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研经费监管范文

科研经费监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研经费监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研经费监管

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法研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如何在全面加强内控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也变得更加紧迫。医学类高校作为国家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内控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经费的实用性也能进一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从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在内控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关键词:内控;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各科研项目开展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使用、监管和考核几个部分。随着国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仅是学校内控一体化的建设的要求,更是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要求。一个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是科研项目实施的关键,同时也是科研经费管理部分实施管理的基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需要项目负责人、经费管理部分、审计监督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相互协作,从而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开展。

一、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预算支出结构比例失衡,不必要开支较多。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进行经费预算是没有适当的安排人员经费、版面费、材料费和测试费,造成支出结构比例不合理,人员经费过多,而材料费等所需不够的情况,同时,由于医学类高校科研项目的特殊性,部分科研项目所需的仪器设备专业性强,金额昂贵,许多项目负责人未考虑到学校已有设备的共享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开支。2.预算编制受主观影响较大,编制不合理,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频繁,随意性大。由于预算是事前工作,同时受到项目负责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项目负责人没有财务预算相关背景知识,加之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进行预算的调整,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时随意性较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经费不够使用时,往往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频繁调整科研预算。3.未建立长效的预算监管体制,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实现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管需要科技处、人事处、财务处、审计处等多个部门的协同。由于未建立健全相关经费管理制度和长效的监督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监督管理操作办法不清晰,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造成科研经费的监管往往仅由财务处和科技处进行,其余相关部门未能有效地参与全程监控和经费的实时监督。4.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失。经费使用评价是对整个科研项目开展情况的一个考核,部分高校只注重项目的立项和经费的到账,对其科研项目完成情况仅从发表的科研论文来考核,而不考虑其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项目开展后所达到的效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缺乏一个完整的综合的系统评价,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造成经费使用不科学、随意性较大。

二、加强医学类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建议

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加大财务预算宣传力度。预算的编制是一个不断反复研究,不断完善的过程,科技、财务部分应当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对各经费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向进行宣传讲解,提高经费预算人员对支出科目的了解。同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来确立预算的方向和侧重点,从而以实现经费的科学合理配置。此外,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安排人员劳务费、咨询费和实验所需的测试费、材料费等费用之间的支出结构比例,避免出现由于人员经费安排过多造成其他支出经费不足的情况,并且学校和项目负责人应树立大局意识和接见意识,由于医学类科研项目所用仪器价格较高,并且部分仪器可以共享使用,因此项目负责人在进行预算时要全方位考虑,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支出,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2.建立健全预算调整机制,规范预算调整流程。由于科研项目的预算实在该项目开展实施前进行的,项目负责人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经费预算,同时在预算时会受到主、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适当的进行科研经费的预算调整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预算调整作为确保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预算调整机制和流程,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明确哪些具体情况、哪些经费允许调整,哪些不允许调整。同时,要连同科技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建立严格的预算调整审批流程,严格把关各项科研经费的调整,确保科研经费在合理调整范围内的科学配置,避免出现科研预算拆东墙补西墙,频繁调整预算的情况出现。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医学类高校应当完善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和项目开展的办法。同时,学校审计、财务、人事、纪委、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当相互协作,建立长效的管理监督机制,采取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实时全程监控的方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并且应当明确监管的主要任务、职责、方法和主体责任,使得在监管的过程中,各部门相互协作,有章可循。此外,应当在财务账务系统中开设相应的科研经费查询权限的账户供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使用,从而达到科研经费使用的实时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4.建立科研项目考核评价体系。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考核评价不应只注重的多少,还应当综合考虑该科研项目所达到的效果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建立科研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分为在项目实施工程中的考察和项目实施结束后的考核两部分,前者是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使用规范、实验开展情况的考察,确保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和项目的有效开展;后者是对项目完成情况、完成效果进行的综合考核。此外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项目实施较好的予以奖励,反之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科研经费预算的考察评价应当将财务指标和专业指标相结合,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还应考虑该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影响和成果的转化率。

点击查看全文

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在“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困境现状,从审计的角度分析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行的可行性,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希望建立更加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同时提升监管水平,以期对高校科研产出有所助益。

关键词:“负面清单”;科研经费;审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项目的不断支持,高校科研经费呈大幅增长的趋势。根据科研经费总量来看,我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却是触目惊心。为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财政部会同科技部于2016年7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进一步扩大高校和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方面的管理权限,放管结合,严宽相济。《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尽可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在“解开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的大背景下,为降低科研经费和管理过程中违法乱纪事件概率,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看,其实可以借鉴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比如我国上海自贸试验去探索实行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界定科研经费具体实务操作方面违法违规行为。

1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内部监管不到位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行“正面清单”模式,这一模式设计行政审批渗透、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经费使用、验收等环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部门主要涉及二级教学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将科研经费的适用、核算和管理信息有机结合,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配合度不高等问题。比如科研处会较多关注项目的管理,比如立项,而对于项目经费使用的针对性、合理合法性、有效性等后勤跟踪管理事项则基本不关注;比如财务处则更多关注科研经费票据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整、签字是否正确等结算事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项目进展是否一致等问题基本不关注;比如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监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参与,导致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无法进行全程监督。1.2高校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的直接负责人,科研领域的“放管服”目的也是让科研人员拥有较大自主权,但面对经费诱惑,部分法律意识不强的负责人容易抵制不住诱惑,易出现套取经费的现象,比如虚构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调研活动套取差旅费及差旅费补助;比如将与自己熟识的企业作为科研项目的合作单位,虚构合同协议,套取大额经费等等。在“正面请单”模式下,部分负责人不了解经费使用的风险,也不清楚那些钱该花、能以什么方式合理花,导致非主观意识下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2构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申请和使用,以清单的形式列明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或行为,体现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治理念,目的在于简化审批流程,扩大开放力度。推行此管理模式,有三个方面的措施能提供保障:2.1推动理念顶层设计。(1)修订与科技管理体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制定从科研立项、审批、经费管理、监管责任等层面的负面行为清单,同时转变管理职能,在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管理中,减少行政干预,厘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逐步消除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障碍。(2)优化流程设计,简化审批手续。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科研经费预决算之间存在偏差,高校科研经费的流程优化可从课题立项流程、控制预算编制环节、控制经费支出环节、预算调整流程四个方面予以考虑;审批手续的简化可从科研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监管力量的协调机制两个方面着手。从审计的角度看,具体涉及COSO五要素: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方面结合科研经费支出的主要风险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2.2科学合理的制定“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定与厘清政府和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慎重严谨科学合理。(1)清单条目制定的依据要充分合理,科研人员不能干什么的理由是切实可行的。国家层面,需全面梳理科研经费管理中禁止的行为或事项,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予以审查确认。高校层面,除执行国家层面的制度,还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单位的情况细化可执行的“负面清单”。(2)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多个方向,可吸收科研、财务、税收等专家意见,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保障清单条目信息完整可行。(3)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也是随时代经济的变化而在变化,从审计的角度看,谨慎的、动态的调整清单内容,保证清单条目的与时俱进非常重要。“负面清单”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况,及时修正。2.3加强对“负面清单”管理的监管。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对科研经费监管的政策制定主体、科研主体、评价主体之间的外部协同和主体自身的内部协同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化和精细化是总的要求。“负面清单”侧重事中事后监管,为防止权力下放后的脱缰现象,需发挥科研处、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的协调监督作用,从审计的角度看,可依托信息化平台,对科研“负面清单”条目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实施主体问责机制。一般情况下,各个部门侧重不同:科研处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第一环节,可参照“负面清单”条目贯穿科研经费管理始终,财务处是经费使用过程的会计监督,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参照“负面清单”条目前置会计审核功能,监审部门主要参与经费管理的日常监督和问责功能,也可参照“负面清单”条目及时督查、提醒,杜绝问题进一步发酵。

点击查看全文

内部审计下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浅析

摘要:公立医院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阵地,也是医疗科研和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学术研究的重要战场。21世纪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不断进步。“松绑式”“放管服”的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拥有了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者必须将管理目标向科研内控、科研诚信、科研绩效等转变,在防范管理漏洞、杜绝科研腐败的同时,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医学科研政策,以绩效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有利于公立医院医疗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医院科研人才建设,进而提升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本文从内部审计视角对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以及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现状进行阐述,指出相应领域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深入思考,探索提升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效益方面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纲要不断推进实施,国家陆续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学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的通知》《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深化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放管服”工作。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不断进步。公立医院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阵地,也是医疗科研和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学术研究的重要战场。公立医院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医院综合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增加投入以支持公立医院加强和发展医疗科研事业。在“松绑式”“放管服”的政策背景下,公立医院拥有了更大的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来源途径更多了,金额更大了,科研经费管理内涵也更丰富复杂了。与此同时,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医学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经费收支管理等的监管,也对科研项目执行与绩效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收入与奖励分配等逐步提高了管理要求。因此,简单的经费支出管理以及仅仅针对科研财务收支开展审计工作都已不能满足要求,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者必须将管理目标向科研内控、科研诚信、科研绩效等转变,在防范管理漏洞、杜绝科研腐败的同时,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医学科研政策,以绩效为目标,加强内部管理,才能有利于公立医院医疗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医院科研人才建设,进而提升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本文从内部审计视角对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以及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审计现状进行阐述,指出相应领域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深入思考,探索提升科研经费规范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效益方面的路径和方法,以期能为相关领域实务工作献出绵薄之力。

一、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按照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承担国家、地方政府计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取得的、由政府财政划拨的科研经费,即纵向经费;二是承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科研项目、通过开展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转让科技成果、提供科技咨询等获得的经费,即横向经费;三是由公立医院用自筹资金按一定比例匹配的经费,即配套经费。公立医院的科研经费大多由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实施部门与医院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因为资金来源不同、渠道多,其经费管理和使用要求也存在差异,而科研项目周期较长,支出范围较广泛,因此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多头管理、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使用效率效益不高等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建设方面

点击查看全文

委托代理理论财政科研经费管理优化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理论,从国家层面、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者三个层面分析财政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中由于利益和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科研经费问题

《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全社会科研投入超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凸显了科技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分量。“十四五”期间,我国计划在一些重大研究领域实施“技术总师”负责制、“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机制,科研经费“包干制”也从人才项目拓展到基础研究项目。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2021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全面下放财政科研经费的管理自主权。以上政策对推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理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挖掘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提高财政科研经费配置效益。

一、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问题

2016年至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科研经费“放管服”利好政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科研业务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研究王玲|栗云静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突出让科研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下放经费管理自主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使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在一些关键科研领域也取得重大的研究突破和技术创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意识到,虽然我国科研论文与专利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但是科研成果的质量并不高,尤其是原始创新成果不多,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比例较低。近年来的巡视发现,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科研经费损失浪费和贪污挪用的问题时有发生,以材料费、劳务费等方式套取科研经费,或者通过测试费转移科研经费的案例比比皆是。具体而言,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措施衔接和落实不到位

在国家层面,科研管理政策与各部委、专业机构的政策措施衔接不到位,各项目承担单位对国家科研经费“放管服”的政策理解深度不一,一些单位结合科研工作实际下放了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一些单位还在观望,不敢下放,或者只下放部分经费管理自主权。尤其是劳务费预算调整、科研财务助理聘用落实等政策措施,各单位都落实不到位。同时,课题结题审计单位对国家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理解不透,审计过程中增加了很多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情况,也是项目承担单位不敢下放经费管理自主权的原因之一。

点击查看全文

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浅析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对于科研经费的监管及实际的使用情况成为社会各界备受瞩目的关注点。基于此,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成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是内部审计和科研管理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来说,长期以来虽在加强财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做了诸多工作,但在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仍存在些许瑕疵。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应为现阶段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些年高校已然成为科研任务输出的主要核心力量,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不计其数,科研经费则是支撑高校科研事业向前发展的基石。规范科技经费的管理及使用是提高科研创新成果高质量、高输出的有效保障,但往往在高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上,因高校管理能力问题、制度的建立问题以及责任分摊问题等,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无序,支出无度,数据混乱,种种负面情况引起当下有关部门及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基于此现状,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深化完善内部控制,加大审计监察力度等工作势在必行,务必要做到对发现的问题高度重视、思路清晰、件件落实、逐一攻破。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综合力量薄弱。一般来讲,高校内部审计作用主要是监督和服务,而在实际工作时也会承担纪检的职能,工作范畴大致为财务收支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建投资审计、教学仪器设备审计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科研经费审计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由于高校人员的编制受限,内审人员相对很少且具有科研经费审计经验的更为稀缺。面对大量的工作,衍生出内审人员无法应对与日俱增的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局面。

2.内部审计延迟滞后。以往的科研经费内部审计都相对滞后,属于“秋后算账”。内审人员通常都在等科研项目结题后,再根据年初上报的项目预算和实际发生的账目进行核查,得出审计数据。这种属于对已产生项的后续审计,并没有对前期的科研经费预算做审核,更缺少在项目执行中资金的监管环节,未能对风险控制及时察觉进而有效把控。这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使内部审计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建立科研经费的收支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3.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与内审部门合力配合欠缺。高校科研经费通常是多部门(科研、财务、资产、审计)联合管理,而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彰显出人多未必力量大,甚至适得其反。由于多部门管制且职责不连贯,没有综合统筹和相互协作。例如,科研部门只负责审查科研项目立项、项目进度报告、结转和结题;财务部门只负责报销票据的核对;资产部门只负责科研经费所需物资的购置;内审部门则在一系列流程后介入参与。整个流程看似合理,但缺乏对经费从头至尾的跟踪核查,没有发挥内审部门各环节真正的审查监督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