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课题研究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建设和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为目的。研究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索解决文化建设管理的特殊思路,为政府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方面的改进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建设
1研究的意义
1.1理论意义。(1)研究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资料,丰富现已有的研究理论,填补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空白,丰富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系。(2)有利于进一步整合乡村振兴中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丰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的体系。(3)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从社会角度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从政治角度讲,是巩固执政之基的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讲,是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开发的有力保障。此外,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人关心、参与和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格局。1.2现实意义。(1)立足于国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础上,在政府文件指导下,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发展对策,提出诚恳、合理的建议。(2)对建设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地方政府尤其是村委会对日后的维护、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见。(3)进一步为国内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参考,对调研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甚至全国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相关概念的界定
(1)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由政府主导,作为当地主要文化资源供给主体,以满足民众文化需求为目的,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2)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定义:参照“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七个一”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一个简易戏台(长10米、宽5米、高0.8米),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含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套体育健身器材)。
3本课题研究问题当前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掌握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状况,结合北京几所211工程大学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经验,对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探讨,为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自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至今已过去15个年头,这些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但是目前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现实,高校体育课程如何改革,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摸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需求的体育发展之路,是摆在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课题从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中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七所高校,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医科大学以及燕山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北京211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课题研究方向,从中国知网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1.2.2访谈调查法为掌握真实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通过走访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和微信平台等方式对13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部领导、教师以及普通学生进行了调研。所选取的高校地域分布广泛,主要在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城市,学科类型较为齐全,包括理工、农林、医药、财经、师范和综合性大学。1.2.3综合分析法。对相关资料和调查结果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剖析。
2.结论与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育课程改革的“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理念逐步明确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受传统体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技术、轻娱乐、重身体、轻心理的弊端。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师逐步能正确认识“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课程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倾情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深知高校体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更注重关心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的协同发展。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强身育人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2.2体育课程改革形式多于内容,高校与中学的体育课程改革衔接性较差部分高校从体育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以往无明显变化,只是仿照其他高校开设了几门新课程而已,没有真正地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从新《纲要》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可以看出高校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几乎是在重复中学内容,另外,河北省高校与中学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交流很少,尤其是体育课程改革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理论严重欠缺,难以明确高校与中学的差异性与衔接性。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要遵循学术规律,科学地批判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并结合中国教育现实创建有特色的管理体系。学术研究视角下高等教育需深化学术理念,不断完善学术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宏观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伴随学术研究的深入,高校教学管理还要充分挖掘科研队伍的潜能,提升科研队伍的专业水准。研究表明,高校教学管理宏观改革只有全面实现学术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高等教育的实践管理水平。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弘扬文化知识、传递人文正能量、辐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学术研究将成为宏观发展的核心内容。透过学术研究视角,树立高校教学管理新理念,制定和研究多样性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将推动高等教育摆脱校园限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心地带,促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中坚力量。
一、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系
1.西方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管理体系,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性启示。西方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且衍生出众多的管理理论流派。西方高等教育成功地将企业管理学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1]。中国高等教育则相对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理论体系匮乏,研究水平比较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到位,不能满足实际教育中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需求。科学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其创新思路,挖掘其先进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将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进程。
2.遵循学术规律,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理性链接中西方管理理论。理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精神产物,是特定环境的时代反映。西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与西方的社会文化相吻合,故能够直接应用到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2]。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于中国国情,拥有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环境,秉承客观批判和科学借鉴的态度。不论什么学科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学习者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本质上来说,借鉴理论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性学习的过程,借鉴不是理论发展的结束,而是理论传播、发展和深化的起点,是理论发展成为经典理论的必经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西方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大胆摒弃其劣势因素,理性而客观地融合中西方理论,反复地研究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偏颇性的理论,借用新的理论弥补其带有缺陷的理论,进而架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深化学术理念,构建成熟学术管理新机制,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特色
一、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世界范围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推陈出新。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英语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所幸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教育部和财政部联手加大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空前发展。在一贯的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方式,甚至出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跨国英语教师培训和走出国门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TESOL和BC等国际教师培训机构以及面向中学英语教师的其他国际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每年为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提供了多种培训,有英语听说培训、读写培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甚至还有针对中学教师的学历教育项目等。这些措施都助推了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培训模式的生成和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培训模式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态势。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由中国人培训中国英语教师到聘外国培训师再到中外专家同台进行中国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由业余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到英语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中外教师的培训师团队,与受训中学教师组建起跨文化学习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以下是2005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英语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呈现出专业趋同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科研项目研究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是探索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可行办法。将科研项目研究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中,不仅使学生参与专业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广泛提高,同时也为科研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科研项目研究;环境设计;专业;教学
一、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基本概况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高校名单统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大约7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与艺术设计学科相关的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的盲目扩张,使得原本就不太完善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显得更为脆弱和零乱。众多高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缺乏自己学校应有的发展特色,缺乏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体系,培养目标与方向不够明确,特别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研究之间不能很好地联系与统一,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十分浅薄,在具体实践项目设计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引导,这应当引起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觉和深思。当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践行“质量工程”,倡导“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宗旨,不断增强办学特色,着力思考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这就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加强教学改革。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大胆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的不合理之处,逐步探索出符合学生良性发展的专业教学新模式。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对学生创意性审美思维培养目前,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大胆的想象与思考,实践课程作业抄袭率较高,作业缺乏原创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旨在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设计方法的核心就是创意性审美思维。因此,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时代中显然不合时宜,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适应当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传统教育模式大多建立在“单向传递—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误区之上的。学生往往较为被动地接受专业教师单向传授的理论知识,自身得不到对于创意性审美思维训练的认知与理解,对于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极为薄弱。面对目前该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当务之急就是积极改革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探索型”和“互动型”的教学新模式。2.忽视设计理论教学与研究中国的设计教育过去一直以技术教育为重,而这种技术教育又多以学生实用技能和设计表达技巧训练为主,学生通过设计技能训练,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接近老师,知识传播过程是单向的,知识接受较为被动。由于大多数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忽视设计理论教学,同时学生自身对设计理论学习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具有较大的缺陷。这种“工匠”式的人才缺乏应有的艺术个性和广阔的创造能力,他们脱离“母体”就会很难发挥作用。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理”现象,对于艺术设计理论的忽视与无知导致课程教学深度极为缺乏,同时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理论修养明显不够。纵观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师,如果没有前期扎实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自身不善于学习和理论总结,仅仅依靠所谓的“技艺”是很难在设计上有所发展和独树一帜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往往皆忽视对艺术设计理论的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必然会使得最终的设计作品缺乏应有的理论来源和思想深度。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环境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在专业设计课程讲授中融入设计前沿理论教学。环境设计专业理论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未来设计思想的形成和设计风格的建立,甚至影响到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3.实践教学建设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建设力度不够也是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必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理性研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设计理念和创意构思通过具体实践,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作品。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依据课题研究进展程度,对课外相关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专业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不高。过去我们一般采用虚拟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轻视设计任务的实战性和真实性。一项设计应从何入手,怎样带有美的眼光富有创造性地去设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设计,需要表达怎样的设计思想,等等,都是严密的实践教学过程,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实践阶段的特点做出具体的分析和指导。这种重实战性、重过程的设计实践教学目前极为缺乏,针对以上实践教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需要加以逐步解决。4.课程的特色探索不够一所高校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良好的研究功能和社会形象以外,还要进一步凝练和强调自身的特色。例如特色学科、特色课程、特色教学方法以及特色师资等,其中特色课程的建设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当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较为缺乏的方面。我们所谓的特色课程,并非完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特色”即强调它的个性化,强调环境设计的精神内核——创新意识,并在创新意识指导下进一步从事环境设计实践,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当前社会已经向设计界提出了个性化、创新性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在设计专业教育思想和专业教学改革上做出积极探索。
三、科研项目研究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