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近代政治哲学范文

近代政治哲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近代政治哲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近代政治哲学

晚清科技期刊编辑思想探究

[摘要]中国近代科学发端于晚清,其主要推手是近代学术期刊的引入与创办。晚清学术期刊的编辑多集学者、作者、编者于一身,其所编辑的期刊最忠实地反映了其所蕴含的思想。研究这一时期先贤们的编辑思想,对今天的科技期刊编辑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晚清;学术期刊;编辑思想

一、晚清学术期刊的形成

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吴医汇讲》之所以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是因为这仅仅是一部医学验方的汇编,没有形成自己的编辑学思想。晚清出现的最早的学术期刊多是集神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刊物,其中又以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最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取得在华传教和办报的特权。在晚清所处的十九世纪,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大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的95%。晚清时期中国科技期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主动引进西学,进行政治变革,国力逐渐强盛,科技期刊也先于中国得到发展。1867年,柳河春三创办《西洋杂志》月刊卷提到:“本杂志创刊的目的,乃类似西洋诸国月月出版的马卡仙(Magazine)”[1]。最早以“杂志”一词的由中国人创办的科技期刊是创刊于1900年的《亚泉杂志》。随后,一批批留日、留美、留学欧洲的学生,不论是滞留海外还是学成归国都为晚清的科技期刊的兴起预备了人才。以留日学生为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滞日中国留学生已达七千人以上。他们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等大量社团,翻译西书达数千种,创办以科技期刊居多[2]的刊物有60多种。到清朝灭亡的1911年,中国已经有了130多种科技期刊,这个数字是六、七十年代的峰值26种的5倍多。

二、晚清科技期刊的外籍编辑及其编辑思想

近代最早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以宗教为主要内容,次为新闻,科学内容以天文知识为主,占总篇幅的5%。其中天文知识又以恒星、行星、彗星、卫星的运行原理为主。传教士所办的期刊虽然是最早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期刊,但由于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宗教思想,故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1865年2月2日,英国传教士湛约翰(JohnChalmers,1822–1899)在广州创办《中外新闻七日录》,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形式的期刊。内容以中外新闻报道为主,也刊登医学、天文、气象、数学、物理、工业技术等领域的科普文章,如《种牛痘》[3]。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JohnAllen,1836-1907)创办于中国上海的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是一种以宣传宗教为主,同时也介绍一些物理、化学和医学知识的期刊,该刊设立政事、教务、中外、杂事、格致五栏,格致即科学。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的《中西闻见录》是一种以西医知识为主的刊登科普知识的科技期刊。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期刊是1876年2月由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刊并主编的《格致汇编》(TheChi-neseScientificMagazine),主要介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领域。在《格致汇编》的创刊号上,傅氏直言:“僻处远方,购书非易,则门径且难骤得,何论乎升堂入室?亟宜先从浅近者起手,渐积而至见闻广远,自能融会贯通矣。”从此我们可以管窥傅氏的编辑学思想:以科普的方式,从介绍基础的科学知识入手,逐步提升读者的科学素养,以影响中国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这种编辑思想在晚清的西方传教士编辑中很有代表性。

三、晚清科技期刊的本土编辑及其编辑思想

点击查看全文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

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在一些学科领域中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最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学者劳顿的理论基础界定。他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教学论产生着影响,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成熟对课程与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吻合。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应该揭示出其隐含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使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好地根据确定的目标展开。课程与教学受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认知受到社会学思维的制约。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在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是哲学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哲学能引导和支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所有学校的课程设计都隐含着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社会学提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意识形态和权力变更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史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都从哲学观念出发,以哲学假设为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纵观课程与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人们对教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要早于对课程的研究。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古代教学经验总结阶段、近代教育教学思想形成阶段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古代西方的学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的教学思想,中国古代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的教学思想,为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教学理论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17世纪上半期出版,系统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广泛普及教育的思想,构建了系统而连贯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卢梭在18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发现教学和活动教学。赫尔巴特于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着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且系统提出了四阶段教学过程理论,从而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紧密统一起来,使教学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的教学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以认识论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其二是以心理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教学的程序、人们对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并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应该实现哪些教育目标?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实现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将如何确定?对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已经达到了课程开发理论的最高水平,从而标志着课程开发的最经典模式的产生。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着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二者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内容与过程独立的二元论思想出发,课程被看作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教材,教学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指导。教材与方法、内容与过程的关系是分离的、独立的。内容与过程关系的这种二元论思想的实质是把知识和知识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分裂开来,使原本相互统一的整体分裂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点击查看全文

私小说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关系

内容摘要:私小说产生于日本大正初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日本古典主义文学与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相碰撞、融会的产物。研究者以比较文学实证性的影响研究和变异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西方自然主义文学与日本私小说之关系。

关键词:私小说西方自然主义文学

一.法国自然主义文学

西方自然主义文学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它是在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和文学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18世纪法国作家克洛德.克雷比雍(1707-1777)在《心和精神的迷惘》一书中提出为了让人类看到自己的真面目,他打算用小说的形式为人类写一部《自然史》,这本书被看作是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雏形。19世纪中后期,欧洲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此时的法国,正处于第二帝国时期,经济飞速发展,对外殖民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拿破仑第三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内忧外患导致第二帝国失败,加上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巴黎公社由此诞生。随之诞生,并流行的还有实证主义、遗传学说和决定论等哲学思潮,这些思潮都是自然主义诞生的理论基础。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龚古尔兄弟是从研究历史转入小说创作的。因此,他们将搜集材料作为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摒弃小说中的虚构成分,根据科学的文献资料,以实地考证所收集材料来创作。自然主义文学的最终确立者是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19世纪60年代初,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在其论著及小说序言中探讨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并提出实验小说的口号,他还坦言:对于自然主义小说家来说,“最重大的课题在于研究社会对个人、个人对社会的相互作用。”i自然主义作为文学流派诞生的标志是以左拉为首的梅塘集团的小说集《梅塘晚会》(1880年)的发表。1887年,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和自然主义流派也随之结束。虽然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仅仅存在了短短几年,但是法国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却是广泛而强烈的。德国、比利时、意大利、俄国、日本等国家都在其影响下出现了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其中反响最大的为德国和日本。

二.日本文学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借鉴

近代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是在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1871年,日本著名哲学家中江兆民被明治政府派往法国留学。中江兆民在法国留学期间潜心研究哲学、史学和文学,深受法国文艺思潮的影响。1883年—1884年,中江兆民翻译了《维氏美学》,书中列出了左拉等几位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的名字,但是没有翻译出“自然主义”字样。1888年,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尾崎咢堂在其著作《法国的小说》中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鼻祖左拉作了详细的介绍。内田鲁庵、常谷川天溪也著文宣扬左拉求实和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以上的研究者仅仅是以解说者的身份来介绍法国自然主义文学,但是他们仍然为自然主义在日本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日本自然主义文学重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当属田山花袋和岛崎藤村。1906年,岛崎藤村发表了小说《破戒》。《破戒》一问世便获得文学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吉田精一认为《破戒》是日本最早地展现欧洲自然主义文学色彩的作品,他指出:“《破戒》把与社会上的封建观念之间的冲突,移植到了丑松内心深处的封建性因素的斗争”,“也就是强调内心的苦恼这一点,表现了这部小说的现代性”,因而“这部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ii《破戒》应该是日本近代文学中最接近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品。1907年,田山花袋发表了《棉被》。小说露骨地描写了主人公对女弟子的暗恋情愫。田山花袋露骨的告白和忏悔的勇气让世人惊讶的同时也赞叹不已。《棉被》被普遍认是日本自然文学最典型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私小说滥觞。虽然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在西方自然主义文学的启发和刺激下产生的,但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却逐渐脱离了西方自然主义,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第一,重视自我表现。第二,强调内在描写。第三,感伤的情调。在日本传统文化底蕴和具体的社会背景的双重作用下,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最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日本特有的文学样式———私小说。

作者:黄华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点击查看全文

船政学堂影响中西方文化论文

一、效法欧洲的办学体制

1.优胜劣汰

船政学堂开近代中国官方与海外合作创办精英教育之先河,突破传统以圣人遗训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主讲洋文和造船驾船技艺,校规严苛,奖优罚劣。学堂学制五年,教材悉数来自外国原版,学生入学起就要过语言关,他们从最基础的算数、物理等自然学科开始就要架构与语言学习同步的西方认知体系,考核频繁而严格。学堂规定“:每三个月考试一次,其学有进境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惰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戒责,三次连考三等者斥出。其三次连考一等者,除照章奖赏外,另赏衣料以示鼓舞。”学堂随时淘汰后进生,以首届为例,前后学堂共招生205人,仅72人毕业。但船政毕业生爱国图强,学贯中西,致力于实现中国近代的“海国图梦”。在晚清办学的40余年里,与世界时局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一直贯穿着船政的育人历程。

2.洋师贤教

优胜劣汰制度不单应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在左宗棠的力荐下,船政学堂聘请曾任法国海军上尉的日意格担任正监督兼首席技术指导。他在亲自回国购买设备之际,高薪聘请法籍教学管理人员、教员、技术员和技工,随后又有一批英国专家来华任教。船政学堂采用西方合同的形式明确对洋教习的奖惩条例,使他们成为中国大地上最早的国际合约履约人。洋教习行使责任制和导师制职责,学堂对教工执行绩效考核。对于循循善诱、成绩突出、令学生诚服的外籍教师,学堂予以续聘并授以官禄。对于目无法规、辱虐学生、工作不力的洋教习,学堂果断按规范终止其聘用合同,以儆效尤。在近代化的管理制度下,洋教习不仅有条不紊地教会学生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还幽默而直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年轻人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新奇活泼、知行合一、触类旁通的西式教法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师夷民生的留学泰西

1.高端深造

点击查看全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民政治素质教育渗透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高中的必修课之一,作为提升德育水平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政治素质为主要教学方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是提升高中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其方法主要有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互动教学以及注重实践教学等。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公民政治素质;不足;策略

优秀的公民政治素质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自新课改以来,对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当中,而教学中凸显出来的不足依然在提醒教师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为了提升思想政治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实践效果,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公民政治素质教育就成了当前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公民政治素质教育的概述

政治素质通常指的是公民对政治生活的认知以及对政治思想的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地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是提升公民政治觉悟、提高公民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以此增强公民政治责任感,渗透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政治素质。

二、现阶段高中生公民政治素质的不足

1.政治认识肤浅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