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经济技术创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低碳经济含义
“低碳经济”概念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所以,笔者以为,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的,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由上述定义可知,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①经济性。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②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③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解决当前世界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还是对人类长远的社会发展,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有人把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把低碳经济的兴起,视为与工业文明同样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把人类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开创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在我国,能源日趋短缺和高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和社会问题,正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而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同样也符合我国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低碳经济对企业的挑战
1.资金挑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是高污染、高排放的。相关资料表明,企业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7克硫,每生产一吨铝锭要释放21.8吨二氧化碳,一升汽油完全燃烧要释放2.2公斤二氧化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火电、钢铁、水泥和化工等重化工业和高耗能工业,目前每年耗煤量占原煤量的90%,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为10%~12%,但其耗能却占到50%~70%。能源的粗放利用和过度消耗,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这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新能源,企业原有生产流程需要大范围升级改造,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企业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比如认为节能减排只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不愿在这方面增加过多投入。加上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上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不过硬等原因,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不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目前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金融系统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也不够,多数银行不选择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些障碍性因素让许多企业在低碳道路上采取了“停滞不前,静观其变”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成功转变为低碳企业的风险。
2.技术挑战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低碳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如果低碳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那么低碳技术在影响经济发展模式和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就微乎其微。目前,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从企业投入看,目前我国二万八千多家大中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只占百分之二十五,百分之七十五的企业没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在英国贸工部的2005年“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上,在全球1000家企业当中,美、日、德三国上榜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1000家企业总投入的71.9%,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仅有四家,研发费用都未达到2200万英镑,前15家研发投入额最多的企业日本占三家,研发费用都在25亿英镑以上。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注重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则很不够。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偏重于短期经济效益,申请专利的大多都是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技术,而且军民科技研发“通用率”有待提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是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低、国家政策缺陷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科研力度,实现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的有机融合,全面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的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保障制度,由此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研发。文章主要对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对低碳经济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概述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A.Schump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S.C.Solo、G.Lynn、C.Freema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摘要】为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和使用量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采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开始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了循环经济视域下煤炭企业面临的挑战,并深入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视域的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
1.循环经济视域下煤炭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循环经济视域下,我国煤炭企业正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如财务危机、循环经济管理能力较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等。1.1财务危机。受长期以来的煤炭价格下跌影响,我国很多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企业的正常运营也因此受到了直接影响。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出现了营业利润呈下降、运营亏损严重、营业风险提升等问题,煤炭企业面临的风险因此不断提升。受煤价小幅提升、产销量增幅加大影响,2018年我国煤炭行业实现了一定回暖,煤炭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一定增长,但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净利润亏损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完全解决,很多煤炭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循环经济必要成本的方式提升自身短期利益,由此催生的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得到重视。1.2循环经济管理能力较低。配套的管理机制直接影响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管理能力高低,但结合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近年来煤炭企业的技术投资、技术人才投资、污染物治理投资不断增加,但企业的污染物处理率、资源循环利用率以及财务状况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为解决此类问题,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开展了新的管理模式探索,如山西焦煤的对标管理模式、大同煤业的“搭优”管理模式等,但这类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由于煤炭企业存在管理人才缺乏、员工环保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管理能力。1.3其他挑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同样属于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挑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存在过于重视煤炭开采而忽视技术创新的问题,在粗糙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的技术设备、稀少的研发人员、严重不足的科技经费支出影响下,仅注重短期利益的煤炭企业往往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相较于国外先进水平,我国多数煤炭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较低,在固废处理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不先进的影响下,煤炭企业自然无法较好满足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
2.基于循环经济视域的煤炭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2.1经营战略选择。为更好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应基于循环经济视域选择经营战略,具体的战略选择如下:(1)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为较好应对煤炭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企业必须加大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力度,如引入和开发洁净煤技术,由此即可保证煤炭企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迈进,企业的耗能和排放均可得到较好控制,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煤炭企业必须保证工业化生态效应的最大化发挥,煤炭相关的资源发展产业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以此形成能源可循环使用的产业链条,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即可获得有力支持。(2)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作为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产业链条的拓展可保证煤炭企业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因此企业应以煤炭产业区域工业化发展作为基础,以此推动产业链条的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煤炭企业需以煤炭资源洗选为根本、以资源洁净燃烧为中心,以此真正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与转化,以煤炭资源为中心产业链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由此得到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使用也能够顺利实现。(3)坚守环境保护职能。煤炭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合理应用经济措施实现环境的保护。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可结合实际构建环境责任机制,并基于区块划分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由此企业全体员工均可参与到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中。同时,煤炭企业还应探索煤炭资源的开发补偿与环境补偿机制,真正践行“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原则,通过应用市场调控和价格杠杆,即可实现最优化的煤炭资源配置,环境保护也能够获得更为有力支持。2.2核算形式选择。为更好满足循环经济要求,煤炭企业还应建立绿色会计制度与绿色审计机制,具体路径如下:(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煤炭企业应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并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由此实现会计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可用于分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及资源消费三者关系,并通过确认、计量、分析、报告的会计处理明确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管理工作开展可由此获得有力支持,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管理效益可由此明确。(2)建立绿色审计机制。为解决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煤炭企业存在的核算失真问题,绿色审计机制的建立必须得到重视,由于绿色审计能够将环境、能源、资源纳入审计范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得到较好保障。绿色会计核算需严格遵循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原则,煤炭企业也需要重点推广绿色审计机制,以此按照企业先行环境保护资料即可明确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配合检查、监督与意见发表,煤炭企业绿色经济责任便可得到直观评价,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投入的准确判断、发展新机遇的掌握均可得到绿色审计机制的有力支持。2.3制度体制选择。制度体制选择同样关系着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因此煤炭企业在制度体制选择中需关注以下几方面要点:(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在自身发展制度和战略规划编制中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即可通过完整系统的工程理论明确循序经济视角下自身的发展原则、方法、目标,循环经济发展可由此大幅深化。(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为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觉性、主动性,煤炭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同时结合“十三五”煤炭产业发展规划为方向,即可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煤炭企业即可保证所有员工均能够较为正确、深入的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概念。2.4其他方式。除上述方式外,煤炭企业还可以采用践行绿色管理理念、引进技术创新主体、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等方式,具体方式应用如下:(1)践行绿色管理理念。煤炭企业应建立绿色文化并设立绿色组织机构,以此实现对员工的潜移默化影响,配合专门建立的绿色管理委员会,企业即可通过形成完整的绿色管理网络更好服务于循环经济建设。(2)引进技术创新主体。在依法组织生产的基础上,煤炭企业应引进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并加大科技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创新技术,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可实现长足提升。而通过科技型人才的培养,煤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优势均可实现长足提升,这同样能够为循环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持。(3)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为真正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煤炭企业需要改变自身不合理消费、引进和改造环保设备,并充分利用剩余能量,结合提高能源效率目标、针对性开展环保设备的升级与改造、煤矿排放热能利用与矿井水循环使用,煤炭企业即可更好应对循环经济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结论:
1战略的创新
在21世纪,企事业的成长与发展都依赖于人才资源,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知识,它是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来证明:在企事业中非常明显的作用就是人才优势。如美国的微软公司,取得瞩世成功的秘诀,就是它拥有了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人才,他们既精通高新技术,又善于经营。新世纪企事业单位经营的成功,由此可见不仅要技术新、设备好、资金足、信息快,同时,更要依靠具体的高智慧的创新人才来运作,所以说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企事业单位目前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创新活动是否能够成功,获得人才资源是关键,这就取决于企事业单位是否能够培育和开发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资源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过程才能培育出。企事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提前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将人才的开发与培养规划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企事业单位成功的秘诀是尊重知识、相信科学,培养人才;如果忽视知识,就会人才枯竭,这是失误企事业的根源。因此,当前企事业必须营造出一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和运行机制,要促使企事业单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和重用人才,通过以上手段,就会激发广大员工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智慧的追求,从而主动创新学习。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要打破学历、资历、地区界限,企事业单位要把具有真才实学的创新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在这过程中,企事业单位还要重奖创新的有力人才,让真正的智慧者成为富有者,在这方面要舍得花钱留住人才。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为企事业人才的失衡筑牢了一道防线,从而取得主动权,就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和人才空白,从而让企事业单位不断出现有效的活力和生机。在注重发挥“显才”作用的同时,企事业更要注重“潜才”的培养和发掘。知识积累和独创性思维来源于人的创新,只有不断地为员工提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企事业单位才能培养其独创性,“潜才”才能显现。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企事业单位中的创新人才出来。美国微软公司发展壮大的奇迹,代表了“人才开发战略”的巨大成功。
2技术的创新
企事业管理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创新,它是保证企事业长盛不衰的基本途径,技术创新是指生产方式中引入的新的技术,即企事业中从开始投入产品到后来整个物质产品生产问世过程中所发生的变革。具体内容有:1)开始企事业独自研发并自行开展的基础理论与应用;2)研究出新的产品;3)对开发出来的新产品进行商品生产;4)用新技术与新商品去开发更大的新市场。因而可见,技术创新的直接体现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在市场领域的延伸和实现则是市场创新,毫无疑问的是,技术创新又依赖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和科学成果的增长。就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在发达国家企事业中而言,概括起来说其实就是紧紧围绕产品创新这个要素,利用新设备积极开发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很显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定是朝着促使产业结构向环保、省能源、省资源、高效、高附加值和知识集约化的方向在转变。在今天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紧密结合成一条不可分割的链条时代,技术与产品创新的保证与前导已经是研究与开发了。最近几年,国外企业界特别重视研究与开发创新,他们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研究与开发中,可在我们国内,企事业单位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却不够,投入到开发与研究的费用远远少于发达国家。因此说,若要谋求长远发展,企事业单位就必须不断更新技术。国内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如中兴公司、华为公司、海尔集团、格力电器、联想集团曾经就是凭借着技术创新一跃成为中国企事业界靓丽的明星企业。如今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只有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企事业单位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要围绕企事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不断技术创新,检验技术创新成败的标准是市场实现的程度。这点可以借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话:我们制定政策时,不是先调查消费者喜欢什么商品,然后再投其所好去生产,而是以新产品去引导他们来购买进行消费。这就是依靠创新产品从而进行市场创新。企事业单位生产、发展壮大的支柱和腾飞的翅膀是新技术,同时它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取得成功的企事业单位,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相互竞争取得胜负的关键就是它们是否采用了新技术来从事生产,有时在基本条件相差较大的情况下,竞争胜负的结果也是新技术是否采用。格力空调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国内外多家公司抢占空调市场份额的你争我夺的世界大战中,通过空调变频的技术创新,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空调生产领域的龙头老大,靠的就是一流的技术优势。
3制度的创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切都是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使得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兴起了“第三次企业改革”,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发展,市场必将淘汰一批只有专门知识但不善于与别人合作的独立型的“专才”,另外,制度僵化的一大批组织,跟不上时展的企事业单位也必将被无情淘汰。“第三次企业改革”的兴起,主要是彻底改造原有的企事业组织制度,重新思考并定位原有的,该淘汰的坚决淘汰。新的变革和制席创新,对原先的企事业单位和员工在知识方面要求更高;同时,在组织制度上也要求企事业必须进行大胆创新,构建“学习型企业”。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广泛宣传动员,增强创新意识。为了深入推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通过会议、文件、广播、简报、局域网、橱窗等多种形式,长期宣传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动员和倡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增强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二是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企事业单位要成立活动竞赛委员会,各级领导齐上阵,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并制定有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使工作落到实处。三是把制度创新纳入企业规划,兼顾眼前和长远。将制度创新工作列入企事业的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优化员工结构,重点培养人才。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持续推进技术更新和工艺进步,不断提高技术竞争实力。四是创新评审办法,规范评审程序。为了提升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水平,建议企业建立了“创新成果评审办法”,主要评价标准为职工自主创新,并经实践检验,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给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研发水平、质量水平、管理水平及提高经济效益等产生明显效果或者带来很高荣誉的各类成果。评审会根据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对申报完成的创新成果测评打分,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予以奖励。五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将职工的经济技术创新成果纳入了干部绩效考核、劳模先进评比、骨干员工评聘和职称及技术等级考评的必备条件,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基层和广大员工参与管理、技术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上方法,“学习型企业”得以长久发展,当前创建“学习型企业”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人人争先创新学习。可以看出,企事业单位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企事业与企事业之间各有创新,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创新各异,本人只是择其大端而论之。每个人的需求从本质上讲都是无限的,是可以不断创造的,由此可知,发挥管理创新的天地永远是广阔无垠的,就看企业家或事业单位领导如何去办。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已由过去温饱型全面转向小康,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事业家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和把握现实需求,生产出高、精、尖端的产品,从而让企业永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作者:李杨 单位:亳州市公路管理局利辛分局
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合法名义、隐蔽实施的歧视性技术措施。科技创新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前提和保障,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路径有建立信息服务机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扶持力度和推进中外技术合作等。
关键词:科技创新;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贸易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贸易壁垒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关税、补贴、配额等,因为太过明显的贸易保护倾向而被大幅度削减,但是贸易保护主义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以更为隐秘、灵活的形式活跃在世界贸易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即TBT)就是目前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具影响力的新型贸易壁垒。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了世界贸易的70%〔1〕。中国因为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经常遭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仅2014年中国企业因此而遭受的直接损失就在755亿美元以上〔2〕。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中国企业若想长远发展,技术创新无疑是最根本的解决路径。技术创新能够丰富产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帮助企业出口贸易跨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虽然在短期内阻碍了出口贸易,但从长期来看,它却能督促企业不断研发、改进技术,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以效应分析、数学建模和现实案例研究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机制,进而从科技创新的视角提出了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路径。
1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1.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
按照WTO的相关规定,出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保障健康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等考虑,其成员国有权制定有关产品的推荐性标准或强制性技术法规,以及相关认证和检验程序。但是,这些标准等时常会被出口国特别是科技发达的出口国所利用,而演变成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以增加外国商品的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护本国市场排斥外国产品的目的〔3〕。简单地说,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国际贸易出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排斥外国产品的目的,以维护安全、保护环境、保障健康、防止欺诈等所谓正当名义实施,而以技术形式展现的一系列歧视性措施。
1.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