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基础医学科研范文

基础医学科研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基础医学科研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基础医学科研

基础医学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内容摘要】基础医学实验室是高校医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介绍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近年来在科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办法,旨在为参与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思路与参考,进而促进实现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室;科研管理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财力物力的集中地,也是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基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和服务水平[1]。充分认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高校实验室按照职能不同分为: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学一般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其中基础医学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涉及化学、生物学、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基础医学前沿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基础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办法

(一)集中场地,统筹建设与管理。由于在学院建设初期缺乏全局考虑,形成各教研室建设各自为阵,造成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近年来,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调整:将分散的教研室集中起来,将相关性大的教研室合并。这样既能增加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用地的利用率;又能增加专门科研实验室用地占有率,降低实验室的闲置频率。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于2014年3月成立,拥有约1000平方米实验办公用房,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干细胞和实验动物五大研究平台。这五大平台现已实现对外开放,不仅满足本所的实验需求,更服务于校内外,加速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

(二)鼓励平台开放,网络化管理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研究所可以建立统一网络化预约和使用仪器的平台,采取收费制度,这样既能保证仪器的高效运转,又可将收入作为仪器维护的经费,保证仪器的可持续性使用。同时,仪器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掌握仪器的使用情况以及时刻追踪仪器的状态便于维修与保养。目前,限制科研发展进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重要的大型贵重仪器,而小型仪器重复购置,造成设备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集中资金采购大型贵重仪器,并对外开放,避免常见实验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科学研究的含金量。

(三)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一般由专职科研人员、有教学任务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多年来,医学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管理造成了“重物轻人”的普遍现象:过分重视实验仪器的购买而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及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低,晋升困难,是导致在职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低,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难以引进的主要原因[2]。学院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工作性质主要分为三种:以承担实验课程为主的教辅人员,管理维护大型仪器的平台技术人员和以承担和参与各项科研课题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建议采取多种考核评比制度,结合实际情况拓宽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例如打破单一的以基金、文章为主的考核制度,添加服务量、服务态度和机器使用频率等指标。这样既可以为科研人员“减负”,又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实验室稳定有效的运行。

点击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思考

摘要:建立操作性强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热点。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依托综合院校平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培养目标注重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养;课程设置注重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并重,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设置;培养模式实行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探索符合基础医学基本特征的研究生培养之路。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点击查看全文

双一流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创新教育。文章就延安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为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强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各高校陆续正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教育[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顶端,主要的使命是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和发展创新科学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等院校作为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更应该积极主动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校作为地方性综合院校,招收很多专业研究生,本文就我校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以延安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为例,用以阐述“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双一流”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的形成

随着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研究生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更新。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高校自身形成一种创新教育理念,我们高校应该更注重这一点。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更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原来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自主创新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主汲取知识和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从学校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我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促进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然而研究生教育最关键的是导师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督促导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往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没有过多地关注研究生自身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根据导师意见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在以前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并没让学生自己一开始就选择科研方向,所以很多研究生都是因为要毕业才被迫去研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科研积极性。“双一流”目标下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是需要改变导师的培养理念的。因此,对于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首先形成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

二、积极搭建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

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课题的选择、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等很多因素,我院在现有实验条件下,积极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医学院现有陕西省实验示范中心、延安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延安市神经生物学科技创新团队、延安市慢性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平台,有医学实验中心、医学模拟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三个实验中心,其中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三所科研机构:陕北地方病研究院、遗传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近期,学院又进一步整合了医学实验中心,为研究生能够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室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在实验中心配备了专门的研究生学习室。研究生进校后尽可能早地安排进入实验室,首先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化、系统化的实验技能培训。这样更有利于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开始学生自己的课题研究,也就更有助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点击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探索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医学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人类健康,但是,医学和医学教育领域“重临床、轻基础”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上,临床医学为基础医学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而基础医学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分析和科学方法,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合作是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关键,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基础研究人员都认识到加强临床与基础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础医学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其他医学院校相似,我校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生源欠佳、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薄弱、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如果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综合医学研究素质,拓宽学术视野和就业途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以及在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专业中的具体操作措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针对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曾存在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等情况,我们在导师选拔、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课题等方面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我校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一线医技人员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10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入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入,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科研素养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医学领域的知识迅速且持续更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带来大量新的理念与手段,使医学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预防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基础医学专业大学阶段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