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科研人员管理范文

科研人员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研人员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科研人员管理

公益类科研人员薪酬管理改善

1我国公益类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益类科研机构包括农业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及高技术研究的机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为这些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科研机构和从事医药、水利工程、环境保护、产品研究开发的机构[2],是公益科研的创新主体和服务主体。目前,全国公益类科研机构有2400多个[3]。2006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推行了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它在制度模式上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4]。但薪酬制度改革和薪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大多数还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部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1.1科技人员薪酬体系不够完整完整的薪酬体系应包括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工作待遇四部分。目前,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还未建立社会保险体系,有些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了包括工资、福利在内的薪酬体系,但是工资与福利二者所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合理,福利的项目还不够丰富;有些机构对科技人员工作待遇的重视不够,不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

1.2科技人员薪酬水平的吸引力不够与其他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单位相比,公益类科研机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与科技企业相比,公益类科研机构薪酬的市场决定机制还未形成,在薪酬政策上不太重视外部竞争性,市场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大多数公益类科研机构一直沿用事业单位内部分配标准,导致了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市场价格脱轨,高层次人才的薪酬低于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单位想淘汰的人淘汰不掉,想引进的人才进不来,想留的人才留不住的恶性循环[5]。

1.3科技人员薪酬增长比较困难随着国家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政策不断出台,国家用于调资的拨款又不能足额到位,产生了工资实际增量与国家财政拨款缺口问题。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创收项目来源较少,加上离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人员费用不断增加,给科研工作的稳定带来隐患[6]。

1.4科技人员薪酬激励的方式比较单一从目前状况来看,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方式主要是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奖励,而对资本要素、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本的价值还未得到充分体现。单一的事业工资制度不能符合所有岗位特点和要求,不能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长期的单一激励方式和未建立健全的利益共享机制,很难使科技人员为单位的发展和长远利益着想。

1.5对科技人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由于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引导,收入分配的各项规定在不同科研机构的执行情况差别较大。绩效工资管理的不规范、不完善,导致绩效工资在管理上出现了许多漏洞,造成分配不公平。有部分课题经费又转换成经费使用的非货币性收入,给科研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6]。

点击查看全文

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的要求更加严格,很多科研工作者为了达到科研要求或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违反了科研诚信道德规范。因此,如何建立科研信用评价体系,是目前科研管理领域的热点。该研究根据河北省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特点,设计了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并阐明了指标涵义和评价程度,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科研工作者科研诚信评价模型,分析科研诚信相关要素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研诚信评价指标;科研人员;层次分析法

1引言

学术研究及其产生的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对其专业领域内某个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研究探讨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力图通过新颖的角度、深刻的思维过程、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推理,揭示和剖析现有问题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社会在一代代科研成果的推动下前进,由此而来的科研诚信问题也随着时代学术研究的生产方式、社会环境、文化价值氛围的变化而日益凸显。科研诚信对于科研工作者的意义是重大且深远的。某个人即便通过不良手段获得了一时的科研成果,短期内或许能为其带来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利益,但对其个人学术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并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1]。科研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已经开始影响公众对于科学和学术的信任,如果公众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产生质疑,科研人员从事的科研活动也就丧失了价值和意义[2]。

2河北省科研人员诚信评价体系构建

2.1河北省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科研人员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引入“诚信管理”机制,补充和完善河北省科研诚信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河北省科研成果的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起始准备阶段、形成一般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筛选、指标体系的验证、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及实证应用。依据层次分析法,对科研人员信用指标体系进行层次结构设计,共设计四层:目标层为要解决的问题,即科研人员信用评价;一级指标为准则层,是信用评价的结构性指标,按照个人素养、科研素养、科研不端和资源环境四个要素设置;二级指标层是反映科研人员基本信用的具体要素;三级指标为子指标层,是反映科研人员科研过程中的具体信用行为[3-4]。本研究采用四层结构的模型。目标层设为A,一级指标设为B,二级指标设为C,三级指标设为D。(1)个人素养科研诚信问题本质上取决于个人诚信问题,科研人员的个人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不端行为。一部分科研人员由于个人素养缺陷导致学术道德敏感性较低、学术道德意识薄弱,这些都是其科研失范的重要原因。(2)科研素养科研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科研人员自身的独立钻研、思考、探索和发挥。科研素养水平主要是指科研成果、经历和科研过程中良好行为的保持。良好的科研素养使得科研人员在面临压力时仍能做出正确的学术伦理决策[5]。(3)科研不端行为通过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来对科研人员的诚信问题进行评价。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各种形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对诚信问题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方便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4)资源环境科研资源是科研活动的基础,良好的资源环境推动科技的进步,同时为科研规范创造条件。然而,各科研单位未能将资源有效利用。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地域限制、单位垄断等问题凸显,导致科研人员因某些约束难以实现资源的协同利用,在获取数据上存在障碍。另外,传统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未能完成更新,从项目立项审批、项目分配、监管控制到结题验收等各阶段都各自为政,缺乏科研资源的整体规划,再加上整体学术环境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出现问题,导致科研的资源环境不容乐观[6]。

点击查看全文

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

[提要]当前,高校财政科研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如何规范化使用高校财政科研资金,关乎高校科研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现状,以预算、使用、结项环节为视角,分析我国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和高校层面,探究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的机制与路径,为我国高校财政科研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

一、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现状

(一)预算环节:可操作性弱。科研项目申报初期,各项目负责人主要关注的就是申报材料的质量,只要高质量、高水平的申报材料才能增加获得科研资金的机会,项目预算作为申报书的一小部分,得到的关注极少,科研人员很少在预算一块进行审慎的思考,使得项目预算本就不具合理性,而项目申报成功后,科研人员是否按照预算执行也不得而知。总的来说,我国财政科研资金预算体系尚不明确,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存在较大差异,财政科研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标准(二)使用环节:管理不规范。目前,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参与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的机构主要是:科技处、计财处、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监审处,各个机构负责项目执行过程的不同问题,这种独立的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模式,缺乏管理的衔接性,以及对资金的跟踪管理,对科研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交叉合理性掌握的不够清楚。而且,众多高校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申请财政科研资金,对其一向采取宽松的科研资金管理政策,致使科研人员对科研资金管理改革进行排斥,科研资金的审查受到众多阻碍。(三)结项环节:绩效评价不完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不规范,经费使用评价、科研项目评价、科研人员评价各个评价系统内部的机制都不完善,并且缺少稳定性,而且各评价系统之间衔接机制和配套机制不够明确,对各评价指标的理解和操作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忽略长期效益,容易引发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导致科研人员的短期行为,造成财政科研资金使用效率低,我国现行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对财政科研资金在科研项目中的使用效益不作详细的绩效评价,无法充分发挥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在资金监督管理上往往重两头,轻中间,使得财政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脱节。

二、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启示

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求制度设计必须结合科技发展实际,并遵循科学研究规律。本文从政府和高校层面展开分析,提出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的路径与措施。(一)政府层面1、对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采取“放管服落”措施。政府要进一步改进财政科研资金管理,调动高校参与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在基础建设等方面放松对高校等科研机构的限制,从根本上减轻高校科研创新的政策阻碍;强化高校在财政科研资金管理中承担的责任,规范其对科研资金的管理,避免科研资金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对科研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把控,督促高校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扮演好为高校等科研机构服务的角色,对科研项目的检查评审进行合理性精简,并采用创新的方式服务于高校的科研创新活动,为高校科研人员专心做好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政府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确保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相关政策的落实,并不断加强对高校科研资金管理的监督,使得高校创新活动得到有效的落实与推行。2、对科研人员采取“松绑+激励”措施。进一步简化预算编制项目,对一些科目合并“同类项”,进一步下放预算调剂权,使高校自主承担多数项目预算,为科研人员减轻约束条件,使科研活动预算更具灵活性;彻底打破“玻璃门”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借鉴美国等国家科研项目中的人员费设置做法,对参与科研项目的所有劳务人员支付科研费用,并督促高校等科研机构从该方面进行切实的推进。制定高校科研人员激励制度,坚持以科学、民主的评价标准,对科研人员的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断增强激励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提倡多样化的激励手段,以科研人员为本,高校科研人员是一个群体,具有群体复杂性,如果采取单一的激励手段,势必有部分科研人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要根据不同层次科研人员不同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采用薪酬制度激励科研人员对高校创新活动的贡献,科研人员薪酬体系的特殊性从内外两方面兼顾,对外保证竞争性,对内保证公平性,促进科研人员高昂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创新活动。(二)高校层面。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要按照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对症下药,可以从预算环节(事前)、使用环节(事中)和结项环节(事后)分别采取措施,使高校财政科研资金在预算、使用和监督方面有据可依,减少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的阻碍,进一步完善高校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机制的改革。1、预算环节。建立高校科研“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人员管理相结合,从科研财务监管、业务监管和人员监管的角度加强财政科研资金管理,为财务科研资金管理提供坚实的依据和评价指标,进而促进高校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科研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预算的认知水平和意识,只有在资金管理的源头上合理化,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资金的有效运营;建立预算管理预警制度,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对科研资金的预算、支出信息进行实时提醒,及时将经费的使用情况反馈给管理者,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行。2、使用环节。对项目过程进行动态管理,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并考察制度性因素对科研创新项目实施的适用性,为高校创新活动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深层次的保障;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财务助理制度,首先明确财务助理的职责和要求,充分利用财务人员在资金管理方面的特长,并制定合理的财务助理绩效考核办法,调动科研财务助理的积极性,鼓励其对高校创新科研项目进行高效的服务和辅助。3、结项环节。完善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保证科研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引入外部评审制度,使其在科研资金评价机制中发挥基础作用,并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更加客观的、系统的评价指标指导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财政科研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监督制度;另一方面,力求监督的全面化、规范化,从制度上保障高校创新活动开展的条件和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点击查看全文

科研劳务薪酬管理研究

【摘要】科研经费管控是当前高校经费监管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科研劳务费问题一直是科研经费管理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科研经费案件的屡屡曝光使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科研劳务费提取与发放如何科学合理设置,充分体现科研人员智力价值,以调动科研人员研究积极性,逐渐成为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政策约束导向;科研劳务费;科研经费管控;科研奖励费

近年来,科研经费案件的频繁产生使得科研经费监管成为高校经费监管的重要内容。相应的各项政策和制度规定相继出台。2005~2014年,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等一系列科研经费监管文件,对科研经费预算、经费转拨、支出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加大了监管力度。值得一提的是,科研经费纳入财政性资金范围,打破了传统的科研经费属科研人员所有的观念,从而改变了科研经费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由于科研经费的劳务支出的复杂性和利益冲突性较为突出,科研劳务费问题成为科研经费管控的核心内容。

一、科研劳务费政策约束与突出性问题

1.科研劳务费的政策约束。科研劳务费问题一直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国家在制定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时,始终把科研劳务费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费用来管理,在劳务费支付对象和支付比例上都给予了特别的限制,规定非常明确和严格(详见右表)。

2.科研劳务费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从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政策的明晰化的政策约束反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走向另一个极端,即科研经费用途多元化、模糊化和无序化。科研经费报销内容越来越复杂,很多报销票据与完成科研项目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会计核算中出现了“真的真发票,真的假发票,假的真发票,假的假发票”的科研核算现象,部分科研项目打着“助研费”的旗号,虚列科研合作人员名单,发放劳务报酬。比如虚列学生名单、外聘专家名单,将科研经费转卡套现,遗漏个人所得税,而实际上相关学生和外聘专家从未取得所谓的劳务报酬或专家酬金。以上这些违纪违规问题甚至达到了犯罪的程度。当前,理论界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研究成果较多,对科研经费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主要集中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随意性与执行脱节、科研经费报销违规和科研经费绩效考评不完善等方面。而科研劳务费问题的突出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研项目劳务经费预算的无限制比例与随意套现问题日益严重。过去,除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或者特殊科研项目外的科研项目在经费预算上缺乏明确的劳务分配比例,项目负责人往往依据项目的复杂性和项目建设周期预计提取一定的劳务费,且劳务费提取额度在项目总经费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企事业单位与科研单位或人员通过双方协商共同认定某个劳务费分配比例,从而使得科研经费成为科研项目负责人赚取个人利益和维护相关利益群体的重要途径。因此,科研项目劳务经费预算模糊,结果导致科研项目负责人与项目协作者通过虚报谎报专家劳务费,编造项目参与学生名单、临时聘用人员名单等来套取科研经费。纵观当前各高校出现的科研经费案件,很大部分科研经费管理问题集中在对外劳务费大量套取现金问题,项目负责人肆意发放科研劳务费而降低了项目经费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贡献率。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现状浅析

摘要:文章站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角度,从加强项目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项目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及水平、增强项目经费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建立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完善项目绩效考核机制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

1前言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的纲要中提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撑。农业科研具有公益属性,其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对于发挥财政投入资金的效益、提升项目成果的整体水平、有效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证科研成果的有序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呈现显著增加的态势。同时,国家政策性文件的不断补充,使得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日益规范化。值得肯定的是,与以往相比,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经费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不仅实现项目资金精准投入,同样也做到了最大化利用资金,助推了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的管理在预算编制、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以及项目绩效考核等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1项目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精确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