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

科技艺术文化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技艺术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技艺术文化

现代舞美道具在杂技表演艺术中作用

杂技道具与杂技艺术一样,都凝聚了千百年来无数杂技前辈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随着现代杂技艺术的不断发展,观众审美的逐渐提高,杂技道具中的舞美道具在杂技剧(节)目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并逐渐成为杂技道具进入新时代后成功转型的标志。

一、舞美道具与杂技艺术密不可分

舞美道具是在传统杂技道具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弥补了传统杂技道具在现代杂技剧(节)目演绎中的不足。古老的杂技艺术自诞生之初就与道具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较于影视、话剧中的写实道具和戏曲中的指代性道具,传统杂技道具更具特殊性。它不仅是杂技整体表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杂技技艺水平的传达,更是杂技技艺展现的载体。在杂技炫技式表演过程中,杂技演员需要表现出把平凡演绎成非凡,把普通幻化成神通的技艺,而这类表演就离不开平凡且普通的载体。传统杂技道具从碟、碗、缸、盆、坛到车、球、圈、鼓、伞都是这样的载体,它们始于生活、源自生活,平凡而又普通。现代舞美道具继承了传统道具作为载体的功能,但为了满足当代观众对“美”的感官需求,对“崇高”的精神追求,舞美道具对传统道具进行了革新升华,使其变得更华丽、深沉、复杂且前卫。它突破了传统道具对生活生产中普通物品的依赖,在道具创作上赋予了更多的指代意义。这些意义既有对“美”的追求体现,也有对“崇高”境界的表达。它不仅仅是生活化,而且更加剧目化,更侧重符合杂技节目和杂技剧情的需要。所以,现代舞美道具是对传统杂技道具的继承与延伸,使杂技艺术展现出更丰富的艺术内涵,是杂技艺术向着更深层次发展的产物,也必将推动杂技艺术迈向更广阔的艺术领域。

二、舞美道具是杂技剧的最佳诠释方式

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和多元文化高速融合发展,现代杂技艺术正朝着情节化、故事化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更涌现出一大批精品杂技剧(节)目。而杂技作为“无言”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在一部完整的剧目中,用杂技的方式去营造环境氛围、刻画人物性格、深化故事主题,并且让观众看懂剧目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和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单凭杂技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对传统道具的炫技表演,是远远不够且达不到效果的。在不能“直言”且肢体表达不足的局限下,舞美道具成为了烘托环境氛围、刻画人物性格、诠释故事主题的有效手段。舞美道具突破了传统道具只为杂技演员服务的局限性,被赋予了诠释杂技剧(节)目作品主题意义的功能。因此舞美道具在制作上,不单要配合演员进行炫技式表演,更要渲染演绎氛围,突出剧(节)目主题,让观众享受到剧(节)目呈现的视觉美感,感受其蕴含的思想意义。我在设计杂技作品《柔术——莲》的舞美道具时,受经典动画《葫芦娃》中葫芦兄弟叠垒在莲花上的形象启发,放大了杂技表演中的舞美道具莲花,将演员手持莲花和“对口含花”技巧中的花朵道具整合为一个大型莲台,让演员置身于巨大的莲花之中进行柔术表演,用莲蓬承载演员,以花瓣围绕四周,在光影背景映衬下,演员仿佛就是莲花孕育而出的仙童一般,端庄而又大方、柔美而又圣洁,精彩的柔术演绎中还透露出一股意味悠长的佛韵禅意。这就是舞美道具相较于传统道具的优势,清晰且全面地诠释了节目的主题意义。该节目荣获了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

三、舞美道具需创新以辅助演员呈现技巧难度

由于杂技艺术表演的特殊性,舞美道具作为杂技道具最基本的功能作用并未改变,即辅助完成高难度技巧的展示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高,舞美道具在制作上科技含量更加高端、风格样式更加前卫、辅助功能更加全面。为了追求杂技舞台表演更强烈的视觉冲击,舞美道具必须辅助演员营造更高难、复杂、奇险、丰富的杂技舞台表演氛围。所以,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杂技舞美道具需融入更高新、尖端的科学技术为舞台艺术服务,从而辅助演员展示出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并完成惊、险、奇、绝的杂技表演。因此对现代舞美道具的创新制作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舞台技术人员在道具制作上必须革新道具装置,并创新杂技技艺载体,以体现当代杂技演员的表演功力。而这类创新不乏成功范例,在杂技《高拐》的表演中可以看到,通过高科技手段、运用新技术材料,将传统杂技节目“高椅”“爬杆”的表现方式融合后在“高拐”上进行演绎,实现了节目创新性变革,不但全面提高了节目表演难度,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审美快感和美轮美奂的全新享受。就节目效果而言,由一节节高拐拼接而成的舞美道具就像摇摆的“竹竿”,与背后的竹林布景相结合,仿佛在风中摇曳,演员恰似电影《卧虎藏龙》里的武林高手在竹林深处挥刀舞剑一展身手,使节目以高难度的呈现方式达到近乎完美的演绎。综上所述,舞美道具在杂技剧(节)目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现代杂技舞美道具也应跟上时代潮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更高端的技术变革。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里,文化艺术将得到高质量的飞跃发展,为了应对所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舞美道具的制作与运用必将融入更多的智慧和科技,以达到奇幻、炫美、高端、前卫的舞台效果,助力杂技艺术绚丽开放于文艺百花园中,为广大观众带去更丰富、震撼的精神文化享受。

点击查看全文

高等院校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

摘要:当前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人才匮乏,技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看,传承方式的确立、专业教学的改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体现出必要性。技艺传承的内在价值和本质意义需要重新审视。在高等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新模式需要积极探索。

关键词: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模式创新

工艺美术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行业,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工艺美术的技艺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那些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织绣、家具、文玩等大量的工艺美术遗存是无比雄辩的例证,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物质文明和手工技艺文化发展的历史。”[1]历代的能工巧匠所创造的技艺为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审美品位的提高、生存环境的优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旅游、家居、装饰等文化产业紧密相连的工艺美术产业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文化产业的带动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工艺美术产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工艺美术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工艺美术类高端人才匮乏的矛盾日渐显现。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面临着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等一系列的问题,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工艺美术技艺传承的价值,把握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契机,建立新型的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模式,是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传承方式的反思与重建

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一代代工匠艺人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主要是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以此世代相传,工艺美术从业者分为宫廷和民间两大群体,并且延续了很多朝代。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传统宫廷工场由惨淡萧条到彻底解体,能工巧匠将宫廷皇家技艺传播到民间,就在同时期,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教育开始引入中国。“在今天中国耳熟能详的‘工艺美术’这个词,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独创的,三十年代与‘美术工艺’‘装饰’‘实用美术’‘图案’等词并存。”[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传统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民间分散各处的手工作坊及手工艺人集中起来,建立了生产合作社,按相近的工艺门类组织生产合作,当时的技艺传承尚停留于作坊式的传统模式,采取师傅带徒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一时期曾使许多技艺得以传承,在民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直到五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我国才开始了新型的学院式教育,从而改变了师徒相传的单一的传承方式,但后来的十年又打破了这种全面发展的局面,使工艺美术教育和技艺传承停滞不前,出现了文化断层。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工艺美术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对计划经济中形成的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由于出口市场的萎缩和企业改制,以大集体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工艺师们纷纷改行,其中一部分坚守岗位的工艺师也不得已向工艺美术边缘与派生行业寻求生路。在工艺美术行业急剧调整和变革时期,由于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三大构成、包豪斯和工业设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冲击了学院的教学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教育界延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被“设计艺术”专业取而代之,工艺美术逐步退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开始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因此,传统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冷落。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久居城市的现代人在享受由高科技带来的快捷便利的生活之时,逐渐厌倦了工业产品的千篇一律和机械,更加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文明互利并存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出来。时代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传统技艺文化的重新回望,要求设计创新“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中去寻找,而优秀的传统工艺便是源泉之一”[3](P31)。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需求等因素迫使当代的工艺美术教育重新审视并思考技艺传承的内在价值和本质意义。现代教育的发展,又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迎来新的契机,工艺美术专业重回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以其特有的教育优势承担了当下最具普及意义的文化技艺传承。但是,纵观教育现状,现行的教育理念已经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传承技艺的方式亟待调整和确立。目前,一些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多是沿袭了综合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师资多数由纯美术绘画专业教师构成,虽具备较高学历和较深厚的艺术修养,但真正熟练掌握工艺专业技能和从业实践经验的却不多,难以形成规模化、正规化的专业教育工作队伍。随着高等专业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使得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信息时代的来临迫使我们必须快速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转换,完成具有当下现实意义的传承方式的重建。所以,一是教学策略的重新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课程的实施、传授转为组织、研究和开发,由重理论知识教学转为重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职业意识的强化。建立起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熟悉工艺加工制作的各个流程,熟悉市场和行业运作,把岗位情境引入课堂;三是传统师承模式的引入。将业界从事工艺美术的工艺师和民间艺人请入课堂,或把学生带入企业,下工厂,进车间,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这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使技艺传承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综上所述,工艺美术随着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从民间到进入学府,从最初创立到受西方设计教育冲击而改变方向,再到今天重新倡导重新定位,经历了曲折过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变革,重新审视历史的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要想有更长远和更宽阔的未来,技艺的传承不可或缺。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高等教育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两大部分,本文的“技艺传承”主要是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研究和继承。当今我国和工艺美术相关的高校主要为综合院校,真正和工艺美术对口的院校较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绝大多数偏向艺术设计,信息时代的年轻学子追求新潮和时尚,热衷于数码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加上现代教学对计算机及软件的过分依赖,使得工序制作复杂而又耗费体力的传统工艺不受重视。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与现代设计相关的职业,从而导致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工艺美术人才严重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决定着学生的就业导向,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对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高等院校的办学力量日益壮大,原有的设计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工艺美术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工艺美术专业教育亟待发展。工艺美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特点和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契合。一方面,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还需有良好的实训环境,掌握较高的技艺,积累实践经验;借助高校教育的平台,将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作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使民间技艺与现代高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利于技艺传承,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传统工艺的教学实施提供有利保证。另外,从专业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相比,课程改革还有待深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课程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繁难、学问化,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开发与更新周期长,学校没有专门机构和制度来保证课程内容的修订,内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国外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表明,学科本位课程已严重影响了专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早已成为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以多种能力和品质综合体现的新型职业能力体系,并且把工作情境融入课程已是各国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通用原则。”[3](P28)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想尽快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必要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吸纳进来加以补充,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措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就是建立教学与行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把学生带入企业或行业实习,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对接。工艺美术专业中的传统工艺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各高等院校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利用,采取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方式,定位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根据自身的师资与实训条件,使学习内容与岗位对接,并且按市场的消费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传统技艺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传承并健康发展。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具有承载理论知识和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其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依托高校教育的平台,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能解决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人才匮乏问题。把技艺传承融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是承载传统技艺文化发展的未来,让传统技艺文化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承下去。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工艺美术中木雕工艺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如何让传统工艺美术在当前已打开的广阔市场中得以发展,让“活化石”在如今大机械化的时代技术更新的矛盾下传承是重要的课题。通过木雕技艺的传承以及大规模的企业化生产的个例透析,更看出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工艺美术的继承是内在文化的继承,这种传承求其不变,而文化的总体趋势则是变,这就形成了文化变迁与传承的矛盾。但如何变、怎样变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工艺美术;木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它作为一个传统技艺,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由于传统工艺进入新的时期,其保护和发展遇到经济发展、文化同质化、工业技术发展等问题。如何能让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流传进而发扬光大,亟待在产业的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传统工艺维持着以手工生产为特点的产业群,传统工艺美术以纯手工业的形式传承,和现代工业生产的对比有着不可比拟的精湛技艺。例如大众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皮影、刺绣、剪纸等众多品类。可从工艺、材料区分,每个时期的区分方法都各不相同,这也折射出某些保护和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保护使其维持着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企业方面的机制改革解放了更多的具有高超技艺的劳动力,这种民间艺术人才的流动,加速了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新的流动聚集产生新的沉淀,旧的传统工艺和艺术特色以及表现手法融会贯通。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这使得工艺美术的艺术水平有了巨大飞跃。国内外市场的繁荣形成较良性的循环,虽有过停滞和低迷,但这只是一时的,并不影响一些优秀作品的价值。通过传统艺术的再生和现代性元素的紧密结合,探寻其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以激发其新的生机,现代生活体验和交互方式深刻影响我们的认知,引导我们有了新的需求。

二、木雕发展概况

木雕在中国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雕刻应用在家具等装饰上,现今对于木刻这一传统技艺又有了新的需求。工艺木雕具有实用性以及装饰性两大特点,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做出创新,发扬木刻工艺品的实用性以及装饰性,要对于不同的材质发展不同的方向。以筷子为代表,木材完全可以应用到餐具当中去,应用一些精美的雕刻除了实用性更有了装饰性,而且木制餐具有环保、不易摔碎等优点。对于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材可以在装饰性上加强,木质首饰不再仅仅局限在一个串珠上,更多的首饰设计师现在将木材作为主要元素来进行创作,更环保更自然的元素受到更多设计师的青睐。搭配钻石等宝石更显木材的纹理自然美,木质首饰设计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现在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木雕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机械操作具有精准度高、速度快、节省人力等优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木雕工艺品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欧美等西方国家现在也很热衷于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木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很受国际市场的认可。有了技术上的支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加上木雕自身的不断发展创新,发展前景如火如荼。

三、保护与传承

点击查看全文

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融合人才培养

摘要:在本土建筑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背景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完善。本文通过阐述古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当前国内高职类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调整古建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深化实践教学建设和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人才培养

引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为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提出了指引方向。《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亟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1]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古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对传统施工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古建筑复合型管理、古建筑修缮和古建筑施工技术等人才需求将逐年增加。古建筑业中施工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同时古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既要有很高的能力素质,有要有良好的技艺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古建筑行业的状况,对接行业标准,古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对如此差距,发展高质量的古建筑高职教育,加快技艺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中国古建筑以它独特的风格面貌和历史意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具备了浓厚的工程技术和美学上的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中国历史文化物件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文化性、传承性和遗存性,一般不会大规模再生产与营建,遗存的建筑结构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5G、区块链、自媒体等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环境也将不断改善,人们对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意识越来越强,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承要求也越来越高。

1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掌握古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与管理等能力,具备古建筑木作、瓦石作、油漆彩画作等古建筑核心技能及古建筑施工图绘制、古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能力,能从事古建筑和仿古建筑施工、维护、修复及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古建筑工程技术学界对于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即“技术”与“艺术”并重,区别于与之相近的其他专业,该领域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兼具古建筑施工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扎实的古建筑理论和实践工程技术和丰富的“艺术”审美功能,坚守技艺融合支持建筑传承和技术创新。然而,当前我国高职类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和创新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1.1国内院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点击查看全文

民间工艺品艺术形式论文

一、江西民间工艺品艺术形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间艺人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面临窘境

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少精湛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因是全手工制作,费时费力,而其经济效益与现代化、工业化生产方式格格不入,加上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多数是父带子、母带女,构成亲戚朋友小圈子的传承方式,使得一些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有的制作技艺甚至已经失传。

2.政府在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由于目前江西省既没有制定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机制保障。加上现有的知识产权监督监查机制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在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力、执法效果不明显,造成民间工艺品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呈高发态势。综上所述,创新艺术形式、提升艺术价值、更正落伍的艺术设计理念,进一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设计生产出消费者欢迎的江西民间工艺品已经迫在眉睫。

二、江西民间工艺品艺术形式创新对策

民间工艺品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进人民增收致富;对文化兴赣、弘扬和保护江西地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江西民间工艺品艺术形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以下创新对策。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