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家庭德育范文

家庭德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家庭德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家庭德育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探索

【摘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影响是非常大的,家庭作为最小的教育单位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思想道德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我们主要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这两个方向出发,对家庭教育进行一系列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点击查看全文

隐性德育家庭教育论文

一、家庭教育隐性因素的作用及现状

家庭,是生命个体最先接触到的成长环境。针对单个人来讲,家庭的影响几乎可以伴其一生。家庭中的德育多数情况下是以隐性方式而存在。它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现成模式。它的整个过程很大程度上隐匿于生活的琐碎细节当中:父母的言行、子女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餐桌文化”等。个体成长过程中实际接收到铸成思想观念的讯号,多数并不是家长过多有意而为的教诲,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成长时因循着自身的感觉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模仿。皮亚杰说:“暗示和模仿是最有力量的。”成长个体对家人言行的模仿,尤其是成年以前的模仿几乎构筑了他们整个道德大厦的轮廓。这种现象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遗传,可以看作是人类“德性遗传”的具体化。家庭生活对儿童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因为血缘关系的特殊性,这种影响渗透到个体内心,由内而外发挥作用。所以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说带有先天的“遗传性”。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家庭德育教育不容乐观。社会的变革让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不经意的会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最为真实和深刻。社会风气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指向,当下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家庭教育也因此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甚至有悖常理的现象。有学者就指出现在家庭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家长重言教轻身教、忽视子女需求、忽视子女潜能开发、家庭教育环境封闭等。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家庭教育已经沿着“实利主义”的方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带有实利主义性质的教育,它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自然,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小孩,但这种关心往往是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而不是儿童当下的感受,家长更加关心儿童的前途,比如成年后的工作类别和工作收入。”“家长作为成年人所感受的生活压力越大,他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命运就越关心,就越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所以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对家庭中具有品德隐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做一番讨论和研究,使得家庭隐性德育理论体系更为系统和完备。

二、家庭教育中隐性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物质环境

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对其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环境除了能给个体提供足够的生理需求供给,在其精神成长尤其是品德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家庭物质环境与家庭经济结构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不同的家庭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环境。家庭经济结构是指家庭经济来源、家庭向社会获取消费品的方式,经济支配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等。很显然家庭经济的优越能为个体的良好成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成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这对一个在各方面都需要“营养”的成长个体而言是良好的外在环境。所以家庭经济条件的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可视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对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精神生活上也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而且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与经济收入几乎是呈正相关的趋势。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应向儿童提供一个游戏、艺术、阅读的环境。因为整洁雅致的环境与脏乱无序的环境相比,总能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快乐健康,而且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自信,并富有远见和抱负。家庭环境中诸多因素都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经济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偏好,如:家长的言行举止、“餐桌话题”的内容、家庭交往人群的种类以及社区环境的好坏等等。因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每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也都带有其家庭风格的烙印。注重身体健康的家庭,其孩子就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注重外在形象的家庭,其孩子对言行举止以及服饰穿戴就格外留心;注重精神享受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更愿意在文化领域进行消费等。家庭生活的“文化”风格,对耳濡目染的成长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深刻影响极有可能会伴其一生,不仅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行为规定,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审视外在事物的主观依据。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具有助推作用。

(二)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家庭成员表现出来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无书“典籍”,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对全体家庭成员起感染、约束、控制和同化作用,直接左右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体来讲,家风是一种类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又极大的体现了精神传承的内隐性、长期性、深刻性。所以,家风侧重的不是父母外显地要求孩子们怎么做,即主动教育。这并不是说完全抹杀主动教育,而是指家风的传承体现在父母通过自己长期的自我行动来潜在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与外在的直观教育相比较而言,这种影响和对象(孩子)之间有明显的被动性,显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影响个体对这个影响的消化吸收。不过,就事实而言,家长的主动教育与其名副其实的外在行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会强化这个影响,身体力行往往收获的效果最大。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成长个体而言,对实际行动的模仿要易于对口头说教的理解。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在无形中渗透到子女心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孩子言行举止。家风的遗传性持久且强大,纵横的双向影响能波及到很多人。国外曾有研究者对此做过调查研究:美国康乃狄克州爱德华家族,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其家族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八代人没有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同一时期,纽约州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八代人中出现了300多乞丐,400多人因酗酒死亡,63人被判徒刑,七人被判死刑。由此可见,家风的传承性不容小觑,其恶劣影响可以波及到几代人。家风作为一种类文化传承,其沿袭的方式大致是家长主动的教育以及自身言行的潜在影响。主动的教育多体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后者则不同,它往往更能激起成长个体效仿的意愿,就产生的效果而言,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实效更佳。所以良好的家风的传承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一方,更多的也在考验施教的长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身塑造成良好的榜样。就内容而言,家风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所依照的理论价值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也在舍弃陈旧的内容,不停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良好的家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与时俱进是它发展改良的动力,同时也让它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点击查看全文

德育视角下家庭教育尝试探讨

摘要:家庭教育问题已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备受关注。孩子键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家庭教育。文章通过梳理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体会,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和尝试,对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驾驭;焦点;智能;凝聚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迫切的心愿。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整体,教育内部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它对孩子键全的人格尤为重要。而今,社会普遍关注和父母考虑的都是学校教育,其实,父母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才是真正地教育基地。面对学校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我以多年的德育实践就家庭教育谈谈如下的尝试和体会:第一,教会孩子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是最重要的家教。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一开始就要教会孩子先要学会做人,这才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许多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成绩,把成绩好坏来判断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只有具备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父母的身教胜过言传,诸多范例告诉我们,孩子善于模仿,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人父母处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领路人,点点滴滴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做人,敏锐捕捉时机启发,感染教育孩子,闪烁父母的人格魅力。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复杂最艰难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人也是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家教内容。第二,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父母从小就要灌输孩子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坏习惯的一旦养成,很难改变,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行为等,甚至会耽搁孩子一生的前程,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定势,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形成格式化的行为。一个人的反复的行为便形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反过来塑造了你独特的自我。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它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可从生活习惯着手,逐步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孩子驶向理想的彼岸,收获的人生的辉煌。因此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这就是叶老先生的精髓之论。第三,要重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社会在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要求独立是人的天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各种关系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孩子入校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千万别把自己设想的模式和意志的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来塑造和约束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处风景,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善于发掘,加以培养、得以壮大并完善。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父母学会进退,放手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日本,有句名言道:“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日本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海边参加挣钱,连富家子弟也不例外,在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这些例子枚不胜举。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骄气霸道,受不了苦,衣来伸手,饭来伸手,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立足于如此的竞争社会。因此,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最恰当不过了。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第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做好人生指导,谈话是最简单最容易进行的方法.有效的谈话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预测孩子在想什么,将要干什么。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劝阻。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行为上的独立意识更强,家长更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家长与之沟通教少,这些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一概不知,有的甚至连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而有的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了解颇多,比如哪位同学成绩优秀,哪位同学获奖等等。这些家长的子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非常棒。第五,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心灵世界和生命状态,全方位,全层次的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分数,时刻关注孩子能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心态平衡,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获得心灵的愉悦,守住好心情,远离坏情绪。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做个懂得生命真谛和享受生命的孩子。作为父母应善于主动地与学校沟通联系,既不能完全听从于老师,也不能固执己见。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中间协调人”,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帮手,共同承担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家长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望广大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管理,2010(4).

[2]吴伟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3]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3).

点击查看全文

三维一体职教论文

1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坚持

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作支持,社会为配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从学生特点、学业重点,还是从学校管理、社会需求来说都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无论是作为主阵地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教学,还是作为主渠道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工作都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系统,“只有各要素在发挥学校的积极主动性,争取家庭的支持,社会的配合形成有效机制,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充分地发挥系统作用,”才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过程中,各职业院校应该秉持学校为主导,家庭支持,社会配合。任何一个协同都需要有一个主导性主体,学校作为一个主体无意将给这一协同教育找到突破口。从服务类型上来说,家庭把孩子送到学校无意是一个受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受服务的主体,而学校是就是一个服务主体,所以我们不可能把家庭来作为这一协同的主体,它只能作为一种支持者,通过学校和社会机构动员和号召他们为孩子的教育提供积极主动的支持;从社会单元来说,家庭是社会的最低单元,而作为社会的单元来看它主要是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着,他是生产力的直接创造者和发展者;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是一个综合性大家庭,承担着多方位、多方面的社会资源配置,它只能作为一个综合力量的配合者和社会资源的调配者;而学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所以其主要的活动就应该是教育活动,理所当然在协同教育成为了主导。然而,其关键点在于学校的积极主动争的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再通过社会机制和校企互利机制来赢得社会的配合。

2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坚持

以哲学、科学、实践来贯穿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把哲学、科学、实践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每一个环节,完成职教协同德育地构建与创新。做到校内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相协同,思想道德理论课教学队伍与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管理队伍相协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企业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相协同,校际之间相协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协同;在道德教育状态之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科学指导与科技支持相协同,在道德教育状态之下的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实践主体及实践检验相协同,在道德教育状态之下的哲学、科学、实践相协同。

2.1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职教协同德育过程的始终

要用整体与部分的观点来贯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德育。职教协同德育工程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维一体”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责任。“系统教育的整体性、有序性和结构优化都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优化组合、协同共生而成的”,系统工程的整体功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来共同实现,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系统教育工程即将会出现失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贯彻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协同工程建设。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职教协同德育建设中出现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学校、家庭、社会、实践、科学等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

2.2将科学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职教协同德育过程的始终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探究

【摘要】学校的德育课程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多数是枯燥无味的,而潜在的德育课程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课程德育功能还是有所欠缺,需要从校园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生活、校园制度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多角度改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改善途径

潜在课程是那些可以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内容,可以是校园文化、社会关系、家庭状况、班级氛围、教学活动等。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德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探寻了现下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缺失的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小学德育课程文化存在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一般来说,课程资源分为实际课程资源和潜在课程资源,潜在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课程或隐性课程,是学术界公认的术语,但由于代替它的名词众多,也就造成了大家认识上的差异。对其描述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是美国学者范兰丝给出的界定,他认为“潜在课程是指具体课程指导与学校政策中一些不能明确的教育实践内容与结果,即使这部分难以正确表述,但是不可否认,潜在课程经常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潜在’的意思是随着作者对现象的观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现有中小学德育课程从基本上来讲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课程学习、课程要求及课程安排上与实践相脱离,达不到培育中小学生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而农村由于文化建设不足和教育资源的缺失,德育渠道单一,农村中小学德育正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潜在课程德育功能。新课改要求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践和创新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潜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感悟,这实际上就是潜在课程的影响。

一、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缺失有哪些方面

(一)农村学校课程中潜在德育功能的缺失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目的,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当前应试教育下,农村中小学对于德育重视度还远远不够,部分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依旧将英语、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为重点,甚至替代德育课程,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虽然在进行,但是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对于教材中内在德育因素的挖掘。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认识不足和落后的德育教学观也成了实行德育的最大阻碍。

(二)农村家庭中德育功能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呈现出空心化的现象,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这也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节教育课堂,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家庭德育的缺失就导致孩子的道德教育基础受到了破坏,所以,挖掘潜在课程德育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也成了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巨大挑战。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