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范文

课程建设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课程建设

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探究

英国作家詹姆斯•巴利在他的经典童话《彼得•潘》中塑造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形象———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彼得•潘》一样,儿童文学倾注着人类对儿童最深厚的爱、期盼、祝愿,寄托着人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对塑造健康、美好人性和理想社会的永恒期许。《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明确要求语文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一、课程的定位和教学目标的调整及重新拟定

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在《中华读书报》上曾撰文《“中国儿童文学学科”现状堪忧》:“目前全国高校中文系还在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不足15个,坚持儿童文学教学研究的教师(包括兼职)不足15人,也即平均每二个省还不到一名。就拿教育部直属的7所师范大学来说,现在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中文系配有儿童文学教师……”〔1〕实际上,在和小学教育教学关系最密切的初等教育系统,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也并未普及。师范院校应提升儿童文学学科的地位,特别是在初教系统,把儿童文学课程定位为普师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其它专业的选修课程。各校还应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力争把儿童文学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增强教育效果。儿童文学课程的目标,也要根据其在文学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而做适当调整或重新拟定。根本目标从儿童文学学科方面来说,是要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从育人的方面来说,更强调热爱儿童,具有守护儿童心灵,尊重儿童天性,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

二、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课程教师的专业要求

课程建设的质量,有赖于教师自身的眼界与思想、认识与态度、素质与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承载着儿童文学课程的建设任务,又决定着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而决定着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任何学科,教师的尊严都来自于“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教育理念”。而所谓儿童文学是指“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人为最终目的,是成人为了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3〕。所以,在儿童文学的课程建设中,“专业尊严的教师”有双重指向,一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师的自觉地、不懈的追求;一是儿童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专业尊严”的教师。而师范生儿童文学素质的养成又和学校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师资水平、儿童文学课堂教学、成绩的考核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科教师要有丰厚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虽然儿童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只能上溯到19世纪,但是在短短的200多年的发展中,却涌现了许多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成人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品质的典范作品。教者在阅读积累中经过阅读———交流共鸣(欣赏)———理解思考(批评)的过程,才能做到对作品甚至是经典作品的个性体悟和诠释。只有在广博阅读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和问题的探讨中,具有“经典意识下的典型意识”。学科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学养。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超越教材。可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主讲教材,适当选择辅助教材。教者的理解、体悟不仅表现在对作品的解读上,而应贯穿每一章节,使教材不仅承载儿童文学研究者、编著者而且也要适时折射教者的生命、智慧之光。学科教师要提升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适度关注儿童文学的创作、批评、研究等发展动向,适时把自己的钻研所得、教学所得、阅读思考所得写成科研文章。并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专业修养,促进课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三、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儿童文学教学的优化

儿童文学是一门综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这些特点更有利于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点击查看全文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构建探析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线课程建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阳工学院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例,从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慕课;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在线开放课程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随着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迅速兴起,各种在线教育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在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中,在线开放课程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1]。利用在线开放的课程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

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建设情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间的纽带,涉及多方面的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整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011年,该课程在安阳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被确定为校级网络课程建设项目,2015年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此课程安排了42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全校目前每学年授课学生约500人。

1.1网络教学资源情况

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团队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工科发展对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运用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的教育理念,合理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其知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我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团队一直从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爱课程和“互联网+慕课”建设的研究,现主要从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该团队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积累了比较系统、规范且能反映本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见表1。

点击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困境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微课程凭借其短小精悍、方便快捷的属性被人们所熟知。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更为广泛,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如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思考。

[关键词]微课程;理论基础;教学效果;学习者中心

微课程是以“微”概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或教学资源。具有微小、灵活、自由、高效、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微课程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用于远程教育中,供学生或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所用。其主要特点是无论是时间,还是规模都是微型的。同时,微课程可以灵活用于多种学习情境中,在短时间内将知识传输出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一、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远程教育与微课程存在内在联系。微课程产生之初被应用于传统教育中,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等理念的推广,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出来。从实际应用上看,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远程教育主张开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活动,强调教学资源的重要地位。随着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微课程逐渐被人们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远程教育与微课程能够相互促进。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和引导下,人们的学习需求不断增加。远程教育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将闲散时间聚集起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这种移动学习与微型学习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远程教育中应用微课程,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移动学习和微型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微课程的不断完善反过来有利于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完善。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推出的“5分钟课程”项目,实际上就是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当前,已经建设4000多个5分钟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茶文化、摄影、文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微课程的开发范围逐渐扩大,其中高质量课程对学习者的教学作用会更加明显。但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微课程如何能与远程教育更好地融合,为学习者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找出解决策略。

二、远程教育微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点击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研究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基础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建设人才市场持续升温,建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适应市场和岗位的需求有了较大调整。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建筑工程、基础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给排水工程、港口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等多个专业[1]。高等学校按照统一的人才标准进行培养,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和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基于此,2011年9月,新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颁布实施。新规范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核心知识为载体,以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提出本科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和办学基本条件提供了指导意见。新规范执行以后,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变得更加重要,各高校应该根据具体的生源、师资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

1课程定位与特点

1.1课程定位

《土木工程材料》是在第3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新规范规定总学时为48,其中包括36个理论学时、12个实验学时。该课堂的先修课程为《大学物理学》、《理论力学》、《普通化学》,后续课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施工》等。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主要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使用方法、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并获得主要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方法的基本技能,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提供合理选择正确的使用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供必要的土木工程材料基本知识。

1.2课程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各章基本没有联系,缺乏系统性;工程应用性强,经验性内容多,概念多,专业术语多,逻辑性较差,看似简单易懂,实则不宜把握[2]。上述特点使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枯燥,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差,学生对课程往往理解不深,应用不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1.3教学目标与内容根据新规范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新规范规定了该课程必修的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与砂浆、钢材、砌筑材料、木材、沥青及沥青混合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其他工程材料共9个核心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又包括若干个知识点,并规定了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点击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从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论述了提升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水平、进行课程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工程制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保障机制

1目前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课程内容与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几何知识结合紧密,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高

土木工程制图中画法几何内容涉及到点、线、面、体的投影原理和特性,引导学生如何在二维平面表达三维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空间几何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与学生中学阶段学到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结合紧密,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几何知识理解几何要素的投影原理,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几何知识薄弱,有些知识点学习困难;土木工程专业制图内容涉及房屋建筑图、结构图、桥梁和道路工程图等,和工程结构构造结合紧密,对于没有学过任何专业课程的大一新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较为吃力。

1.2课时压缩,但教学内容较多

在学分制改革的大趋势下,工程制图的课时较以前有明显的压缩。工程制图紧密结合规范,知识点多,教学任务繁重;内容连贯性、逻辑性比较强,如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掉队”现象,会影响后面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工程制图实践性较强,需要学生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作图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其知识点,但大一阶段学生专业基础教程较多,部分学生对于作图练习敷衍了事,投入度不够。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