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课程建设体系范文

课程建设体系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体系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精品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不仅可以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更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动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促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更是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办特色专业,树品牌教育,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要素,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综合改革与实践,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各个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成为衡量其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该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载体,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体现“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虽然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精品课程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整体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示范性高水平定位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标准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可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思路探究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线教育推广已然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以强化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融合。鉴于此,结合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重点就课程建设思路及建设实践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职;精品在线课程;信息技术高职教育融合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于创新职业教育制度、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对于推进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还是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无不强调要大力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然而,现阶段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课程定位不准、课程内容参差、开发主体单一、保障机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立足课程建设现状,以选题、内容、效果及社会认可度等作为依据,全面推进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着力凸显课程的先进性、适切性、特色性、科学性与创新性。

一、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现状

虽然,近年来高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距离教育部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课程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落后,定位不准

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以此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受“五个一流”等精品示范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重建轻用”“重评轻教”“重结果轻过程”等思想,过分强调课程建设却不注重后续应用与高效实施,这导致精品在线课程开放目标异化、课程建设趋同、“学习对象”缺失,难以取得预计建设成效。不仅如此,现阶段高职对于精品在线课程的理解和定位不够精准,很多线上课程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部分虽实现“在线”,但多处于资源展示、课堂教学补充地位,缺乏师生积极参与与深入的应用。

点击查看全文

课程建设下学前教育论文

一、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成就

1.学前教育学习标准体系日趋完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美国学前儿童早期学习标准日渐形成完备的体系架构。本世纪初,联邦政府层面即已推出《“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该框架在K-12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将早期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语言发展、读写、数学、科学、创造性艺术、社会性情感发展、学习方式、身体健康和发展等8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每一领域的构成要素以及3~5岁幼儿在每一要素上应当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行为”。[2]同时,各州也在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结果框架下制定了地方标准体系,内容均涵盖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等五大领域。现今,美国的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陆续推出了各自的3~5岁儿童早期学习标准,美国从中央到地方旨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学习标准体系”建立起来。

2.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公平目标有效实现

长期以来,由于联邦政府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投入向低收入家庭或者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倾斜,“开端计划项目”、“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特殊教育学前项目”等各种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保育和教育项目的实施,使更多的处境不利儿童获得了接触学前教育课程的机会,确保了学前教育课程起点和过程的公平。同时,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由于联邦政府充分兼顾贫困家庭儿童和中上阶层家庭儿童的差异性需要,通过对处境不利儿童语言发展、阅读能力、数学认知的补偿教育,确保了课程结果的公平。

3.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长足发展

近年来,为大力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渐发展起来。自2003年开始,一个名为“全国公告系统”(National Reporting System)的开端计划学前班责任制度开始实施。“全国公告系统”规定每年在初秋和春末两次收集并比较儿童的语言、读写识字和数学技能的资料以公告学习成果。[3]同时,为调查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所采用的课程的有效性,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于2002年启动了“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Pre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Research)项目(简称PCER项目),主要评价各种实验课程对儿童阅读、语音意识、早期语言、早期数学知识和行为的影响。PCER项目历时4年,其结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价的影响也较大。[4]

点击查看全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摘要:劳动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其体系建构应遵循共生、共荣和共享逻辑,以达到逻辑平衡与相融。然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面临着课程建构共同体未建立、开发时效不强、育人价值缺失等困境。今后,中小学应从建立课程体系、建构共生共同体,扩展课程内容、明确内容选择,明确建构目的、把握育人导向等方面入手,达到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目的。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1]。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已成为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新时代,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理应遵循党中央指示,迈向课程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鉴于此,厘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逻辑、困境与路径是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逻辑

逻辑实质上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遵循,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劳动教育课程的行动逻辑是指建构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或导向,是劳动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应遵循共生逻辑、共荣逻辑和共享逻辑,以达到突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困境的目的,从而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1.共生逻辑

共生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此后逐步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使其有了更丰富的价值意蕴。一般认为,共生即指不同主体以某种形式联系起来形成的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的单元、模式和环境。共生单元指在此系统中进行能量交换和生成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指各单元之间交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共生环境指各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劳动教育课程是在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的指标、指导和推动下,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2],表明劳动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及跨学科的特点。学校、教师与学生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三大主体,这三大主体在建构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体化共生的原则。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中,教师的发展需要依靠学校政策指引及学生的配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及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技术以及学生的创造与创新。因此,学校等主体之间应当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体系,基于主体相互作用产生新的能量,推动课程内容、资源等在各单元之间流动、循环。鉴于此,共生理论的核心即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等逻辑,实现物质、能量等生产和交换达到最高效益的共生发展格局[3]。

点击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期下,随着中国城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化,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更多不同层次的双语人才。本研究基于相关调研,力图对国内新闻传播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探索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建构框架,最后提出双语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和方面。

关键词:新闻传播;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逐步成型,特别是途径亚欧大陆桥直达欧洲的“渝新欧”“郑新欧”等列车陆续开通,全球资本的疆界逐渐深入中国传统腹地,许多中国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步伐也明显加快。城市的传播力如何尽快跟上经济对外发展的速度亟待思考,既懂信息传播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业界渴求的对象。纵观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双语教学,虽然都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在课程类别和实践方式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但总体上双语课程种类不一、名称繁杂,在具体运作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相关课程体系亟待梳理和重新建构,不同高校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也应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进行由点到面的反思。本研究在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的部分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类双语课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双语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高校同行老师的双语教学心得,力图对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总结,对新时期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新框架进行初步建构,并对该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和方面进行审视和思考。

一、新闻传播双语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

根据调研,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双语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双语课程多是以任课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一门或几门开设,整体上双语课程成规模和体系的较少。在我们的调研中,双语课程成体系开设的学校仅占33.3%。以西部为例,课程开设较系统而丰富的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了《英语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编译》、《英语新闻听力》、《英语新闻阅读》、《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四川音乐学院开设了《英美报刊选读》、《英语新闻视听说》、《新闻翻译》、《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美国文化简史》、《新闻采写》、《新闻翻译》等课程,两个学校在双语课程的设置上都兼顾了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期。此外的大多数学校在双语课程开设的学期与课程之间缺少紧密联系,双语教学的系统性和承接性还有待增强。许多双语课程的开设初衷都是学科建设和特色办学需要,但课程设置的时间却并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有的课程开设断断续续,甚至会由于教师的外出访学等原因暂停或取消,双语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积累和时间保证。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