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理念范文

课程建设理念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理念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课程建设理念

幼儿园教师园本课程建设能力发展现状

摘要:笔者基于本市三所幼儿园教师园本课程建设能力现状调查发现:教师缺乏对课程建设能力的全面理解,发展教师课程建设能力取得的成效不佳。由此我们对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需要加强认知,转变理念,进一步改善园本课程建设氛围,优化发展策略,以寻求发展幼儿园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新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课程建设能力

一、问题提出

课程建设推动着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又能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因此,幼儿园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是影响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是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具备的能动力量,其发展水平影响着园本课程建设和教育质量提升。然而,在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中,常常忽视了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重要性,加之教师自身缺乏动力与能力去发展自己的课程建设能力,导致教师发展与课程建设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本研究以厦门市三所公办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对75名教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9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其课程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幼儿园教师园本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现状,考量教师在园本课程建设中的困惑。

二、调查结果

(一)教师对发展课程建设能力的态度和认识情况

调查显示,教师们认为课程建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涵盖观察分析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创设能力以及评价反思能力。其中“观察分析能力”被教师们认为是发展课程建设能力最为重要的。与此同时,教师们认为发展课程建设能力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但也有个别教师认为,发展课程建设能力只是理论上的追求,实际达成是有一定困难的。例如,“我很想发展课程建设能力,但我工作经验尚浅,每天带班都忙不过来,要写教案、观察记录、要做环创,我实在没精力也没有能力。”可见,教师不仅对课程建设能力的内涵缺乏系统性认知,对发展自身课程建设能力的重要性也不够重视。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思路探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线教育推广已然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以强化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融合。鉴于此,结合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重点就课程建设思路及建设实践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职;精品在线课程;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于创新职业教育制度、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对于推进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还是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无不强调要大力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然而,现阶段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课程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参差、开发主体单一、保障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立足课程建设现状,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等作为依据,全面推进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着力凸显课程的先进性、适切性、特色性、科学性与创新性。

一、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现状

虽然,近年来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距离教育部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课程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落后,定位不准

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以此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受“五个一流”等精品示范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重建轻用”“重评轻教”“重结果轻过程”等思想,过分强调课程建设却不注重后续应用与高效实施,这导致精品在线课程开放目标异化、课程建设趋同、“学习对象”缺失,难以取得预计建设成效。不仅如此,现阶段高职对于精品在线课程的理解和定位不够精准,很多线上课程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部分虽实现“在线”,但多处于资源展示、课堂教学补充地位,缺乏师生积极参与与深入的应用。

点击查看全文

新时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

摘要: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条件。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传统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理念在矛盾与冲突中,使得课程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根据新时期的社会人才培养方向来看,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包括对课程资源的构建,更包括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针对此,本文结合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对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方向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载体,也是保障研究生专业素质养的必备环节。进入到新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建设对于研究生的需求规模也不断扩大,因此,高校在研究生专业设置方面也不断优化,这一方面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研究生制度在形成中缺乏足够的论证与实践,因此,现代化课程与传统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资源,因此,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应该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把握现代教育的发展机遇,将追求人才数量逐渐转变为追求人才质量,从而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二、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需要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下进行,这一环境中包括教学理念和基本的教学制度。在新时期,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造就了旧的教学体制与新的教学方法之间的错位,而课程改革就是在这一环境下面临着重重困难。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思想的落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提升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一基本教学理念,而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在研究生培养中逐渐从传统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但是理念的转变是最困难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没有轻易让出教学指导的位置,其在与新的教学理念的矛盾冲突中依然占据上风,这使得许多高校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依然难以长期坚持“质量至上、内涵发展”等观念,也就使得研究生阶段的树德、育人教育难以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来。其二,教学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市场需求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出入,因此如何利用教育体制的调整,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成为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专家学者对于“体制改革”的论述,也指出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弊端,并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基本方向,但是制度的突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其中牵涉了多方利益,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自然也是举步维艰。

三、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方向

点击查看全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体系建构应遵循共生、共荣和共享逻辑,以达到逻辑平衡与相融。然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面临着课程建构共同体未建立、开发时效不强、育人价值缺失等困境。今后,中小学应从建立课程体系、建构共生共同体,扩展课程内容、明确内容选择,明确建构目的、把握育人导向等方面入手,达到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1]。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新时代,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理应遵循党中央指示,迈向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鉴于此,厘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逻辑、困境与路径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逻辑

逻辑实质上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劳动教育课程的行动逻辑是指建构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或导向,是劳动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共生逻辑、共荣逻辑和共享逻辑,以达到突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的目的,从而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1.共生逻辑

共生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此后逐步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使其有了更丰富的价值意蕴。一般认为,共生即指不同主体以某种形式联系起来形成的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的单元、模式和环境。共生单元指在此系统中进行能量交换和生成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指各单元之间交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共生环境指各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的指标、指导和推动下,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2],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及跨学科的特点。学校、教师与学生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三大主体,这三大主体在建构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体化共生的原则。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教师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校政策指引及学生的配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及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技术以及学生的创造与创新。因此,学校等主体之间应当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体系,基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能量,推动课程内容、资源等在各单元之间流动、循环。鉴于此,共生理论的核心即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逻辑,实现物质、能量等生产和交换达到最高效益的共生发展格局[3]。

点击查看全文

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