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思想概论范文

经济思想概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经济思想概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经济思想概论

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

摘要:文章结合“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教学思考,指出了教学目标要保证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相统一,教学范式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因材施教转变,设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机制。提出以“三贴近”为驱动,营造课程思政生态;以“两型课堂”为阵地,形成课程思政张力;以“双向动力机制”为杠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高校课程要与思政理论课协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研究在近两年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1],在思政大旗的引领下,广告专业课程纷纷开始启动思政建设。

一、广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以“广告”和“课程思政”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查到37篇文献,其中涉及“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文章仅4篇,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可见,广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学者探讨的主要内容有:1.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研究者普遍认为课程思政融入广告专业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符合“广告行业发展的需要”与“大学生成长中正确培养的需要”[2],更是“中国高等广告教育自身建构和完善的理论自觉”[3]。2.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者提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设方向[2],以及“导”“感”“悟”“行”的教学实施构架等建议[4]。3.可应用的思政元素。教师结合广告专业课程特色,探讨可以融入的教学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现代广告史中广告人不懈探索走出中国特色的敬业精神等[5],少数先行的教师甚至已经对照课程内容列出详细的思想映射与融入点。4.教学方法。思辨讨论、项目驱动、专题论文等方法因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被广泛应用[6-7]。思辨讨论可以实现教学的层层递进,由分歧到统一,由浅层到深入的思维过程。项目驱动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知识建构,实现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认同。专题论文可以使学生展开更具逻辑的思考,甚至不乏课堂论文扩展为毕业论文的例子。可见,更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都受到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一、改进“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构想

在把握时代特征、社会生活主题、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期望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该模式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即变动主题实践教学、恒定主题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通过互相支持、相互衔接的三大板块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既突出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又注重独特性,全面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一)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

所谓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国家生活主题及“概论”的学科属性,“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确立每年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教学主题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推动“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化、生活化,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年度社会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必须符合三个原则:其一,与国家生活主题密切相关,也即近期党和政府倡导、宣传的,攸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创新性、战略性思想、路线、政策;其二,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也即紧扣学科属性和特点,与“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集中反映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三,与学生生活高度相关,也即是不宏观、不抽象,让大学生觉得熟悉、亲切,有参与的兴趣和期待。“概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最终确定本年度的社会实践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确立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操作规范、考核办法,并在对学生座谈访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比如,2014年“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题可以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是社会调研。围绕该主题、结合“概论”课教学重点,可以设计一些体现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方向或题目,鼓励学生以个体或者团队形式展开调研,并写作主题明确、著述规范、格式统一的调研报告。鼓励学生在调研报告中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形式。最终,通过变动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深化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用中国梦构筑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学子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

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本校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历层次等,确立相对固定且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主题,每年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所学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创造性,由专业老师带队,由具有创新意识、探索勇气、合作精神的学生组队参与。通过组织持续的恒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地方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区域生态保护、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成果。要发挥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注意:其一,主题必须是与国家战略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价值;其二,角度、内容、方法等必须具有一定创新性,既有对以往工作的继承,又有新的推进和发展,体现所学有所用并且有所成;其三,成果必须有精品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素养。比如,地处东北的高校,可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确立若干调研题目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和政府管理部门,全面了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调查学科相关行业企业的情况,具体调查对象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调查内容可以涵盖产业结构升级、清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可以制定中长期调研计划,持续多年围绕该主题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力争全面、深刻地反映调研对象,为地方决策提供服务。再如,有些高校在革命老区,可以以留住活历史为题,组织学生采访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结集出版。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精髓,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

点击查看全文

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当前世界上各种环境问题参差出现,极大程度地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为此,需要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的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提高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特别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相关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为例探讨在非环境的新工科专业讲授环保知识的必要性,提出要密切结合专业知识、融入课程思政、转化授课模式的思想,从课程概述、授课过程中挖掘出的课程思政点和丰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非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急剧上升的人口数量导致出现的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等都是人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的结果[1]。以来,一直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2]。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新时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3]。此外,2017年2月至6月,教育部相继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召开新工科建设相关会议,其中,也特别指出,要提高工科学生的生态意识[4],这充分说明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当代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策略,也给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契机。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每个人都应该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加大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力度,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应加强非环境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效果,培养综合人才[4]。本文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生物工程类新工科专业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就如何面向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保护概论课程进行探讨。

一、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概述

针对非环境专业,高校开设的环境保护概论大多为选修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这种课程的定位使非环境专业学生对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认知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不大,与自身所学的课程也没有密切关系,学习主动性并不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5]。对于上述现象,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明确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性质以及定位,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之所以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就是要让高校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现状,了解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知道如何从身边做起,改善环境状况。

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进与探索

(一)密切结合专业知识

点击查看全文

浅析民国财政出版物与财政理论体系

摘 要:  

理论的形成与构建离不开相关出版物的载体传播。民国时期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在这一时期的财政类出版物中得以反映。本文从分项数量、框架比例等方面对民国时期财政理论的出版发行状况进统计分析,以时间序列对财政理论体系进行回顾,以学科类别的横向差别对其进行区分,不仅是对民国时期财政理论形成的过程进行再现,也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分析,从而清晰地描绘出民国时期财政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轨迹。

关键词:民国时期; 财政理论; 出版物

一、引 言

思想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理论化。就思想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某些特定的历史进程就是整个社会的观念和意识在平民大众的 “需求”与 “意向” 基础之上激发的能动。正如梅尔茨所说: “潜在的思想”包括 “成千上万的人抱有的朦胧的向往……数不尽的希望,无数次受雄心或需求支配而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1]因此,思想史不仅除不去社会的时代烙印,更是撇不掉平民大众所代表的一般性属性。而长久以来,针对思想史的研究,精英智者和经典文本成为重中之重,在评定影响的过程中,精英智者和经典文本占据了所有的决定性,进而在精英经典与平民大众的选择中失之偏颇。财政思想史学的研究也概莫能外。葛兆光曾针对此提出了一般思想史的看法,他反对思想史仅仅是精英史和经典史,提出精英与经典未必就起决定性作用,认为还有一种 “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的历史”[2]不容忽视。这并不是否认精英与经典的性,也并非是要挑起精英经典与平民大众之间的抵牾,而是在思想史研究过程中,更强调作为精英与经典的知识源泉———平民大众 “潜在”思想的性。民国时期,财政成为经济领域内一大内容,财政理论在经济学界同样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日益窘迫的财政现实问题面前,从政府官员到学界学者,从业界精英到报刊记者,无不投身激辩、讨论当中。借出版物表达自己言论更是成为常态,或以书籍出版为窗口著书立说,或借有 “短平快” 的期刊为论辩阵地。可以说,民国时期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发端于现实财政问题,交织糅合进西式财政学理解中,而催熟于财政类出版物的载体交流中。因此,使用现代经济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出版物为样本,对民国时期财政理论的出版发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不仅是对民国时期财政理论形成的过程再现,可以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还能清晰地掌握财政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轨迹。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数据的选择

( 一) 研究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梦的融入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负有学习宣传中国梦的重要职责。本文探讨了中国梦如何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宣传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数分别为54和72,采用课堂教学形式。除此之外,许多高职院校按照相关规定还开设了《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课时数为数课时到一二十课时不等,采用课堂教学或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传播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己任,中国梦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任务理应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高职院校需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宣传教育。

1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帮助高职生构筑中国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由“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思想教育”部分安排了“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梦直接相关。在讲授该课时,教师可将“学习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正能量”、“人生价值”、“实践奋斗”等内容作为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并强调中国梦。引导高职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的学习目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有所作为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过中国梦的“融入”教育,一方面,可以向高职生讲述好、灌输好、宣传好中国梦,完成“三进”政治任务,帮助高职生构筑中国梦,放飞我的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国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融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教育高职生坚信中国梦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由“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在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平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内容时可融入并强调中国梦。通过“融入”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坚持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采用和平崛起的方式,而非以往许多国家依靠征伐、侵略、掠夺等方式实现自己的崛起和强盛等等。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融入”教育,使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而坚信中国梦是科学的,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