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与管理专业范文

经济与管理专业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经济与管理专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经济与管理专业

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培养低碳专业人才是应对全球化“低碳革命”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明确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梳理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教材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业就业指导、拓宽国际人才培养渠道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根据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属性,该人才培养目标以“复合型、创新型、前沿化、国际化”(简称“两型、两化”)为导向。复合型,低碳经济与管理特色专业兼有经济学、管理学、低碳科学、资源环境法学的交叉优势,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型,发展低碳经济,与过去的经济发展形态相比,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领域,虽然能够借鉴一些经验和模式,但是各个国家有特殊的国情,没有完全可以套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应实现其人才培养内涵转变,把创新作为培养人才的生力军,即在传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逐渐重视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前沿化,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像碳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等都是当前国际关注的前沿问题,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作为支撑。国际化,像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国家)在低碳经济实践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需要我们了解和领会,有助于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具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

二、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大一、大二以及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涉及多方面,包括对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师队伍和教学手段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06份,合格问卷为100份,另外与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更深入地交流访谈,获取一些该专业建设的相关信息。下文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感知情况、对课程教学的意见情况等七个方面来展开具体的分析。

(一)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

点击查看全文

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阐述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并以此为基础从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合理开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推进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管理;财经类;课程建设;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10年发展目标。落实“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战略部署,时间紧、任务重,人才是关键。当前需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大众体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一)相关概念简述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旨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更好地分析体育经济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基本理论,并能将其同时运用于体育经济教学与科研以及体育市场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的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教育的职业属性,国家目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一线人才,尤其是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门还对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了一系列的规划,如中高职的对接、高职高考的新模式、本科试点职业教育等等。国家密集出台这些政策,为高职教育发展描绘了前景蓝图,为各地的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行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各地都把发展物流行业作为重要的任务,物流行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的产业集群提供了基础,是各地吸引产业转移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应该是开放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工学结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很多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应该把该专业作为试点,有效地与区域经济对接,使之成为高职教育中专业与社会和谐、互动发展的典范。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精神、贯彻国家有关政策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其后1991年、2002年、2005年三次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定都秉承了1985年的工作方针。2014年国务院决定遵循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从“大力发展”到“加快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各地区为了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调整,也纷纷进行政策的分解和落实。在2014年11月26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的发言。会议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要保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同样要贯彻落实国家精神,积极与区域内的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

(二)促进区域经济内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中国的物流企业都是原来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合并或者改制而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尤其是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和发展方向意识较差,很多从业人员还停留在物流行业就是卡车加仓库的简单模式。中国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着粗放经营,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行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指标就是整体的物流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大约在8%左右,而中国达到了15%以上,从简单的数据看出,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和发展。物流行业的发展除了现金设施设备的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引入、资本的扩充外,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经营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重视人才建设。物流行业除了一线的工人和高端管理人才外,最急需的就是中间的管理层,这部分人才刚好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相符合。这部分人才的特征就是既懂一线操作又懂经营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承担了培养地区物流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学校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物流行业的技能,如仓库的入库进库、物流配送工作、国际物流操作、商品维护、车辆调度和司机管理等等,除了这些技能外,还拥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财务管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物流企业的未来战略管理等等。

(三)实现岗位与毕业生的有效对接

点击查看全文

校企协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要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校企协同是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阐述专业硕士层面的校企协同内涵,梳理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议,以期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协同趋于形式化

纵观北部湾经济区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的高校院系与经济区内物流、贸易等行业企业的合作,形式过于简单,企业参与或重视“校企协同”程度不高、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校企合作甚至浅尝辄止、有名无实,企业与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互动性较差、双方合作制度缺少规范性,致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不能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和反馈,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并没有实际参与其中,使校企合作与协同培养趋于形式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很难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岗位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被局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商业经验之外,其科研成果缺少企业生产经营的商业实践项目支撑,不能实时了解物流、贸易等情况,难以达到经济管理类职业发展要求,并未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实践育人。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本应由专业硕士点所在学院、校内外导师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共同制订。然而,现实中北部湾经济区多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仅由学院主要领导(团队)制订,缺少了校内外导师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参与,既不能全面考虑“校企协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不能顾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意愿。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环节,又往往存在“重理论课、轻实践(实训)课”、缺乏行业企业或区域产业特色等问题,仍设置较多的经济管理类理论基础课,仅设置少量企业生产经营实务类课程,基本没有商业实践(实训)课,并且缺乏中国(广西)自贸区发展、北部湾港航物流和中国—东盟产业转型升级等特色课程。尤其是部分高校的一些软硬件设施,如经济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校内外实践基地及资源配置等尚不完善,未完全达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所应具备的要求。此外,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学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影响,大部分北部湾经济区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在进行校企协同时,未能树立正确的专业硕士培养理念,过于注重理论研究,没有重视校企协同的重要性,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也不顺畅。

(三)导师指导规范缺失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本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深化,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要的新形势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高职经济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以“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从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要,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而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因而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应当引起重视。二是教学模式制约。从目前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不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一些教学内容还缺乏实践性,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经济管理前沿理论的引导,特别是还没有将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还没有形成较好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仍然没有广泛的走出校门,因而实践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多学生都无法深入到经济管理实践中进行锻炼,必须制约实践教学的效果。三是教学平台落后。从目前一些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教学平台还比较落后,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没有形成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际、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实践教学基地,因而制约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因而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学生无法更多的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大力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人力、物力、财务的投入,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把素质化、人本化、市场化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发展理念,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体系,积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这就需要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延伸性,加强对当前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对于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就要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前沿的经济管理实践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三是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市场化”教学机制,努力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可以开展“订单式”实践教学,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再比如可以开展“企业化”实践,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比如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基础,在学校教学基地设计方面,应当按照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制约、教学平台落后,必须积极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除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