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学教育专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幼儿科学素养的初步形成。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对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通过剖析“科学素养”核心概念,了解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发展幼儿科学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对口招生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
1“科学素养”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解析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自首次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深刻的内涵,一直处于研究发展中,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一些权威组织机构如美国科学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和个人研究者都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定义。美国学者米勒(Miller)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而我国学者韦钰认为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习惯于对遇到的问题用探究的方式来对待、让探究成为基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尽管不同学者对科学素养概念表述不同,界定的科学素养都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情感和态度;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而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对象为幼儿,是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较一般的公民科学素养在内涵上存在差异。教育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明确了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要求,其具体要求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些具体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科学素养。依据科学素养相关文献分析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应具有科学的态度,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亲近大自然、热爱科学,有辩证思维、创新意识。(2)科学探究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具有利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实践、科学评价等能力;具有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具备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扎实的幼儿科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
2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
2.1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情况分析
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文化课考试和专业技能测试,升入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经过高中的学习,是初中毕业后直接到中职学习,再升入大学。经过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解得知,他们在初中所学的科学知识是十分有限的,物理、化学等课程还是他们的短板;他们所在中职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一般都不开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相关课程。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仅有的一门科学相关课程就是幼儿科学教育,很显然,这对培养原本科学基础薄弱的对口招生模式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
一、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欠缺科学幼儿观的重点教育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它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和依据,是各项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目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热爱幼教事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在各种类型的托幼机构从事学前儿童保教、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按照上述专业标准强调的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幼儿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未能得到高度重视。表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中,普遍注重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建设,在课程体系上突出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了解幼儿权益、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本的专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明显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为其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极易受伤害的幼儿,学前教师的态度、师德及职业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理解、尊重、责任心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少创新类课程,难以满足新的形势需要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发展是二十世纪末以后的事情,专业课程更多是参考历史较长的高校本科学前专业课程而构建的,普遍而言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基本沿袭传统而设置,主要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三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五法”,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游戏教程、幼儿园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史等课程,而学前教育领域一些最新开发的课程,如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幼儿教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幼儿的观察与评估、幼儿教育与社区环境、0~3岁婴幼儿发展与早期教育、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因专业教学的研究不够,把握不准,再加上新课程需要教师尽快地成熟教材,准确把握内容要点,所以普遍按传统“三学”及“五大领域教学”再加“游戏、活动”等课程设计教学。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显然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师应有的知识技能结构与文化素养要求,也很难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专业核心能力中欠缺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的特别培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观察、了解、保育幼儿能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幼儿尚处于发育期,他们的理解与沟通能力比较弱,更需要教师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他们出现的细小问题,并能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特别是生活方面的观察与照料,这是幼儿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要求。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该专业的学生自身年龄小,许多还是独生子女,走进幼儿园的时间有限,零距离观察幼儿、与幼儿直接沟通的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对幼儿的了解、沟通,主要基于他们自发对幼儿的喜爱。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设计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游戏活动时,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容易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和喜欢,幼儿园也比较认可,但在生活照料、针对幼儿个别学习活动时,很多同学就不知如何动手,特别是面对个性强的孩子更不知如何进行沟通管理。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在专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重集体,轻个体”的不平衡问题。
摘要:阐述VR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以及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运用VR技术构建虚拟课堂和实验室等应用策略,实现可视化、情境化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VR技术;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VR是VirtualReality的简称,中文译作“虚拟现实”.VR技术是建立在图像数字处理、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图形、传感器技术等基础之上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其通过视觉、听觉等效果的展现可以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1].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环境科学学院设置的科学教育专业,其主要任务就是为我国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培养合格的科学教育师资,因此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教师讲授这些学科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可操作、可互动的小实验为主,理论讲授为辅.根据实际调查,对于科学课程的讲授和实验环节,由于时间、设备、场地所限或从安全角度考虑,多数学校更愿意接受虚拟的教学或实验环境,而VR沉浸式教学及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上较好的辅助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以AI、云计算、大数据、VR/AR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加快推动科学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更新完善,着力提升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未来课堂的教学要求.
1VR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势
在教育领域,VR技术所展示的创新性效果已经逐渐体现.VR技术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占据20%以上的份额.德国研究公司KantarEMNID对606名在职教师的调查显示:有48%的教师表示愿意在课堂中使用VR设备,在30岁以下的教师人群中这个数字为58%;有77%的教师认为借助VR技术可以提高教育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概念;教师认为VR技术最适用的科目是地理(80%)、历史(74%)和自然科学(62%)[2].“VR+教育”典型的应用场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交互式实验性VR教学,在这种场景下可以是单人互动型,也可以是多人实时互动型.特定的VR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但这种方式需要专用的场地,一次性投入过大,高校的创客教室或重点实验室通常采用该方式[3].二是在普通授课或实验环节中采用VR技术教学,这种场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它可以将每个普通教室升级成VR学科教室,教学双方通过“VR中控系统+VR头盔”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该方式将虚拟场景带入教室,增强了课堂上的授课效果.采用VR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存在一定优势.传统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授课方式,学生在普通教室里聆听教师的讲解,没有亲身感受,实践课程受时间、场地、设备等条件限制,实验效果差强人意[4].采用VR教学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教学带来的不便,还可凭借其沉浸式、高互动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校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VR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给实践教学带来新机遇.
2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发现,科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从思想转变、职业规划、良好习惯、安全意识、专业特点五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关键词:入学教育;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在本科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心理诉求、学习方式、人生规划等方面,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重要转型的关键[1]。所以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将为后续的学生管理、教学活动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同时,入学教育会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更全面性的符合专业性人才需求。生命科学类专业将培养学生应用生物技术相关理论和技能,用于教育、工艺、研发、质检、管理、销售等方面。生命科学类专业注重于生命活动的研究,所以在观察、思考、实践动手等方面对本科生有更高的要求[2-4]。做好生命科学类本科生入学教育是学工口和教务口齐抓共管的协同工作。本科阶段的学业任务需要抓好课堂环节、实践环节以及自主学习三个方面,所以对本科生自主性学习要求较高,为本科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更好地调动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
1思想转变
高中阶段的学习多以应试型教育为主,学生更多以题海战术的模式应对扑面而来的各种考试。而本科阶段是从校园到社会的重要过渡节点,把握好本科时光,做好从学生生涯到社会生活的完美过渡。学生在入学伊始,携带有一些高中时期的思维定式,过重的看待课堂教学和考试,而教育工作者做好相应的理念引领,让学生继续保持刻苦的求学精神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我。大学的课程是开放型、兼容并蓄的,课堂上的知识点是片面的、有限的,学生要带有求知如渴的态度去迎接全新的学业挑战。高中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的过多的督促下、应试氛围的渲染下被迫学习,而大学阶段需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辅导员、任课教师做好相应的辅导工作。目前,大多数学校意识到新生的困惑,同时补充辅导员人手和专业教学的短板,会配备相应的学业导师来指导新生,这种目标明确性的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转变。
2职业规划
高中阶段,学生大多目标性明确,以高考为主导性的学习生活模式。而大学作为新的起点,毕业将面对考研、创业、工作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所以每位学生注定需要多元化的成长模式。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将为准确的定位人生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该社会话题深入分析发现,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是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点。不少大学生缺少对自身的认识,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对前途和命运放任自流,四年的本科生活结束意味着不知所措的未来。大学伊始,学生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大学专业素质提高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成长方向,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注意相关能力的提升。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匹配,就容易定位好自身的发展方向。目前本科阶段,相关部门也注意到该问题,相关的赛事,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再促进和引导本科生更进一步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在学生阶段能够植入相应的职业思维意识。同时,相关的就业创业课程也是学生该意识养成的助推点。在入学教育阶段,让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对未来思考的潜意识,从而能够反思自我,找寻差距,提高自身能力。愿景匹配合理的目标助推能力的成长,让大学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