院乃至全省各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师资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摘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因此,中医思维的建构与训练,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必不可少的专项设置内容,更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今后在中医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并对其将来长远的专业发展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中医哲学思维
医学教育,是涉及“大国计、大民生”的重要教育支柱,在建设“大专业、大学科”的高等教育潮流中本着“要求高、责任大、任务重”大有可为。特别是中医药教育,更能彰显祖国传统文化精粹,突出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医学发展的结晶,而“中医思维”更是中医药教育的精髓所在。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药专业理论体系的“敲门砖”,是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学习和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开端,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中医药理论体系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其基本概念、思维方法、理论架构自有其独特性。对于经过12年现代理论教育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思维方式和概念的理解等方面出现混淆和理解的误区是难免的,这也是本门课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1中医思维启蒙的意义
1.1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地位是中医思维形成的开端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知识体系。该课程是新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走进”中医世界的第一扇门。该门课程不仅传授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思维,启发其应用中医思维方法掌握中医理论精髓,包括整体系统思维、取象比类思维、辨证思维、中和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因此,中医思维的建构与训练,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必不可少的专项设置内容,更应是“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今后在中医世界的认知和探索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并对其将来长远的专业发展和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实践有重要的影响。
1.2中医基础理论传统教育中的问题
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总结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现状,为日后更好地建设本学科提供参考。方法调研广西中医药大学近3年中医骨伤本科专业毕业生(2017—20)116名,主要包括4个方面:对在校期间相关课程教学设定、科研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及教师授课评价;临床期间上级医师对学生的基本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和临床思维评价;毕业生考研通过率及执业医师通过率;用人单位对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结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技能培训得分最高,评价很理想,教授课程、科研训练、教师满意度的评价不理想。3个年级平均考研率为22.41%(26/116),平均就业率为92.24%(107/116)。用人单位评价的优良率为84.48%(98/116)。结论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仍要加强,积极提高学生考研率及科研思维,为日后培养更全面的服务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医骨伤;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现状;调研报告;人才培养
培养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人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继承和发扬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培育出学校理论学习扎实、工作临床技能过硬、科研素质优秀的新时代综合中医骨伤专业人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所面临的教学难点与重点[1]。中医骨伤学教育教学一直备受教育界及相关人员关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因此中医骨伤专业一度停办近20年独立招生,时至2019年教育部正式重新开设中医骨伤科学本科专业,全国各中医类高校陆续开始从本科第一年大规模招生,因此有必要总结既往中医学(骨伤方向)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现状,对于更好地制定今后中医骨伤专业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从4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调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网络问卷调研,广西中医药大学近3年中医骨伤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为2017—20毕业生,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收集资料,本次调研共收集116名毕业生相关资料。男生105名,女生11名;年龄24~26岁,平均(25.00±0.42)岁。1.2调查方法主要包括4个方面:(1)对在校期间相关课程教学的设定,包括对具体课程的评价(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学、骨科手术学、影像学、中医筋伤学、中医骨伤发展简史等)、科研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外科基本技能、骨伤手法的训练和病案书写训练等)及教师授课评价;(2)临床期间上级医师对学生的基本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和临床思维评价;(3)毕业生考研通过率及执业医师通过率;(4)用人单位对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1.3评价标准对相关课程教学设定、科研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及教师授课评价、学生的基本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和临床思维评价方面才有计分制,以0~10分计算,8分以下为不理想,8~10分为理想;毕业生考研通过率及执业医师通过率按照整体通过百分比计算;用人单位评价以等级资料的优良中差计算。
2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全科医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设计。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绵竹班60名学生并纳入实验组,另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生60名并纳入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全程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的教学,对照组接受常规理论教学;将两组学生对全科医学课程、考核成绩、教学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理解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和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以及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和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P<0.05);对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3,x2=11.14,x2=9.35;P<0.05)。结论:全程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在全科医学生教育中较常规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生是属于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学生,毕业后将承担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其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老百姓能享受卫生服务能力的高低[1]。本研究旨在建立全程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基地医院全科医学教育中,探索其应用的效果,最终达到早期培养全科医学生的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和不断壮大全科医生队伍的目的。
1研究资料与教学方法
1.1学生资料
选取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绵竹班60名学生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5±1.2)岁;从大一至大三学习成绩为60~98分,平均成绩(76.2±21.9)分。在年级方面,18例为一年级,30例为二年级,12例为三年级。另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生6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5名,女性25名;年龄22~24岁,平均年龄(22.9±1.4)岁;从大一至大三学习成绩为60~99分,平均成绩(77.1±23.8)分。在年级方面,19例为一年级,28例为二年级,13例为三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年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