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学技术创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引言
刑事科学技术是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案件中可能成为物证的各种材料,为案件的侦查与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学科,①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作为刑事案件侦查的主要过程之一,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承担着现场勘查、物证提取与检验的重要任务。目前,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的逐步推行,②公安机关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的主要阵地,要重视和完善学科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使之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并适应社会和公安工作的需求。③作为高校教育最主要的两个职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④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⑤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导致了科研和教学失衡甚至对立的情况。这不仅会阻碍高校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并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科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急需的。基于此,针对公安工作及公安队伍建设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打造了具有公大特色的刑事科学技术“科教融合、协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探索创新型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之路,不断提升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
(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由于目前职称评定制度对于科研成果的刚性需求,许多高校教师更倾向于科研工作而忽视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完成教学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其收益可能并不及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为其带来的利益与声望,也令许多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于科研工作而无心教学。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的科研产出,但高校教师在将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时,势必无法顾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的创新改革,长此以往会导致授课内容陈旧、教学质量下降,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理论基础薄弱,无益于高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重教学,轻科研”现象“重教学,轻科研”作为另一种科研与教学关系失衡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部分高校本身科研基础薄弱,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或是经费有限,加之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对高校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而未能在科研活动中投入充足的经费。这些都使得部分高校难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教师只能侧重于课堂基础知识教学。然而,没有科研,高校在人才选拔、重点学科评比、项目申报和经费申请等方面将不具备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只注重课本知识教学而不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科教融合、协同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增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这一理念最初由德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在19世纪提出。⑥根据洪堡的理念,即“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追求纯粹知识的思想”,教学与科研应同时在现代大学内进行,科研与教学应融合成为一体。洪堡的这一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德国教育的近现代化,也影响了世界各国高校的教育理念。⑦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了“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结合可体现为:将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活动实践中,而科研中的项目成果和经验也均能作为教学的素材。通过增进科研与教学这两大体系的互动与结合,提升科研创新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高校整体创新能力。
一、技术创新概念界定,为职业经济师展示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决定》开门见山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我国的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一个时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括还是不包括管理,各执一词。以青年学者彭明教授为代表的指出:“如果将管理也算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尚可成立;否则这一命题的可信度则需大打折扣”。彭明教授据理以论: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中国的第一生产力。没有管理,纵然有瓦特改进蒸汽机,但它能形成机器工业革命吗?没有管理,纵然有法拉第和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但它能形成电力革命,人类能进入电力工业时代吗?没有管理,纵然有爱因斯坦发现原子核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著名公式E=c2M,但它能产生核动力发电机组,人类能够进入核工业时代吗?没有管理,纵然有美国工程师发明电子计算机,但它能形成信息革命,人类能够进入信息时代吗?没有管理,尽管中国有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钱学森等著名核物理专家,但中国的导弹能上天吗?没有管理,科学技术本身能有突破性的大发展吗?没有管理,能形成三中全会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局面吗?这一切并不是想说明科技不重要,科技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不言而喻的;而想说明的是,对当今的中国来讲,管理更重要。
由以上所述,可见管理应属于技术创新题中之义。《决定》对于技术创新言简意赅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创新概念。因为它把“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提并论为“实现市场价值”的两大要素。让我们从简要回顾中来体味关于在技术创新中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亚当•斯密斯的《国富论》;本世纪的美国产业革命产出了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泰勒的科学管理论;本世纪60年代的日本经济起飞,引导出全面质量管理(TQC)、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等新的管理理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把管理科学列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四大特征之一,反映了对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我们中国有悠久的东方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和万物人为大,成为“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哲学基础,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和企业各种问题的症结。这正是西方管理学家们目前所热衷的。《决定》把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提并论作为技术创新和实现市场价值的两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已从具备管理理论上突破的哲学基础变为现实。预示着职业经济师为主体的中国经济管理者,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人类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二、率先树立创新意识,职业经济师积极赢得发展空间
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经济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王光英语)和“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唱主角的”(王珏语)的角色,更应率先树立这样的意识。职业经济师率先树立加强和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意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国情意识,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路子,加速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不断加强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二是时代意识,即在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21世纪,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近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政策、措施,在政策贯彻落实、资金投放、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加大了宏观管理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发明家精神;其次,培养公众的科学技术素养;最后,建立重视科学技术、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崇创新的社会环境。
多年来,国家对纺织业R&D经费投入保持一定比例,强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但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影响了原始创新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活动。政府通过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科学的创新规划,进行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实现有效合作,提高创新效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不断完善和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调控,可实现各个创新要素的协调工作,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分析表明,要加强纺织科学技术学科R&D课题经费的投入。如表5所示。表5 2010年高等学校纺织科学技术学科R&D课题情况R&D课题数(项)投入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投入经费(万元)全国数量547717 288940 4669996纺织数量1467 1131 20294比例%0.27 0.39 0.43 资料来源: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国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基本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分布、科研经费筹集与支出、科技产出等。
(一)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力资源分布中国纺织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仅占制造业均值的55.38%,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仅占制造业均值的17.99%,大大低于中国制造业平均水平,见表6所示。表6也说明了,中国纺织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不能和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相匹配。(2)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2010年,中国纺织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1208万元,制造业均值9180.82万元。表7所示,表明中国纺织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三)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情况2010年,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制造业5976项,平均213项,纺织业仅23项。见表8所示。五、中介机构体系初具规模,有待提升服务能力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02年12月20日,科技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并具体提出了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从而使我国科技中介机构逐渐走向有组织、有规范的发展之路。
近十年来,中国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从总体来看,中国纺织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内生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投入低,资金缺乏;众多高校和院所的研发工作,也未真正实现以企业为主体、需求拉动的转变。目前,已建立的一些合作研发机构,大多数比较松散,缺乏长远工作目标和稳定资金支持,规章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运行机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惠农政策的颁布以及多种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农业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技术在使用中因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了技术的创新。而本文就主要围绕新时期农业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推广和创新方法。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创新方式
1新时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
1.1加强对农业技术相关推广人员的培训
农民作为我国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在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有直接影响,并且农业技术的推进离不开农民作用,因此,在选择适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时,需要选择具有较强农业技术的人员。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我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对从事农机技术推广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聘请具有极强专业技能的人才进行技术推广培训。还可以利用宣传的形式,提高农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可[1]。
1.2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各个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呈现日益激烈趋势,并且在市场竞争中,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难以在现代化激烈的农业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来增加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已经建立起来,比如涉农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可以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需求进行服务,在使用服务中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要重视建立多元化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使农业技术更加适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还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力。
1引言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林业品种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通过林业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旧产品更新换代,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发展中,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均是林业治理的难题,传统过于粗放的林业管理模式下,作物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等均无法保证控制的精确性。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程度,实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林业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森林资源来开展的,而林木资源又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特殊性,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体现出以下特点。
(1)多产性:森林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地下资源、景观资源,甚至各种微生物等,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故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相应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多产性的特征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2)多目标并存性: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各类林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将林业产品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性效益发挥出来,故体现出多目标并存性的特点。
(3)资源约束性:尽管任何企业的经营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问题的制约,但是林业企业的资源约束性更为突出,其包括垂直约束与水平约束两个方面,其中垂直约束是指森林资源主体生产量锐减,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后续产业;所谓水平约束则是指企业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投入不足。因此要针对资源约束问题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替代生产,开展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