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创新成为发展的重要载体,并且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有必要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功能,将科技馆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让人们在科技馆可以接受科普教育,同时为人们参与文化活动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功能;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科技馆发展过程中,将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科技知识展现给群众,一方面能够使群众对科技知识产生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内涵。科技馆在日常应保持开放状态,充分发挥科普教育优势,围绕科普教育组织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由科普教育推动文化活动发展,可以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
1科技馆与群众文化的联系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群众,需要为群众提供参观浏览的场所。现阶段科技馆成为参观浏览的载体,群众进入到科技馆,在探究科技成果的同时,将文化与科技成果相互融合,在融合中既要向群众传播科学思想,满足群众的科学探究兴趣,也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深入挖掘群众的科技创新潜力。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融入科技内容,可以使群众文化与科技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以群众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使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与科技馆进行有效的互动,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宣传作用和指引作用,使群众能够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基础上,还能增强科学素养。
2科技馆对开展群众文化的创新作用
2.1科技馆向群众文化科普知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对科学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同一时期,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公众也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在这种形势下,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出一条转型之路,在全方位、深层次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使科技馆教育活动立足长远,保持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服务社会大众。
关键词:新时期;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转型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众的思想认知水平、科学文化素养不断进步,对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愿景下,科技馆作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科普教育活动应改变现阶段教育活动的模式,以公众需求为核心,提高公众对科普教育活动的兴趣,给公众提供更便捷的参与体验。科普教育活动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创新活动的模式,选择优质主题与内容,并将它们完美融合,在具备自身特色的同时,满足公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将公众需求转化为科普教育活动所展示的内容,必然能够吸引公众参与,使科技馆保持健康长足发展,持续服务社会大众。
1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1科普教育活动基本类型及开展方式
科技馆是进行全民科学普及的场所,科普教育资源充足,科学传播形式多样,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前沿科技,都可以让受众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指的是将科技馆科普教育与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开展层次丰富、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科学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并存的各类活动,依托自身展览展品与人才优势,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主要可分为3种类型。1.1.1展览教育活动。展览教育活动主要依托科技馆常设展览与短期展览开展,包括展品辅导、展览讲解、参观学习等,以观众参观、科技辅导员辅助讲解为主要形式,对公众进行体验式教育,是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基础。科技馆的大部分展品是跨学科的成果,具有趣味性,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内容,可满足公众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的知识需求,在公众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2日常教育活动。日常教育活动是展览教育活动的延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涵盖科学、人文、地理、传统文化、手工制作、前沿科技等知识,主要包括科学表演、科普剧、角色扮演、竞技游戏、科学实验、科普讲座、专家报告会、脱口秀、科学家面对面、自然、环境野外考察与科研、工程、生产现场考察、冬令营或夏令营、馆校结合、科普日等,这类教育活动主要以动手制作、亲身参与为主要体验形式,开展此类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公众参与,让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丰富公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科学素质,扩大科普影响力。1.1.3科技类竞赛教育活动。科技类竞赛教育活动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和科技教师,以竞赛形式开展,以竞争模式促进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鼓励青少年进行科学创作,在竞争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技奥秘,提升科学素养,主要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年科普实验暨作品大赛、机器人竞赛、发明竞赛等。近年来,科技类竞赛种类更加丰富,参与人数逐年增加,科普教育通过竞赛活动深入到边远地区,可充分带动边远地区人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1.2现阶段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面临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提升车辆工程学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素质教育需求,以专业课程教育与科普教育相结合,基于课程理论解析、新能源解剖汽车剖析、燃料电池系统实验和虚拟现实(VR)拆装等手段建立新能源汽车创新性专业教育模式。采用建立科普团队、制作科普视频和参与科普比赛等方式将专业知识融入科普教育中,同时增加科普意义下教育内容的专业性深度和广度,促进新能源汽车知识更好的发展和普及。
关键词:专业教育;科普教育;创新;教育模式
1绪论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发展。国际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政府和各大汽车巨头纷纷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我国也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研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都将新能源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内容,未来市场呈现出较广阔的发展前景[1-4]。然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紧缺,亟须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应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和加深对新能源存汽车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的理解[5]。当前,信息媒介迅猛发展,课程教学中可引入短视频、VR技术、新媒体技术来学习专业和专业科普知识。因此,建立一套将专业教育和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新能源汽车教育模式,对培养专业人才、满足产业行业需求和增强社会群体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具有重要意义。
2解决的问题
当前,众多高校认识到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着手一系列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尚未存在不足[6,7]。一方面,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学生实践方面有待提升。此外,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实际课程教学有待提升,需采用多元、创新的教学模式[6]。因此通过教育模式创新,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全景、多维度、轻松有趣地获取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实现不局限于专业学生的知识普及化。
3实施方法与效果
1设计理念与方法
首先运用实地考察法、资料查阅法等对某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区位、资源等现状进行调查,绘制出较完整的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然后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的设计理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完成适宜不同人群的较完善的园区科普教育方案。
2园区概况与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2.1园区概况
调查显示该园区所在地属于太行山脉,最高峰海拔400m。位于暖温带半湿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雨量514.4mm。园区规划山下面积约366668.5m2,山上面积约166667.5m2。种养植规划如下:山上种植酸枣树、山楂树、柿子树、花椒树等;山下种植牧草、野菜、蔬菜大棚、粮食作物等;园区防护林由梧桐、杨树等构成;畜禽养殖园主要养殖猪、牛、羊、驴、蛋鸡等。在整个园区中,蚯蚓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主导者,其可以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转化为自身蛋白和蚯蚓粪,巧妙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蚯蚓为核心,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为生态链条,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4],有效地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基本实现园区物质循环。
2.2园区科普教育价值挖掘
整理园区种养物种的驯化史、生物学特性、种养管理要点、用途、相似物种地区分布等知识,通过制作解说牌、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展示牌、科普宣传栏、导游解说等,结合实物向参观者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宣讲,介绍循环农业的定义、循环农业前景,让参观者了解农业中的动植物、农业发展史、现代农业技术等。例如在畜禽养殖园外围可以参观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动物的行为与管理要点;在果园内可以向参观者讲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护技术,到金秋时节还可组织参观者进行采摘;在大棚种植园向参观者介绍白色农业、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园区后期还将设立DIY园和农业科普中心,如DIY园可以传授用山上柳条或荆条编织盛物筐、篓的技术,或者让城市参观者有机会承租园中小块土地进行种养管理实践等。农业科普中心可以设置各阶段农耕用具展区、现代农业科技展览区、虚拟农业展示区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了解植物播种、发芽、生长的过程,常见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等。此外,还可以在供参观者休息的长廊内设立科普宣传栏,使参观者在休息的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以及本园区建成前后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淮安
水利枢纽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起步早、步伐快、成效好,截至2020年年底已拥有6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04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现选取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开展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体系构建研究。
一、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
1.景区概况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核心,位于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线和南水北调东线咽喉部位。景区总面积3.8km2,核心区建有水(涵)闸、泵站、船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20余座,工程密度世界罕见,堪称“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规模为亚洲之最,淮安抽水二站立式轴流泵转轮直径为全国之最。淮安水利枢纽水系复杂、工程林立,功能多样、效益显著,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优美,兼具泄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长江之水经大运河实现南水北调,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泄入海,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涝水经淮安站抽排入灌溉总渠,洪泽湖水源保障渠北地区灌溉和大运河航运,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联互通、互济互调。
2.科普资源概况本研究中水利科普资源指用于向公众展教的、有一定功能价值的工程实体及其蕴含的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知识。根据科普资源的共性特点与内在联系,将科普资源分为水利工程与科技类、治水历史类、涉水文化类、其他资源类4大主类14个亚类(见表1)。景区共有水利风景区科普资源153个,其中水利工程与科技类科普资源37个,占比24%;治水历史类科普资源最多,数量达64个,占比42%;涉水文化类科普资源32个,占比21%;其他科普资源20个,占比13%。
3.核心科普资源根据景区科普资源的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知名度情况,将科普资源分为优质、良好和普通三个等级。其中优质科普资源55个,占比36%;良好科普资源57个,占比37%;普通科普资源41个,占比27%。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汇集了55个优质科普资源,具备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代表性,是景区科普建设的核心品牌资源,是提升景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
二、淮安水利枢纽水利风景区科普建设现状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