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经济学市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2(X)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克洛夫发表了《“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一文,最早分析了商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它给市场机制造成的困难。和商品市场一样,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典型特点也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道德风险”,即劳动力交易一方以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来欺诈另一方的做法。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还不很高。据第五次全国普查资料显示,全国巧岁以上的人口中共有文盲8699万人,其中314在农村,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占农民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1.1%,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3%,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7%,中专文化程度的为2%,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为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仅占从业人数的9.1%,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加之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松散,在与用工单位的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用工单位掌握的有关用工信息和劳动政策等信息远远多于农民工,因此,用人单位便可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蒙蔽农民工。在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中,劳动力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从总量上可视同无限的,更加恶化了农民工的就业交易环境,使用工单位不同农民工签订用工合同,不为农民工购买保险,一旦在劳动中发生不测事件,用工单位要么逃避责任,要么给点补助就辞退农民工了事。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X)3年的数据显示,由劳动报酬、保险福利以及工伤等引发的劳动争议占劳动争议总量的75%。更有甚者,一度出现了大面积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据全国总工会2003年统计,全国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在1(X]侧乙元左右,当年全国农民工9800万,年均每人被拖欠l0(X】元,截止2(X拼年l月6日,在全国开展大规模清查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作用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偿付2003年拖欠农民工工资57.03亿元左右,占当年拖欠总额的44.11%,也就是说,仍有55.8%的农民工工资没有兑付,致使近年来70%以上工人群体事件和个体恶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对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
2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产品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总体偏少。目前规模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网等,只有上百个页面,信息量要在百兆以上的网站在因特网上所占比例的很小,加之农业网站处于初建阶段,往往只有几页,信息量不足10兆,信息资源匡乏,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办法,使得信息资源量少,且网络服务层次低。另外,在广大农村中电脑拥有者还是少数,所以,一般农民信息来源主要依靠广播、电视、电话和邻里亲朋传播。据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陆建飞等调查发现,农民信息40石%依靠经验积累或向邻里学习,21.7%通过科技人员讲授,293%通过广播,16.3%通过看农业科普书。在知识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手段如此狭窄,势必造成农民接受信息慢、不准确、质量差。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在商品市场交易过程中的严重不良后果。一是农民与龙头企业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是信息闭塞的农民,另一方是信息灵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加工企业就会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坑害农民利益,农民上当后便对加工企业产生不信任,从而出现逆向选择,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不疾而终。二是在农民与城市市民的交易中,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农业信息资源状况、未来价格趋势、农产品生产风险预测等方面信息短缺,加之市民信息灵通,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农产品市场又是买方市场,这样市民就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压低农产品价格。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农产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且市场调节滞后。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造成虚假需求,产生失真信号,诱使农民“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生产,形成下一轮供过于求,生产又“一哄而散”,农民损失惨重。四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生产者的弱小性和分散性,导致农产品生产者对市场价格反映具有高度同一性,使得价格信号对生产者容易产生误导,放大了农产品供需失衡。目前在农产品市场上,由于双方市场不对称,买方对卖方的农产品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卖方对买方信息知之甚少,农产品极易遭到购买者价格打压,形成一个向外扩张的发散型蛛网,从而加深了农产品结构层面上的缺陷。
3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农业科技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在农业科技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在科技市场上,一方是知识渊博、信息灵通的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企业.另一方是文化水平低、识别能力差的农民,从而引发了农民在农业科技市场上的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农业科技企业可能利用自己掌握的私人信息在与农民的交易中以次充好、坑农害农。可以说,劣质种子、化肥、农药充斥市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据统计,在国家工商管理局和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斗争协调小组公布的部分查处的假冒伪劣产品中,农资产品名列前茅。假冒伪劣只是农资市场上涉农企业不讲诚信的表现之一,另外,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对农民的价格欺诈、虚假宜传和服务质童等问题。据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孙葆春等在辽宁省2(X抖年7月调查,接近oo%的农户认为农资产品有假冒伪劣现象,35.85%的农户坦言曾经购买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在购买农资产品的过程中,占74.4%的多数农户意见较大的是农资经销商的价格欺诈,有69.18%的农户对虚假宣传十分反感,而且大多数假冒伪劣产品都是以高科技产品面目出现。不可否认,一些企业的短期行为和法制不健全是伪劣要素禁而不绝的重要愿意。这样农民就可能产生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不信任,出现“逆向选择”,转而种植传统作物,使用传统技术,这是一些地方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一。据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陆建飞等对江苏省15县286位农民调查,农民认为提高农产品产量靠科学技术的只占24%,知道农业高新技术的仅占22.1%。由于科技市场上农民处于劣势,从而使农民无法获得有关农产品加工销售方面的信息,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仅占25%左右,加工值只增加了3%左右,而发达国家90%以上农产品经加工后出售,且农产品附加值增加2一3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4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金融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开始使用智能终端设备和开展线上业务,许多营业厅已经开展无员工智慧营业厅运营。对口单位用人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使得侧重于理论研究的经济学专业面临巨大的挑战。针对如何才能更接地气的对接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本文以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能力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解决地方院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就业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调研;黔东南州
1前言
大多数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侧重于理论研究,从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来看,开设的大量课程都是纯理论性的,这就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无法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很多学生甚至连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向都不清楚,以致于在毕业求职时非常被动。了解企业或行业发展动向,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本文以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就如何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展开分析,试图找到一条有效路径,提升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2经济学专业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现状
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承担着向黔东南州输送专业人才、服务黔东南州地方经济的重任。近年来,黔东南州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油茶产业为支柱的特色林下经济产业,从江县、锦屏县、黎平县、天柱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省外优质企业到黔东南州大规模发展油茶种植和深加工产业,目前已有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风彩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黔香园油脂有限公司等省内油茶龙头企业落户黔东南州。这些企业都注册了自己的山茶油品牌,目前均面临品牌建设、渠道设计与市场拓展的难题,急需了解市场、掌握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加盟,助力企业发展。凯里学院经济学专业前些年侧重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与本地企业对接极少,绝大部分本地学生都没听说过这些油茶企业,更别提了解这些油茶企业旗下的品牌及其市场运作情况。由于缺乏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导致经济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会忽略这些企业,或者在向这些企业求职时,由于不清楚企业的用人需求,导致无法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错失大好的就业机会。
3经济学专业学生调研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房地产经纪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明晰当下房地产市场“过冷”现象,明晰市场对调控政策的反应逻辑,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政策合理性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市场经济;过冷效应;经济学分析
就当前我国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而言,房地产市场“过冷”的发展现象和我国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出现了显著的外在矛盾。同时伴随着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各地的城镇化建设战略布局,引导大量的农业人口快速转移到城镇中居住,从外部逻辑上来看,这种趋势应该促使房地产行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却并非如此,“过冷”现象在如今越发突出,该种违反市场发展逻辑、经济发展逻辑的“异态”必须详尽剖析,如此才能够为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借鉴。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
事实证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目前已经陷入怪圈,在2016年后,国内各地房价持续上涨,而采取了多种措施仍旧无法实现有效控制,后续的政策也印证了该趋势,房地产市场“调控、上涨”两种现象相继出现,尤其是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和当地经济发展出现了相对显著的矛盾。非理性泡沫的发展阶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过冷”成为了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1]。2018年、2019年除了在需求端进行重点调控外,也注重在“供给侧”解决供需结构不匹配问题。短期需求侧调控(抑制非理性需求)和中长期供给侧改革(保证有效供给)共同发力。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着投资、消费、物价、贸易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压力,为解决当前居民的客观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矛盾,短期内政府部门必然还会持续采取调控措施,就房地产的市场发展控制方式而言,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一条腿靠市场、一条腿靠政府”的发展状态。因此,当前“过冷”的情况,一方面是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房地产购买意愿非理性提升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普通家庭在过去的18年,似乎都相信了房价永远上涨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在2016-2018年间,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家庭都遭受了创伤,加之互联网金融泡沫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普通家庭的购买力被削弱[2]。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供给层面推货意愿的提升是一二线城市销售改善的重要动力,尤其在春节后,随着房企推货意愿的提升,叠加部分城市政策的边际改善,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核心城市逐步进入存量开发阶段,这些城市二手房市场也越来越具备代表性,2019以来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二手房市场也和新房市场一样迎来修复。2019年16城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从1月的下跌4.59%回升至4月的增长25.03%,总体形势仍旧较为复杂。
二、房地产市场“过冷”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一)基于商品需求弹性的分析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政府部门已经极为重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并且出台了多项针对于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政策,其最终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保证房地产市场能够获得持续有效地发展。但是经调查显示,现阶段,由于国家政策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导致房价不断上涨,以及未来房价的急剧下降,这对于我国未来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基于这一情况,我国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努力的引导当地产企业进行市场形态的转变工作,由原来的投资者主导市场形态逐渐的转变为消费者主要市场形态。以此来降低房地产市场风险问题出现的概率。本文主要就我国房地产市场形态和价格变化的经济学分析做了相关的阐述,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规范性。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形态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现阶段,在我国当地产市场当中涌入了大量的投资者,而房地产市场当中产品的投资特性已经日益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价格会不断的上涨,同时还会产生一些连带危害,如,财产保有和财富分配两级分化,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经济结构扭曲等等。而要想保证房地产市场能够稳定发展,政府部门必须要与房地产企业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有效地对市场形态进行调控,使房地产市场形态有原来的投资者主导市场形态,逐渐的转换为消费者主导市场形态,重点强调房地产的消费品特征。而目前在我国过内,投资者主要型房地产市场形态转变为消费者主要型市场形态的条件已经初步形成。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推出和成交量明显上升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房地产市场当中土地的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的房地产市场形态转变的速率。经调查显示,现阶段,在我国20多个大型城市当中推出的土地量供给221宗,环比增长率达到了112%;推出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1162公顷,环比增长率达到了115%。成交土地占地面积达到了480公顷,环比增长率达到了98%。另外,在这几个大型城市当中的土地成交平均价格下降的环比率达到了49%。由于土地成交量以及土地推出量的不断提升,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必将会不断下降,同时其投资性质也将逐渐的弱化,而这一现象为政府部门的调控工作以及房地产市场形态的转变提供了必须要的土地支持。
(二)信贷政策的紧缩将极大的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
经调查显示,在20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M2增长速率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相应的在这一年房地产产品的投资性表现的越发明显。而在之后的几年当中,由于我国的信贷投幅度放不断回落,已经政府部门多次出台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房地产市场的M2增速明显得到了控制,并且正在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以及房地产中间市场的活跃度就会下降,进而为房地产市场形态向消费者主要市场转换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其次,经实践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信贷政策的不断紧缩,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群众的中期。长期消费贷款以及个人按揭贷款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将会得到极大的抑制,进而保证投资主导型房地产市场形态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消费者主要型房地产市场形态,最终保证房地产价格上涨变化趋势能够得到有效地抑制,从而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发展进程。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利用宏观经济学实现国家市场经济稳增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影响;稳增长
1宏观经济学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4年底,“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顺利举办,论坛上就主要围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趋势及成因”展开讨论,深度思考了我国若想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还谈到了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包容性、国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创新等等内容。众多学者专家也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型思维主题导向国家经济向前发展,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宏观经济学背景下宏观调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趋势的有效干预。实际上,我国目前依然还处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级建设阶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尚且不深。所以在利用宏观经济学阐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客观讲是取法完善的建设思路的,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也相对匮乏。在如此背景下,国家政府才开始积极思考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原因,学者与专家才会利用论坛契机讨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它就希望依靠宏观调控帮助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公有经济理念加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影响作用,最终促进全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1]。
2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就提到了宏观管理主要应该采取投资驱动,围绕工业主导,拉高政府投资份额比重。在这里,政府调控与干预对市场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点上我国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举个例子,在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他们就主要以消费作为主要驱动,围绕服务业主导展开投资份额分析,一般情况下投资份额主要在私人资本家领域展开。反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快速,虽然在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在近年来广泛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后已经有所突破,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为此,我国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架构,统一完善市场环境,充分适应国家地域空间差异较大较明显这一问题,也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指导性与管理性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相互比较,必要时还应该建立静态模型,并时刻注意模型中所存在的弊端问题,结合弊端问题对其宏观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对于我国来说,在套用国外宏观经济静态模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过去国家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展开深度分析,客观判断宏观经济的优势内容,虽然说当前的说法无法统一且缺乏共同研究基础,但根据我国对投资、消费与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等因素的现状来看,还应该基于不同经济体对所有指标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举个例子,目前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中有60%左右是通过国内外投资带动的,而消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占据另外40%。不过在美国,该结果却恰恰相反,它的投资自由流动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转化为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则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所以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市场经济对GDP增长因素的影响还是存在诸多区别的,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会共同影响经济发展,并将这种影响不断放大,最终造成质变区别。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投资企业、金融部门与各个行业都会因宏观经济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影响形式。举例来说,西江当今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微妙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像某些高耗能行业诸如基础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等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投融资项目实施。在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宏观经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性影响,规避企业自身所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局面,就必须思考基于消费领域有效控制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微观经济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性等等,思考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内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再者,我国社会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包括行业内是可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问题的,为此我国需要基于宏观政策取向将企业微观经济需求面转向供应面,基于长期制度性因素来优化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经济结构内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化,利用宏观调控下的企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稳增长刺激企业技术进步,利用政策长期调配企业的专属管理政策,实现企业基于宏观经济学指导下的供给角度“经济结构持续调整”[2]。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