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急救基础知识范文

急救基础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急救基础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急救基础知识

SPOC下的非医学专业急救培训混合教学

[提要]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急救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更有助于进一步普及全民急救意识。与医学专业大学生相比,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医学背景知识,需要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更好的培训效果。构建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与小容量学生实体课堂教学(Classroom)结合的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急救培训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生掌握高质量应急救护技能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急救培训;混合教学模式;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应急救护是指发生意外或急症时,在医护人员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人力、物力对伤者施行的初步救助或救护。良好的应急救护能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者病死率[1]。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率高于10%,而我国却低于1%,公众自救、互救意识仍较为薄弱。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虽然是高知识、高素质群体,但仍非常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发生意外时,可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施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挽救生命,减少伤残[2-3]。因此,让急救培训走入课堂,不仅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也是开展生命与安全思想教育的需要,对培养具有科学施救意识与勇气的高素质人才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培养具有生命关爱理念和专业急救技能的大学生,也有助于其毕业后在生活、工作中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急救意识的全民普及。因此,在非医学专业高校开设急救培训课程,普及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灾害逃生等急救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4-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中国大学必须积极应变[6]。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的师生全覆盖,推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全过程[7]。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高校要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不同类型的“中国金课”,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要体现先进的教学模式[8]。本文基于中国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需求,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进步,针对目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自救、急救基础知识薄弱、技能低下的现状,探索建立适应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要求的混合教学模式,旨在改变急救培训教学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高质量掌握急救技能的学习目标。

1急救培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医学背景知识缺乏影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培训效果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未学习过相应的医学科目,医学背景知识不足,对急救原理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急救操作不当,有可能加重患者伤情。例如,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若不能将手掌掌根准确定位于胸骨下二分之一段,有可能因按压位置不准确,造成肋骨骨折、内脏出血等严重后果;在学习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时,不清楚气道、食道生理解剖结构,很难理解海姆立克急救手法的基本原理,无法找准腹部冲击位置,有可能导致操作失误,贻误宝贵的抢救时机。针对此类情况,应考虑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普及急救相关生理知识、医学原理,加深对急救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急救要领。

1.2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及技能训练时间不足影响培训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急诊医学教学效果分析

急诊医学是一门边缘或跨科的新兴专业,它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灾害医学等多项内容[1]。我科自2012年以来,立足于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与武汉市急救中心120丁字桥急救站联合,在国内已开展此类教学的基础上,制订联合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为一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应用到急诊医学教学中,在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实践中融入院前急救实习教学,即通过增加进入急诊科实习的医学生到武汉市急救中心120急救站参与院前急救实习课程,在我校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中实施,强化学生急救操作能力,提高急救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发情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点击查看全文

急诊临床实习质量提升对策

1.急诊医学的特点

1.1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时间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事故,均系发病突然。

1.2随机性大,成批而至,社会性强,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病员,多成批就诊,急诊急救技术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组织指挥能力的强弱常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医务人员要求高,社会影响大。

1.3病谱广泛,病情复杂,技术精全。急诊医学包罗了各医学专业的急诊伤病,病谱广泛。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诊,力求做到不误诊治。

1.4工作紧张,关系复杂,易出问题。急诊医学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内容还是临床,与其它专科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关系。

2.急诊医学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实习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后,往往不知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一个病例,不知如何下手分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环境,患者病情急而时间有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实习医生常常觉得困难重重。

点击查看全文

骨科护士培训论文

1方法

1.1培训考核小组

成立骨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由骨科科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3人,科室护理教学秘书4人,科室护理骨干4人,共12人组成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5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骨科急救流程、急救培训及考核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

1.2培训目标

通过对骨科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护士能在应对急重症护理及急救情况时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正确做出应急措施,忙而不乱,迅速进入抢救状态,正确处置,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急救物品、急救药品等知识,与医生密切迅捷、准确地配合,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培训内容

1.3.1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以我院护理部编著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指南》和《临床疾病护理常规》等专业书籍为培训教材,加强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强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反应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可以为医生及时准确提供病情方面的信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先兆症状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抢救预留充足时间。护士要具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而且骨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准确扎实。骨科专科知识点包括: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知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发症观察护理要点、压疮评估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良事件上报单书写等。

点击查看全文

规范化培训在新护士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规范化培训在口腔专科新入职护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新入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护理部统一出试题,试卷涵盖所要掌握的6项基础知识,在集中2d岗前培训后进行测试,经过3个月的临床学习带教后再次采用同一试卷进行测试,培训前后对6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规范化培训后新入职护士在6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均优于培训前(P<0.05)。[结论]通过对口腔专科新入职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护士对口腔专科知识的掌握度,从而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口腔专科;新入职护士;培训

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与国际口腔医学接轨,对口腔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1]。口腔医院专业性突出,而护士均毕业于普通护理院校,在校期间所学口腔专业知识甚少,口腔专科知识普遍缺乏[2],临床适应能力缓慢。因此规范化的护理培训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我院逐渐摸索出适合口腔专科特色的护理培训方法,并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新入职护士29人为培训对象。29人均为护理本科,女生28人,男生1人,年龄20~26(23.03±1.06)岁,均无口腔护理工作实习经历。

1.2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