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的最初教育形态。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思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经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职能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成为了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体现。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系统等特点,但对个人的发展而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补,而非单一职能的异化。至于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互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间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使得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这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本应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过早地担负起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重任。留守儿童因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照顾自己及家庭的重担,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学生少了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学业负担会比同龄人重。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障自己的权利。在这些孩子中,经常会有合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而由于年龄小,这类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内心的孤独感、不认同感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及时、妥善进行疏导处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影响颇多。留守儿童因其双亲一方或双方出外打工而留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由于缺乏与家长的沟通而显得关系生疏,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由于溺爱或推脱责任的原因,对留守儿童放任不管,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闲暇时光质量难以保证。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在回家后总是以金钱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缺失,往往会滋生孩子更多的恶习,以至于妨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使之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因素。除了经济上的补偿外,没有更多更好的专业机构支持,家长似乎无计可施。在如此这般情形下,家长只好无奈地把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因此,学校除了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外,还要额外担负起这些缺失的家庭教育。
摘要: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中的主要教育场域,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学生成才至关重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家校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章通过研究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征,分析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针对传统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不足,探析2.0时代下家校合作的提升策略:拓宽沟通渠道,更新协作观念,开放学习资源,完善信息建设等,建立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也要看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关系中要注意的问题,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智慧教育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家校合作;内涵演变;提升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影响[1],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信息化教学、数字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要顺利完成计划中提出的主要任务,需要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探索2.0时代教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原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要推进教育信息化,家校合作必不可少。家校合作起源于美国,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伴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进步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铸魂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学者对此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校合作的探讨,目前有关文献较为缺乏,因此分析家校合作的内涵演变与提升策略,使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更好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很有必要。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特征
南国农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及科研中,利用信息技术、开拓教育资源、增强信息素养等手段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此概念需要从科技和教育两方面入手,将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到教育领域中,提升信息素养及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2]。陈琳总结前人的研究,对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即在新时代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搭建平台,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3]。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到建立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4]。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教”“学”方式多样化
从教育信息化1.0重视校园网络应用的建设到教育信息化2.0开展智慧教育、育人为本,这一大跨步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生态和系统的内在提升。2.0时代的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利用粉笔、黑板、书籍学习,学生有了更多获得知识的途径,教育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移。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不必局限在教室中学习,线上和线下教育二者结合,将教育信息化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进行在线辅导,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室发展到现在的在线教育、智慧校园以及各种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出现,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优化,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
摘要: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注重教育衔接性、密切性的学生教育模式,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功能。虽然近年来学校和教师通过一系列方式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路径,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协作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但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复杂,使得家校合作的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以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主题,对家校合作的优势及其发挥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促进该模式的深入应用。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中的家长和学校的教师以学生教育为共同追求目标所开展的信息交流、行为协作方式。家校合作是建立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共同关注点的基础上开展的,而近年来家庭教育对学生教育重视度的提升使得家校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家校合作中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就目前来看,家校合作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探索加以完善,以促进其优势的积极发挥。
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分析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融合了家庭教育的温馨、个性化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专业、规范化内涵,更加保证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相对于以往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而言,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家校合作更好地适应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正处于成长期,其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旦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难以克服的挫折,就会在心理方面表现出畸形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虽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知、感受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和形成机制,但一旦学生离开学校或者课堂,就会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导致心理脆弱性的增加。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将家长吸收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之中,使其在校外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能力。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育,教育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的责任。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主要是学校承担着学生的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要求助于社会,获取家长的支持。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家校合作,尝试推进家校二位一体的教育策略。
一、二位一体教育是家校合作可选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性的教育进行研究,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并强调:提高教育的效果,促进改革效率的提高的基本原则是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班主任工作规范和要求中也告诫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对学生的各项教育保驾护航。当然,我们有很多案例是因为家校合作不力造成的。如,2018年安徽淮北某实验小学发生一起校园寻衅滋事事件,五年级的一位班主任在校园内被学生家长殴打致伤。事实是打人家长的孩子在班级打了其他同学,回家后谎称自己被打;结果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不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到校对班主任进行殴打,并对班级多名学生进行谩骂。又如,四川资阳市某高三学生家长在高考结束后在学生面前殴打班主任。我们总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师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出现矛盾、分歧,可能是个别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方式、水平上有问题,也可能是个别家长袒护孩子,个人素质不高。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各项素质肯定是需要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核心,更是一个班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好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行为、思想品质和健康成长。只有家校二位一体共同发力,让孩子时时得到健康的教育与指引,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二位一体教育构建的可行措施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可以说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习惯品质等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有经验的班主任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教育更有经验、方法和水平。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班主任要做好家校合作二位一体构建的推进者和引导者。
1.和睦友善礼待家长,尊重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教师接受过专业教育,班主任一般都是教学方面过硬、师德师品过关的。任何一个学校的领导在选聘班主任时都是会进行全盘考虑,不会让不负责任、素质不高的老师去做班主任的。家长的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基于教育好孩子的这一共同目标上,教师与家长还是有共同语言行为的。很多时候,班主任要理智,要与家长和谐、和睦、友善相处。不管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班主任和家长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有的班主任因为学生出错,请家长来,结果板着脸,甚至在学生面前批评家长,这不是教育的本真,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我们应该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与家长交流。如果是当面交流,我们要用理智的情绪去面对,热情让座、面带微笑,在谈话中要注意分寸,尽量委婉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采用商讨的语言且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另外,要虚心、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能让家长只看到学生的缺点,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家长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敬人者,人恒敬之”,家校合作教育的二位一体构建需要班主任表明态度,让家长看到学校是真诚的、真心的。让家长在崇高的教育责任心中获得感染,愿意与学校合作,建构和谐融洽、互相信赖二位一体的教育同盟。
摘要:习惯是学生教育过程极具意义的基石,一切教育都可视为培养孩子的优良习惯,其未来幸福与成功都可归结于儿时养成的优良习惯。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关键组成内容,其道德品质发展状态属于衡量我国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优良习惯是提升我国教育品质与最终成效的突破口,其可有效提升孩子品性与品德,助力孩子行为更为标准、规范,最终成长为一个德育兼修、内外俱全的优秀人才。目前,在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崇下,家校协作已成为培养学生优秀学习习惯的重要渠道,其兼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动双方力量共同努力、共同协作,以一股强而有力的教育力量助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为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夯实基础。本文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出发,从家校协作角度论述培养习惯的意义与途径。
关键词:家校协作学习习惯小学生培养
一、开展家校协作模式的价值
家校协作极具教育与社会价值,鉴于小学生仍处于初步学习发展阶段,辩证能力尚待开发,其尚未形成良好明辨是非能力,仍对较多事物缺乏清晰认知与判断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意识逐渐攀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日渐复杂有目共睹,较多干扰因素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实时性的影响。学生极易在此背景下造成思维偏差,低迷的风气与不良思想时刻对学生价值观造成侵蚀。基于此,家校协作模式可给予家长一个时刻关注、关心孩子成长学习状态的良好机会,为孩子不被低迷风气侵蚀提供保障。同时,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低下,部分家长忙于工作,难以时刻关注孩子动态思维,对孩子思想引导工作有所欠缺,致使孩子难以实时倾诉自身烦恼与困惑,家长无法切实察觉孩子不良心理状态,致使学生个性、品质出现偏差,难以形成正确价值观。其次,孩子成长的教育、引导并非全权隶属于教师本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家长较于教师属于孩子最为亲近、信任的对象,孩子对家长的关心爱护以及关注存在实时需求。目前部分家长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认为孩子学业需由教师全权负责,在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不予帮助,缺乏相应管理工作,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此,家校协作模式是素质教育理念推进的必然选择,为防止孩子心灵受到侵害,造成不良习惯的产生,新时代家长需迫切认识实行家校协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联动校方力量积极构建家校合作模式,创设与校方、孩子沟通交流的桥梁,有效引导孩子学习目标及方向,为学生提供良好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促进其辩证能力的提升,以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帮助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及方法,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构建与反思,有效加强学生合作沟通理念,形成团结互助良好品质,使孩子在进行学习过程中扎实完成每一步,成为一名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家校协作模式下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策略探讨
1.突破传统家校合作界限。作为提升孩子幸福感的有效渠道,近几年家校协作模式已逐步被各大学校推崇并加以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高效、具有沟通协作的良好学习成长平台。突破教学成效,实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校方及家长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助力家校协作模式转型升级,创设灵活性合作体系,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作。
2.构建家长学校体系。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素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最终成效及品质,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枢纽。家长学校的构建为校方与家长协作沟通提供了一个新兴渠道,鉴于多方因素,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足,自身文化知识、教育经验、原则、方式过分受限,其多以前辈教育经验与儿时感悟作为育儿参考。为此,该体系的创设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获取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在空闲时段家长可在校内进行学习,校方可在每月、每季限定时段内邀请相关专家或校内教师为教师开展教育讲座,给予家长新兴教育理念与开展家校协作重要意义,引导家长感悟我国新时代素质教育相关的优秀政策及方针,为其更新、升级自身陈旧教育观点,感受教育理念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而提升家长教育意识与技巧,让家长积极投身于家校协作过程中来,与学校共同配合努力,为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提供坚实保障,予以孩子一个温馨、有趣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