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课程建设规划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规划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课程建设规划

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

摘要:随着国际服务贸易比重增加和跨境电商的兴起,市场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中英合作教学的办学模式下,该校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该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充分利用伍斯特大学和本校的师资力量,对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并增设国际服务贸易类课程、跨境电商课程以及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兴趣选修职业技术性课程和小语种课程,以达到既提高学生专业深度,又扩大学生知识广度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建设;跨境电商;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背景

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通本科专业于2004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学制为4年,采用“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淮南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相认可所学课程学分。前三年在淮南师范学院学习,由伍斯特大学派遣专业教师向本专业学生提供600学时/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以及1/3以上的专业课程课时教学,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校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淮南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或留学伍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后将获得我校与伍斯特大学各自颁发的毕业及学位证书。该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60人。

2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依据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进出口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外资企业、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点击查看全文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

摘要:课程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融合学校、专业、教师、学生的重要载体,因此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是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直接举措。文章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为例,从课程诊改背景、课程诊改思路、课程诊改实施、课程诊改成效方面,详细介绍了课程诊断与改进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课程诊改;高职院校;石化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课程诊改背景

2015年6月和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这两份文件正式拉开了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的序幕。2016年,全国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落实,27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首批诊改试点院校,并将诊改工作的基本框架确定为“五纵五横一平台”。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再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从加强领导、细化方案、试点引领、全面培训、注重宣传、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3],也吹响了全面推进职业院校诊改工作的号角。2018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诊改工作,其中专业诊改和课程诊改是重点。本文以石油化工技术(以下简称“石化”)专业课程诊改为例,介绍课程诊改的实践与研究过程。

2课程诊改思路

2.1全程诊改

石化专业课程诊改按照“目标—标准—设计—实施—诊断—改进”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进行,分为事前设计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三个阶段,全面诊断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成效等多项内容,既是总结性评价,更是过程性评价。2.2多元参与职业教育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都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因此课程诊改团队除了校内人员(教师和学生)外,还应纳入企业人员、优秀毕业生等,充分重视行业企业、毕业生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事前设计建标阶段,例如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

点击查看全文

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互联网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探析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正逐渐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样,在教育领域“互联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升级。本文将以“互联网+”为背景,探讨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益的改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学院;在线课程;建设策略

0前言

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运用“互联网+”的新技术,打开在线课程建设的新道路,找到教学改革的新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动在线课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让在线课程建设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载体功能,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在线课程资源库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成熟,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升级[1]。教师利用这些开放式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的优化、升级,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现阶段,移动设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工具之一,因此借助“互联网+”的帮助,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建立起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随时随地的课程在线学习,为学习方法的创新奠定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在线课程建设,促进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全新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院校、学生和社会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在线课程建设意义非凡。

1.1在线课程建设能为教学提供更多平台

点击查看全文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论述了学科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战略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自1999年以来由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成立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形成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基础较好的单一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如单科性、职业性、师范类等高等专科升格为本科;第二类是两种或多种高职高专院校的合并和重组进而升格为本科院校。截至2011年4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总数为291所,占全国同期820所普通本科高校的35.49%[1]。新建本科院的前身多为高等专科学校,存在本科教育历史短、本科教育经验不足等发展“短板”。笔者拟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发展进行思考。

1学科与学科建设

1.1学科的基本概念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学科”进行了解释和描述,但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辞海》中关于学科的解释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这种解释是从科学学的角度对学科的概念进行描述的。丁雅娴认为“学科是以一定共性的客体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分支”[3]。罗云关于学科的定义与丁雅娴的观点较为相似,他认为“学科是指对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4]。金吾伦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对学科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科”是指知识门类、知识领域或教学科目的总称[5]。刘宏林等从传递知识、生产知识、教学与科研组织等三个角度对学科的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科是教学科目、学问分支、学界或学术组织的统称”[6]。虽然学界对“学科”一词的解释和理解并没有达成一致,但学科本身具有的两重含义是不争的:宏观层面上的学科,主要是指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学问分支或学术分类。学科是人类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知识分化的结果,是特定研究领域走向成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7]。微观层面上的学科,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具体的教学科目。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宏观层面上的科学通常指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如哲学、史学、文学、农学、医学、教育学等一级学科,以及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二级学科;微观层面上的学科指大学中开设的具体教学科目,以教育学专业为例,主要科目有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等。

1.2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