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经典案例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中医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是传统医学的核心教育内容。随着中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进展,各大中医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中医教育的新方法。本文通过简述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所采用的4种主要教学方法,认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笔者基于多年的中医学教学经验,在中医教学中探索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即复合教学模式,希望为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方法;中医教育;课程改革
中医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础,是串联“理法方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内容,是传统中医学的核心教育内容。对中医经典论著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可以直接为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中医理论思维模式。但是,随着多种教育模式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不断发展,诸如以教师为中心的LBL、问题为导向的PBL、案例为中心的CBL教学方法等各种教学模式呈现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态势。而中医学经典教育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大趋势下出现了诸如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不一致,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如何整合这些教育模式的优缺点,综合运用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学人才,就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主流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复合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将不同的教育模式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整合运用到实际的中医教学的课堂中。1.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PBL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己在团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判断力的思维模式[1]。这一点与中医经典课程培养学生临床辩证论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因此,PBL教学方法与中医经典教育,二者有较为牢靠的结合土壤,也使得PBL教学促进中医经典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然而在我国,中小学生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在步入大学之前学生们便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进入高等教育突然转入PBL教学,会让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此外,传统中医经典强调对基础知识内容的背诵记忆,而现代化的PBL则强调学生少记忆,而着重培养其探索概括、信息搜索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为PBL的实际应用和操作了一定的难度。2.教师-书本-学生为核心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当前应用学科范围最为广泛的教育方法。LBL教学方法具有教材完整、理论完整、知识完备的优点,教师按照书本章节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教师来讲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对学生来讲能够全面了解一门学科的架构和逻辑关系[2]。千百年来中医经典教育所秉承的师承教育方式也正是基于教师-书本-学生的教育逻辑关系展开的,老师是教育关系中的向导,书本则是其核心的教育内容,学生则处于被引领的位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传统师承教育可谓LBL教学方法的雏形。然而随着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LBL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削弱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诸多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针对LBL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3]。3.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内容以典型案例为先导,以问题分析为基础,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原理,进而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从这一角度看CBL教学方法与PBL教学方法确有积分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只是实际应用的环境和形式有所差别。在中医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各种典型案例穿插在不同的理论知识中出现,因此中医经典课堂上CBL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也正是由于CBL教学方法一案例为导向的这一特点,也往往存在每次的教学范围过于狭小,教学内容贫瘠的可能,对于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学生参与的真实度和积极性等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4.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方法(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TBL教学法最初由Michaelsen等[5]提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形式多样,主要以团队协作为基础,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TBL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过程是:课前自学要点→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沟通交流→教师讲解→自我总结→组内互评。TBL教学过程中教学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团队合作为基础,掺杂主动学习、互动学习、交流学习的不同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培养了其团队写作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整体来看TBL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可以将其看作视LBL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新形势的发展,然而TBL教学法对师资和教学条件的整体要求都较高,增加学生负担,容易形成学习压力,从而打击学生积极性,此外还收到课时限制,老师讲授内容往往受到压缩,也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TBL教学法复合现代医学团队建设的要求,笔者认为TBL教学法对中医经典教育的帮助远不及上述3种教学方法大,但结合其他教学方法选择性地应用,往往能为课堂带来新鲜的活力,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二、扬长避短,有机结合
1.围绕经典医案分析,精心设计教学实践内容:许多中医经典本身集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施治、药物配伍等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包括了对古代医学实践经验活动的详实记录,中国古代名医大家的出诊治病经历在古医籍中均一一记录在案,如医古文教材本身就选编了大量案例,还有中医诊断、方剂等课程中穿插的诊疗案例。医案例分析是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之下,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实际的病例或者是经过加工的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对于病例的选择,尽可能鼓励从经典古籍中选取,或是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经典条文自己设计,如老人张某,夏至以来,多自汗出,至8月偶感风寒感冒,并见头痛、鼻塞、纳差之症。自服感冒药,终未解除。延至9月9日,诸症加重,骤发寒战,后转为发热,身如热灼火燎,继则四肢抽搐。老伴急将其送至医院。入院后测得体温40.2℃,诊断意见“发热待查”,予退热及抗惊厥处理,并给补液。经治疗惊厥解除,后体温寒热交错,待至13日晚始邀余诊。证见恶寒发热而先寒后热;动辄汗出;口中苦甚;两胁痞胀不舒,常欲以手相揉;频作呕恶,发热至此已4天,前两日食后即吐去,近两日连连泛恶不吐,胃纳甚差,不思谷食。脉则两关滑大,两尺寸俱浮,苔薄微黄而干。并测得体温38.2℃(据此证情,乃伤寒少阳病无疑,小柴胡汤主之)。可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甚至情景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角色,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亲身接触临床患者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辨证论治的中医思维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能力。学生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仍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上的重要性。对于病例来说,无论是从理论经验还是临床实践来说,老师能够给予学生最切实际的指导,控制课堂教学的整体走向。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CBL、TBL教学方法相结合更适合此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教学。以小组合作为基础单位,以临床病例为线索,而教师则作为组织者,将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真实的病例中,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向,既提高了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思维,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团队精神。2.经典条文与临床实践结合,形成辨证论治思维: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是有据可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大体的辨证思路来看,辨症定病,再辨证,病证结合分析病机,抓住疾病一般普遍规律,重视病人特殊个体因差异,综合得出一个最符合临床施治的具体治疗方案,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等诸多条文描述均为病症治一体,有很强的临床整体性。在临床上要形成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就必须经过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自古名医大家在传统的中医学传承教育之下,必自幼熟读经典古籍,在信息化日益加深、电脑逐渐取代人脑的今天,要对仲景学术传承有实质性的进展,更应该在用脑背诵的方面回归到最初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诵背经典的能力,在日积月累的经典诵读中形成中医临床思维。因此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古文,“理、法、方、药”的知识体系完整,连贯性强,学习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故教学方法应选用在知识讲授过程中系统性更强的LBL教学法为主,充分依靠教师的专业知识,对教授内容做全面而详细的讲解,以求能准确、快速地完成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传输。还可以采取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并结合PBL教学方法从临床实践入手,以巩固LBL教学成果。这就要从后期临床实习入手,加强中医经典教学,通过在临床中学经典,学生就不再觉得那些经典只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陈规旧律,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6]。日久天长,从理论到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历资料,再从临床回归理论,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对于后期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PBL教学法可以以问题串联各学科知识,涉及范围广泛,与中医经典教育中所表达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诸多观念和思维方式有许多契合点。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对于由中学应试教育步入大学素质教学的学生而言,转折过大,要求过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只能首先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入手,由教师提出或者说引导问题的走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
摘要:本文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突出特点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针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现途径,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实践并建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学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发轫于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日趋丰富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为三大核心理念[1]。在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的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及其理念在国内各高校产生了越发深刻的影响。在2017年10月,本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的进校考查,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毕业要求第3点“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第6点“工程与社会”及第7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明确指出:在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中,必须考虑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时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因此,如何通过本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本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价值取向,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从“传统教学法”向“案例教学法”转移
传统教学法是目前针对理工科学生最常用的授课方法,即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为辅。传统教学法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参与度不够、激励手段持续性差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有效调动[3]。而案例教学法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当下热点问题作为经典案例,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4]。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主导地位,而教师处于启发、引导、辅助学生能力达成的从属地位。这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将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扭转填鸭式教学现状,这正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3教学方法实践的具体创新思路
【摘要】肿瘤目前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我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现阶段我国肿瘤学教学尤其是中医肿瘤学教学相对薄弱,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尚未开展中医肿瘤学课程,故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尤为重要。在中医肿瘤学临床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通过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和新媒体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联合应用,突出中医特色教学培养,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专业中医肿瘤医务工作者。
【关键词】中医肿瘤学;临床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新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中医特色教学
肿瘤治疗是一直困扰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预计将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810万,死亡960万[1]。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19年1月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病例数约为392.9万例,2014年为380.4万,增长率为3.2%[2]。肿瘤已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现阶段,随着肿瘤学的知识体系迅速的更新迭代,我国肿瘤学专业人才培养呈滞后和薄弱态势[3]。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医、西医多种治疗手段综合诊治肿瘤疾病的模式是我国对于肿瘤防治的优势和特色[4]。中医药因其绿色治疗和辨证论治个体化的优势,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全国中医院校的中医肿瘤学教学相对落后,开设中医肿瘤学教学的高等医学院校寥寥无几[4]。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肿瘤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学科。作为新兴学科,中医肿瘤学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中医学经典理论和肿瘤病的治法方药,更需要掌握现代医学相关的肿瘤学知识[5]。在新时代高等中医教育体系改革背景下,结合笔者在实践和教学中的体会,在中医肿瘤学研究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
1问题导向式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结合案例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学教授Barrow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3],其核心是问题,即问题既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思路和依据,提出问题之后再讲授内容。CBL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是英美法系国家法最主要的教学方式[6]。是以学生为中心,真实的特定的案例为内容的教师-学生互动的学习方法。PBL应用于中医肿瘤学教学中,结合临床实际案例,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和协作,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临床中某一典型案例或者具有问题案例进行学习和不断研究。在这种“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中,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和探索知识,不但扩大了获取知识的空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将抽象的零散的肿瘤学知识具体化,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时间并不长,特别是对于中医肿瘤学的教学,仍属于不断实践和探索阶段。所以在应用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应选择具有针对性,最好是临床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让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交流。随着日新月异的发展,选取案例时不仅要具有典型性,更要具有实效性。(2)在中医肿瘤学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采用PBL案例教学法,如在总论部分,仍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在总体上对肿瘤学有一个认识。而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学,可以结合古籍中的案例分析其辨证论治。(3)在查找资料时,应需要从专业的期刊、书籍和搜索引擎中活得,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应有权威的文献支持[6]。在诊疗过程中也应注意诊疗规范,严格遵循诊疗原则。(4)在分析问题时,首先要求师生都能熟读中医经典,把握古代医家对肿瘤的辩证分析思路、遣方用药经验,将经典与临床结合,同时能将病例中涉及中医经典和古籍中的肿瘤部分精细研读[7]。之后要求学生掌握病例中各项检验、检查结果所对应的临床意义。最后从中医、西医不同的角度分析疾病。(5)中医肿瘤学是一门临床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涉及广泛的基础医学学科知识,这不仅要学生具有很扎实的知识储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也有很高的要求,更要把握肿瘤学最新发展的动态。对于中医肿瘤的教学,PBL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更为灵活,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极大的提高对中医肿瘤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
2新媒体平台辅助教学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网、卫星通讯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9]。新媒体以其即时呈现性、主观参与性和自主选择性为医学知识的传播创造新的便利条件。
【摘要】国学经典包含了我国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历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国学经典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关系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就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展开分析。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学意义
一、国学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情商
曾经对全世界的成功人士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些人之所以会成功,70%以上的原因是较高的情商,只有不到20%的人是依靠较高的智商,当然还需要一些机遇。情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是成才的关键一环。对于情商的定义,每个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能给出不同的答案,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在迎接困难的勇气,承受挫折的意志,面对诱惑的自我控制等,这些能力都是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逐渐养成的。学生要想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就要培养良好的情商。在当前的核心素养要求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交流能力及写作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要求其实本质上也是情商培养的要求。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多是流传很多年的经典著作,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小学生背诵这些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为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积累的经典事迹案例为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因此,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增强对我国博大精深古代文化的认识,学到优秀人才的成长故事,明白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变的更加坚强勇敢,在历经挫折时也会磨练心理品质,面对各种诱惑也会抵住,通过从小接受国学经典的培养,使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良好的情商。
二、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小学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他们拥有非常好的记忆能力,这种能力要远远地超过成年人。比如,许多小学生可以完整地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作品,而很少有成人能够做到。小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时间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并通过反复阅读进行记忆,有助于提高其记忆能力。而且学生的记忆能力是随着知识掌握的增加越来越强的,这是不断的练习养成的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坚持不断地引导小学生去极易经典作品,教师和家长在一旁做好指导工作,并适时地给予相关的解释,让他们对这些作品充满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个时期反复记忆的知识内容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做好这个时期的记忆能力地开发,一定会掌握大量的文学知识,对接下来的学习也有帮助,对将来的深造和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如果忽视了这个阶段记忆能力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变化,记忆力会变得平稳,不再有很大的变化,很可能会对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阅历较少,理解能力不足,即使小学生不能完全明白国学经典中的部分作品,但是依然可以成功地完成背诵工作,这已经为将来的融会贯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作品带来的乐趣,通过共同记忆,使课堂变得更加有生气,教师更有动力授课。
三、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沃土。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发掘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把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是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向。以《论语》教学为例,联系现实发掘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又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建设传播和交流传统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等都是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职业素养;《论语》
1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时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效、轻价值”的倾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有3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第二种是分类式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定义,明确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等[2]。几种定义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素养的高低既体现了从业者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和从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关联,并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如道德操守、职业态度、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企业通常允许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职业素养要好。职业素养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4]。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途径。以《论语》为例,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处事履职之道,适用于各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论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2《论语》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2.1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否具备职业意识是职业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相应报酬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敬业爱业的情感和态度,并学会根据发展需要来选择职业。在职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就是立身之本,作为职业人要爱业乐业敬业。高职学生作为即将入职的新人,要理解职业人和学生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论语》里有多则语录谈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虽然《论语》具体语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迁移到职业教育中,都可以理解为职业、事业、工作,“敬事”就是对职业有敬畏的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孔子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赞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视在世俗观念中认为低下的职业,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待遇优厚的职业,那么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择业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