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研流程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各界对档案服务便捷化需求的快速提升,电子文件“双套制”管理弊端日益显现,“单套制”全流程管理的新模式成为当下研究探讨的热点之一[1]。作为电子文件的重要门类及组成部分,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模式具备电子文件管理的一般属性。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单套制”全流程管理模式的产生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涵。
一、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单套制”全流程管理内涵及产生背景
(一)“单套制”全流程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是指在对现代信息办公系统生成的行政审批类电子文件分类归档时,只对电子存储媒介及数字信息进行保存与管理。不同于纸质档案的收集、管理、保存、利用等传统管理模式,电子文件“单套制”全流程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电子文件管理嵌入至其形成、办理、收集、管理和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相较于“双套制”管理模式,“单套制”全流程管理是无纸化办公模式下对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的创新,强调的是电子文件的全流程管理状态。随着电子政务服务的快速实施以及无纸化办公程度的不断深化,“双套制”管理模式终将被“单套制”取代。
(二)“单套制”全流程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
长期以来,鉴于对电子文件长久保存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意见不一,档案部门广泛采用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一同归档管理的“双套制”管理模式。2003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电子公文形成单位必须将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公文制成纸质公文,与原电子公文的存储载体一同归档,并使两者建立互联[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数量愈益增多,按照“双套制”要求开展档案管理,势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而且一些比较特殊的电子文件也无法转换成纸质档案或微缩胶片进行保存。改变传统的“双套制”管理模式,科学开展电子文件“单套制”管理模式研究,探索建立“单套制”全流程科学管理体系,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单套制”全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量连续6年位于全市前列,日门诊量0.8~1.2万例次,2011年门诊量已突破300万例次。门诊现有临床科室37个,门诊工作人员270余名,其中包括护士69名;门诊部管理人员、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药房、收费、挂号、辅助科室等工作人员170余名;工勤人员32名;平均年龄(42.45±12.32)岁。
1.2方法
1.2.1收集和评估数据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数据,进行总结,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我院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以循征医学的方法,通过整合证据、系统评价,运用评价结果,优化和建立现有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流程,并应用实施。
1.2.2改进及优化流程
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12所“飞天团队”姿控组现有员工47人,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年轻队伍,承担着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间站任务、探火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工程的姿态控制系统研制工作。在这些重大工程的飞行任务中,姿控系统扮演着航天运载器的神经中枢,是确保飞行安全、决定飞行成功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作为科研类班组,我们面临着高密度发射任务数量急剧增加、以空间站建造阶段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任务不容有失、关键技术领域占位及重大项目立项竞争异常激烈等突出问题,同时还需兼顾班组质量、安全、培训等常规事务性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技术任务难度与班组管理工作强度急剧攀升的同时,班组人力资源并没有同步增加。身为姿控组组长的我深知,为解决以上问题实现班组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我们必须要跳出舒适区,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去探寻破局班组管理现状的新思路。
一、精细化流程管理,架设班组管理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下承担任务的特点,我们组按照系统思维、发展思维、创新思维和闭环思维进行科学指导,以具体操作和实施形式对“班务任务双闭环”管理法进行了进一步凝练和升华,将我们常用的基础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党、团、工会管理等21项业务以精细化流程管理的思想整合出来,每个管理流程均列出了详细的业务表单和典型案例,并总结了我们组22项管理工作基本规章制度。通过流程化、表格化管理,精细化推行,让我们每位组员负责的每项工作都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提升了班务与任务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以质量管理为例,我们将过去60年发生的典型质量案例进行总结形成了质量案例库,通过定期“讲、学、考、晒”相结合,让全员掌握所有质量案例的经验教训,指导员工在设计与试验中不犯重复性质量问题,针对年度重点任务,实施专家团队全生命周期负责跟踪制,团队同时承担独立复核复算,通过精细化流程管理压准压实责任专家把关作用,有力保证了近10余年班组技术和管理质量问题数为零。
二、“流程图+作业指导书”,助力班组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事事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了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体现在班组管理日常,我们组以规章制度、实践案例、工作表单、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等5大要素为抓手,以“流程图+作业指导书”为实操,根据我们组承担的具体任务,以流程图的形式确定相应流程,明确每一个流程环节对应的岗位,利用作业指导书指导组员们开展工作。流程图:针对21项常用的业务管理流程,我们按照“角色+过程”两维度分别绘制流程图,每个环节明确到人,明确到事,确保责任清晰,落实到位。同时根据规章制度要求,结合我们实际工作经验,将开展过程中的特别注意事项、风险点作为关键信息,在流程环节相应位置进行标注。作业指导书:针对21项常用的业务管理流程,我们按照适用范围、总则、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输出表单6大部分编制作业指导书。其中,适用范围部分明确作业指导书所应用的流程事项;总则部分由术语和职责分工组成,对角色在流程汇总的工作内容、承担的责任进行说明;规章制度部分列举该流程在编制过程中依据的制度、文件等;工作规范部分由总体要求和工作内容组成;工作流程部分是对流程图的具体细化和展开;输出表单部分对流程汇中所涉及的表单进行展示。
三、践行精细化流程管理,促进班组成果硕果累累
我们这套班组建设精细化流程管理方法,涵盖了航天班组建设多年总结提炼的智慧与经验,航天烙印源于航天实践,航天智慧指导班组建设,融慧集智形成的创新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航天特色。我们为提升班组技术创新能力,以组内《技术清单》《成果清单》《应用清单》《外协项目清单》“4张清单”为抓手,针对清单中的每项技术逐条制定攻关方案,成立了创新技术攻关小队,增加资源保障,近年来首次完成了运载火箭垂直回收制导控制技术试验验证,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突破了涵盖行星际双曲线的高精度姿态控制技术,助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书写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新精度”。我们践行精细化流程管理来盘活现有资源。通过集中优势力量设计研发出一款通用化的“姿控参数自动化设计工具”,将传统每次1天~2天的姿控设计时长缩短至半小时以内,实现传统姿控设计研制效率提升98%以上;通过打通试验数据数字化传输链路,利用总体网手段将试验场所测试数据推送至办公机桌面,同时推广试验结果自动判读软件开发与使用,将每年判读保障时间由每人200天缩短至每人20天,判读效率提升90%以上。我们通过提炼班组建设精细化管理办法,形成了《新时代国有企业班组建设精细化流程管理》一书,并于2021年由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近5年来,我们也先后获得了“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2019-2020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2019年12月30日,在“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发布活动中,我们荣获“新时代特色品牌班组”称号。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建设和管理,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群体中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改革高校职称制度,人才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笔者就高校人才管理过程中凸显出的教职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需求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人才管理;档案信息化;流程管理
在高校人才管理工作中,尤其是职称评审和各类人才推荐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教职工群体中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推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的职称制度在不断改革,各级管理部门人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的教职工信息档案线下管理、纸质化操作,以及申报、推荐工作过程中的繁琐性、重复性,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弱关联性,使得当前教职工信息档案的管理显现出其落后与效率低下,而教职工信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和便捷性。
一、当前教职工信息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职工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教职工在校信息的管理,这类信息管理伴随着教职工的工作与发展,能够清楚的记录教职工在校的工作经历、工作成果及发展路径。不论是职称评审还是各类人才推荐,往往都是申报人申请、学校审批等流程,流程中几个关键的问题便是申报人的各类信息审核:
(一)个人基本信息审核主要包括个人的姓名、年龄、政治面貌、教育经历、进修经历、工作经历、现有职称信息、班主任任职经验、历年绩效考核结果等信息。高校中主要涉及的审核部门有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等部门。人事处根据员工的档案信息进行个人基本信息审核,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员工的培训、进修记录对员工进行相关审核,学生处需要根据教职工承担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经历的历史信息进行审核。
(二)纪律审核一般指该申报人是否有违法违纪等行为,主要审核部门为纪委;师德审核:一般指该申报人是否有师德失范行为,一般由纪委或者人事处等师德管理部门来审核。
摘要:科研机构、高校承担的大型科研工程越来越多,软件在工程项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科研领域软件开发特点,介绍软件开发流程管理及质量保障措施等,可为科研软件的质量提高及创新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科研软件;需求分析;开发模型;质量保障
0引言
随着科研机构、高校承担的国家大型科学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在这些大型科学工程中,软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项目[1]、BESIII项目[2]中的数据采集软件、探测器和数据监测软件是获得物理成果的基础,而模拟软件和分析软件则直接关系到物理成果的处理和精度。这类软件项目有较深的物理学背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分析和设计方法,实现手段必须符合领域特点。例如,数据存储在粒子物理实验和空间天体物理实验中的要求不同,前者主要采用ROOT[3]格式,而后者则以FITS[4]格式为主,开发所用的常见库和工具也因数据存取格式不同而不同。此外,该类软件应用面较窄,仅限于某一科研领域,其开发很难由软件公司承担,因为软件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学习成本,而产品应用又受局限。因此,这类软件的开发一般由科研院所、高校自行承担。然而,目前我国软件整体实力与创新性还不强,人才结构也需要改善[5],一些从事基础研究的机构,软件人才紧缺,且缺乏软件开发管理经验,造成软件质量不高。科研机构从事软件开发的科研人员学习能力强,热衷于追求新技术,如果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可帮助其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依托大型工程培养所需的软件人才,不仅有利于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而且还能为国家培养大批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该类软件项目的特点和科研机构现状,探讨其软件开发特点,并提出流程管理和质量保障措施。
1科研领域软件开发及其特点
1.1软件项目特点
(1)软件提出者。一般是项目科学家、顾问,他们具有较强的科学洞察力,也能较好地把握软件开发方向,但他们大多只关注宏观问题,而非技术细节,对软件不是很了解,不能用计算机语言和思维描述项目,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描述实现流程、细节,因此不能准确估计软件开发难度和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