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案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虚拟经济开始出现。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金融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受到自身特征的影响,所以虚拟经济与其他经济运行方式有所不同,有其独特之处。但是如果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相脱离,极度碰撞,就会有经济泡沫形成,进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文章简要介绍了虚拟经济及其作用,分析了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层面制定出针对性有效的金融危机防范政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实体经济
1前言
虚拟经济是随着虚拟资本的发展而出现的。如今,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虚拟经济,均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金融危机。随着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加上2010年爆发的希腊债务危机,都让人们对虚拟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内在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与探析,积极寻求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2虚拟经济的定义
虚拟,其实质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诸如债券、股票及其衍生品均属于其范畴[1]。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种简单的债券关系与产权关系之间的契约形式。但当这部分契约被披上了“资本化”的外衣后,则是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行买卖,从波动的价格中获取最大化效益,这充分证实了原先的契约关系凭证具备了一定的财富,并不是毫无价值。当发生金融危机或是信用紧缩严重缩减虚拟财富时,其虚拟性质才会被人们所感受到。如此特性就赋予了虚拟资产定价方式、运作方式的独一无二,进而诱发了一系列关于虚拟资产相关的活动,这便生成了虚拟经济。简而言之,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着重阐述经济系统中相关价值关系,并彰显了虚拟资产定价方法与运行方法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力。
3虚拟经济的作用
“大而不倒”在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中被广泛体现,举例来说,在这场危机初期,美联储为了促成陷入流动性枯竭的贝尔斯登能成功被摩根大通收购,买入贝尔斯登300亿美元的抵押类资产(有一半是商用不动产贷款,另一半是住宅房屋贷款)进行担保。美联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相信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贝尔斯登一旦破产,会导致大量资产抛售,信贷市场可能会陷入崩溃。“大而不倒”会引发严重的道德危机,会加剧大型金融机构承担过量风险,而大型金融机构因其特有的“大而不倒”的性质,公众也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这些机构,从而这些金融机构会由于政府隐形补贴而带来的一家而获得竞争优势,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扭曲。
银行税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而不倒”问题,是因为“大而不倒”问题在此次危机中的体现及其强外部性。而这场危机的根源一定程度上在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委托问题,包括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次贷危机的引发实际上和委托问题及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有极大的关系。抵押支持证券这种金融创新为次贷危机创造了条件,而次级抵押市场所谓的发起-分销模式及其引起的各种问题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分散的个体,通常是抵押经纪人,是抵押贷款的发起人,之后抵押贷款作为证券的标的资产被分销给投资者。经纪人同时也是发起人,发起的贷款越多,其所赚取的佣金也越多,因而没有动力去评估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可以用贷款购买房子,如果房子价格上涨,他就有利可图,如果房子价格下跌,他只需走出房子即可。因而其你像选择问题非常严重。同时,由于抵押经纪人的目标与利益和抵押证券投资者并不一致,他会积极游说没有还款能力的人贷款购买住房,甚至在手续和程序上帮助造假。而在银行层面,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可以通过承销抵押支持证券与担保债务权益等结构化信用产品来赚取利益,因而没有动力去检查是否这些证券最终会得到偿付。事实上,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等都因为抵押类证券而遭受损失。
试以破产的雷曼兄弟来说明问题,雷曼兄弟过度将资产配置于住房抵押相关资产和商业地产抵押资产,从而在房地产价格下降时,受到巨大冲击。自2007年起,这两项资产就面临这巨额的减值损失,这导致雷曼的资产大幅缩水。2007财年雷曼兄弟上述两项资产的减值损失高达61亿美元,占其资产建议总损失的89.71%,是雷曼破产的重要原因。在地产价格上涨时期,将资金投资于住房市场,可以获得高额利润,因此,并不在意背后的借款人能否还得起房贷,也不在意当地产价格下降时受到的冲击。而当危机来临时,雷曼兄弟受到了惩罚。金融危机的背后,毫无疑问与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关。银行的高级管理层采取冒险的投资策略,依赖过高的投资杠杆比率来赚取高额利润,而资金来源更多依靠短期负债。投资于地产类抵押债券其相关衍生品,并没有监督和管理好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没有以股东的长远利益为重,更多的是在追求短期更好的业绩,从而获得高额薪金。短期和长期目标不一致,体现的委托人和人的根本利益不一致,而银行的董事会,没有能够有效监督银行高管的冒险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的审计机构也没有能有效的估计其投资风险。
1.银行税的实施情况
银行税是针对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问题而设计的。在危机之前,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已经征收了金融交易税,而2010年各个国家和机构相继提出了各自的银行税计划或建议。IMF在2010年6月为G20提出了金融稳定贡献金、金融交易税和金融活动税方案。美国是最早提出征收银行税的国家。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征收金融危机责任费,此后众议院和财政部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银行税征税方案,然而到了2010年6月29日,由于各种原因,美国的银行税方案没能在国会通过。而德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一个计划征收银行税的国家,其计划出台于2010年3月31日,议案规定每家银行年缴税总额不超过其当年利润的15%,年征税总额拟为10亿—12亿欧元,在2010年8月25日经德国内阁通过,易于2010年年底生效。英国、法国、匈牙利等国也开始征收银行税。英国是目前征收银行税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是银行税征收的代表。英国首先在2009年征收薪酬临时特别附加税,要求2009年12月9日起至2010年4月5日,凡在英国运营业务的银行(包括外国银行的英国分支机构)和房屋融资协会,向员工支付任何超过2.5万英镑的奖金时,不管什么形式,除需要缴纳的收入税和社会安全贡献金之外,均需一次性交纳50%的特别税,使得有效税率达到64%,并且还设置了反避税条款。虽然是个临时性的条款,但是英国成为第一个利用税收作为控制银行业薪酬及风险状况手段的国家。为了鼓励银行转变高风险经营模式,避免出现用纳税人的钱替金融危机埋单的情况,英国财政部于2010年12月9日公布了《2011金融法案》,明确规定开始征收“银行税(BankLevy)”,作为现行有效监管的补充,以加强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应对和处理能力。法案对征税对象、税率、税基等具体征收办法做了详细规定。银行税的课税对象为以资产负债表负债规模超过200亿英镑的大型银行、金融集团、抵押贷款协会(BuildingSocieties)以及外资银行在英国的分支机构,而资产负债表负债在200亿英镑以下或者银行业务占比低于50%的机构不纳入征收范围。虽然“银行税”的税基为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部分,但是并不包括加入存款保险计划的存款、负债中200亿英镑以下的部分以及用来购买英国国债的存款。
2.征收银行税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不良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是导致众多金融机构流动性丧失的原因之一。而其不良公司治理结构表现在:第一,财务策略和投资策略主要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制定,而公司董事会没有能力、或来不及对其约束。公司业绩过于依靠首席执行官的个人能力是欧美企业的通病,虽然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然而经理人并不总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来确保公司和股东的长远利益,造成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不一致。欧美公司靠完善的产权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了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使管理团队专业化,在市场竞争中,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例如史蒂夫•乔布斯之于苹果是最著名的例子,不少职业经理人带领公司走向成功,然而,或许他们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某次重大失误,会断送公司,例如这次危机中的富尔德,或许,只是依靠个人能力,并没有为公司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而遭受损失,使公司不能像吉姆•科林斯所著的书一样《基业长青》;第二,内、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实效指的是,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没能有效影响公司的前进方向,或者说,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自己没能准确判断公司状况和合理的长期目标,导致短期目标和长期利益不一致,或者是内部监视机构没能有效监控风险,在发现风险时不能有效影响公司管理层,或为时已晚。这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都有所表现,例如雷曼兄弟在2007年至2008年,对富尔德行为的约束失败,并且人员调整为时过晚,AIG的整个公司缺乏对其投资资产的风险敞口的了解。而外部监督机制失败表现在评级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不好的作用,因为其收益要考所评级的对象关联,因而会受到主观利益的影响,并且,在评级下调的过程中,加剧了市场的恐慌;第三,公司的约束激励制度实效,这是导致经理人和股东及公司长远利益不一致的根本原因。经理人采用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策略,追求短期内的高额利润和股价上升,而部分股东则被短期利益蒙蔽。在金融危机中,危机企业的高管仍然获得高额薪酬,而为保护这种制度所发明的金色降落伞制度,使得某些高层在其冒险行为失败公司收到收购后仍然可以享受高额薪酬。
一、科学评价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以“人世”为标志,我国正式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自那以来,我国依赖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毋庸置疑,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但这并不能否认全球化作为“双刃剑”的事实。此次金融危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就显现无疑,主要是它会在重要经济体之间传递危机,从而使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失效。因此,一国在融人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量力而行,逐步开放,构筑必要的防火墙,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定的自主性。教学中要告知学生,迷信全球化,迷信美国化,完全不设防,是天真幼稚的,万万要不得。
二、科学评价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
战后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架构的经济秩序,比及战前建立在殖民体系基础上的经济秩序是一大历史进步。但由于这一经济秩序仍为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主导,故仍具有诸多不合理性,主要是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缺失、发达国家对外实行双重标准。至于美国更是利用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掠夺世界财富。此次金融危机,各国或被美国金融衍生品直接拖下水,或被美元所“绑架”,为防其贬值而被动施援。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必须进一步改革,目标是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份额与话语权。
三、科学评价国际贸易和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上,许多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尽管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初级阶段,出口同时还负有完成“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因而,我国政府、企业都有极强烈的“出口冲动”。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形成“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重外贸轻内贸、重出口轻进口、重国际市场轻国内市场。结果是国内市场发展迟缓,内需不旺。此次金融危机给人们的启示之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国内需求,外部因素只构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教学中,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应该恰当评估,过度强调必然有失偏颇。对国内需求在讲解时也要细分。需求可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我国国内需求不旺,主要是说消费需求不旺,而消费需求不旺,又是由于农村市场发育不良,农民购买力薄弱。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决议,具有非常的意义。农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农村的问题就是国家的全局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药方。
四、科学评价外贸顺差和进口的意义
第一篇
一、财务风险理论
所谓的狭义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到举债融资的影响,从而导致经营成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被称之为筹资风。企业要想提升对外投资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支持,举债筹资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得以满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企业到期还本付息存在的实际风险。由于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贷款利率的变动,企业很难对未来的偿还能力进行确定,导致投资收益率与借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出入。若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对市场进行准确判断,投资收益率可能会高于实际借款利率,保证实现前期制定的经营目标;相反的状况下,则可能导致企业的收益率低于实际借款利率,企业出现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就会不断提升,这也是现代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具体表现。若企业没有通过借款来投入更多的发展以及运行,就不存在其他的财务风险,借入资本的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特征表现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通过对某上市公司———M企业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和调查,其财务风险除了具有其他风险的相同特征,还具有自我独特性,其热证包括以下几个表现。
(1)客观性。财务风险一般只存在上市公司所开展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为财务活动时客观存在的,所以,财务风险具有显著的客观性,任何上市公司所进行的财务活动都会引发财务风险的存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经济的意识以及金融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各大高校金融专业也不断地在变化中调整课程,以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国际金融人才。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课程,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要提高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已经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要面向网络化时代提出新需要与新要求,建构全新的、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各校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重视与应用。国际金融课程的任课教师也需建构这一教学模式,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网络化教学水平,以有效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关键词: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在线教学;教学模式
1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特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改革。国际金融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性,并结合该课程的实际特点与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打造一个在线课程教学模式,以推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创新变革[1]。
2教学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高校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也开设了金融学课程。为了适应金融业的国际化开放发展需要,各金融部门、企业单位对金融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国际金融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属于理论性和实务性均较强的专业课程。学习该课程可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国际金融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可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只是目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面临着一些比较明显的教学问题:首先,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不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国际金融课程人才培养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国际金融知识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其次,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高,导致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活力不足[4]。尤其是国际金融课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理论性的特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并不利于保障学生在这一课程教学中的学习成效。最后,国际金融课程的实际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师更多地只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却很少能够让学生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剖析金融现象,理解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点及相关问题[5]。长期以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难以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教师可迎合网络化教学的发展态势,引入在线教学模式,对现有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让国际金融课程教学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焕发出不一样的教学活力。
3在线教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