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科研预算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预算成本编制,预算执行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是目前科研管理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现阶段影响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力和约束力的关键环节。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思路。
关键词:财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科研院所
近年来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加大,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也相应出现了经费预算靠“编故事”,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不高,项目拖期超垫支,科研人员积极性较弱等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当前各科研院所正积极探索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有效路径,也形成了一些宝贵经验,鉴于此,本文从经费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从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绩效管理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科研预算管理的优化建议。
一、财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及成因
(一)项目申报中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脱钩财政科研项目的特点是批复后各预算科目的金额即被框定,回旋余地很小,所以预算管理中遇到的的困难大多起于经费申报过程。在管理层面,科研院所经费来源渠道众多,很多项目体量小,研制周期短,项目负责人分散,对经费的管理要求存在差异,组织申报中容易出现漏洞。在实施层面,预算申报的主体一般是科研人员,对间接费用很不敏感,申报时容易忽略工资费管理费等科目,造成直接费间接费比例失调,不利于院所经营管理日常运转。在经费测算时,大部分科研单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支撑,只能借鉴前人经验,对往年经费加加减减,申报费时费力,还可能与项目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二)预算执行管控手段单一且效率较低在科研实践中,科研院所多是“任务导向型”,重视任务进度管控,忽视经费管理,仅通过对项目经费支出总额设限,超预算项目停止报销的手段进行控制。再加上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割严重,信息不对称,经费执行管控存在滞后性,容易面临期末超垫支或执行率不达标的风险。
(三)科研经费预算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当前的科研项目财务验收,仅重视预算执行率和财务经费是否合规,几乎没有绩效评估动作,预算绩效缺少硬约束。在缺乏绩效导向的情况下,各科研院所自身经费绩效内控体系也不健全,只要流程正规手续齐全,科研经费支出不问效果。即使审计中真的出现问题,也缺少问责机制,责任不能落实到人,很难引起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预算绩效的重视。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发展迅速,其内部财务矛盾越来越显著,财务预算管理过程存在诸多问题。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预算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从基础工作入手,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发挥预算管理的真正效益。文章将简述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与原则,分析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缺陷,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优化建议
1引言
财务预算就是针对固定时间内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以及货币资金指标等进行预估,是企事业单位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重要参考凭证。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内控管理、考评绩效等方面的内容,与财务预算全过程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可以这样说,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质量对其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预算管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分别为:完善性原则、可操作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收支平衡原则、最优化选择原则。近些年,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单位内部财务预算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仍不完善,还不可以全面体现特定时间段内的财务水平。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财务预算意识,明确预算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效果,进而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2存在问题
(1)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内部财务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资金内控制度存在缺陷,以致资金赤字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科研单位管理层对资金控制不够重视导致的。同时,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机制滞后,大多数人员仍存在莫名的优越感,缺乏竞争意识,无法适应当代经济市场环境的实际需求。另外,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预算的过程中,严重缺失明确的权责制度,没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不精细,一旦出现纠纷,大家互相推诿,找不到具体责任人,使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处理。
摘要:预算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效、灵活的预算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达到企业战略目标要求。本文从预算管理模式、预算沟通机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评等方面对科研央企后勤费用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后勤费用管理优化措施建议。
关键词:科研央企;后勤费用;预算管理
引言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部门作为集团型公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物业部、保卫部、食堂等部门,为公司的正常经营运转提供物业管理、绿植摆放、安全保卫、宿舍管理、食堂就餐、停车收费等服务支持。随着央企公司化改革的推进,后勤部门更要做好后勤费用预算目标的管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后勤保障作用。
一、科研央企后勤费用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预算管理模式不够合理后勤保障涉及维修、食堂、保卫、停车、绿化等各方面,管理面广,管理重点各有不同,预算的编制应当反映其各自的成本控制要点。但实际工作中,后勤部门预算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即根据预算中心统一表式和目标管控原则,各下属部门仅仅简单编制财务预算表格,后勤部门穿透式汇总后,上交预算中心,预算中心审核上交数据会计科目内在勾稽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层层汇总后上报集团预算决策机构进行审批。这种预算管理模式造成了后勤部门在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局限于形式上完成任务,业务管理并没有下沉到基层业务部门,不清楚业务部门的具体业务特点和资金需求,每一项业务的管理更没有标准化、制度化,预算管理基础不够精细化,预算自由度较大,预算执行偏差很大。
(二)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后勤部门的预算管理实际上是一场成本控制的博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资源浪费的问题。在这场博弈中,谁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后勤预算管理中,由于预算中心与后勤部门、后勤部门与后勤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得管理层在这场博弈中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和措施,必将处于被动的局面。目前,后勤的预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编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首先,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通常由后勤部门按历史数据代报,各基层业务部门的参与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后勤各基层业务部门的主动性。其次,预算汇总过程较短,预算中心与后勤部门无法进行充分沟通,业务监管力度不够,成本控制点无法落到实处。第三,预算决策机构在审批后勤部门费用预算时,重点关注的是费用总额和重点科目的增减变动情况,由于没有很好的沟通机制,无法对所有事项作出科学的判断。这样,后勤费用预算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增加预算管控力下降的风险。2.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后勤管理部门是预算编制的主体部门,但是往往疲于应付财务报表要求,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成本控制是否薄弱、资金效率是否低下等问题也很少顾及,没有提升成本管控的概念和积极性。预算中心主要负责数据的合理性审核,较少参与后勤预算的执行。定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往往只是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财务指标分析,重点管控无预算或超预算科目,无法做到与后勤各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因此,过程分析作用仅仅是评价,很少参与事中控制,也就无法真正起到提升预算执行的控制作用。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快速推进,科研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逐年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凸显了现有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制无法有效控制经费的弊端。为了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创造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实现国家高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及国自然基金委等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改革的政策,比如国办发〔2021〕32号文《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科金财函〔2021〕20号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结题项目结余资金的通知》、关于调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编报和评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对此,科研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调整科研经费的规章制度,将科研经费管理的战略目标纳入预算管理,改变科研机构陈旧的预算管理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建立信息办公系统,加强预算管理;通过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等手段,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与责任追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科技事业顺利发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并为今后的预算管理提供合理依据。本文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估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为科研经费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支持,为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引言
进一步健全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从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民满意度。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来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因此做好预算管理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环节的工作,提升工作质量与力度,在根源上杜绝资金浪费的不良现象,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一、认识预算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资金的预算管理包括制定一定时期的财务收支计划、资金来源、收支结构和战略方针,制定相应的绩效目标,保证预算资金能够被合理、高效地使用,同时也能在资金上支持单位可以正常有序地开展科研任务以及科研工作。预算管理是单位新一年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贯穿全年的经营管理工作,具体表现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绩效考评与应用,因此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当前致力于推进创新型的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科研创新上,加大了财政上的支持,希望能够以科技改革创新的方式来带领经济的发展。科研机构要秉持一种控制成本、严格节约以及使效益得到提高的原则。当前我国科研政策不断完善、审计监督不断深入,科研经费若想合理有效的使用,就必须要进行预算管理。建设高质量、全过程的预算管理的综合体系,在单位的各部门之间,完成协调配合机制的建立,协调好单位总的战略目标和各下属部门目标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对资金进行规范的管理,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以此使科研的成本得到降低,它还能够提供给科研发展方向以及资金合理分配一个理论上的依据。在确保投资安全合规之后,不断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促进科研院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1]。
二、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环节中的不足
[摘要]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正从政策上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始终是大多数科研人员难以逾越的短板,文章分析了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什么样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能为科研人员的创新助力。文章指的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及验收的全过程。
[关键词]预算管理;经费预算;专项经费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45号)等文件的,国家各职能部门不断探索各种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政策,希望通过简化项目管理的手段,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但简化不等于放任,项目经费的管理及使用如何能够删繁就简,科学、精准的覆盖科研项目立项、实施、绩效评价、验收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就成了助力科研项目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
1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国家各部委、地方科技、财政部门也在纷纷探索更科学有效的方法,从主管单位监管、引导的角度以促使项目预算合理,有效服务、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但由于科研人员、财务人员、项目承担单位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专业知识存在较大的偏差,使得具体实施时项目经费使用及管理方面不但得不到松绑,还增加了许多手续和要求,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前两年开始,科技部在批复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时,采用了由承担单位提出预算———专家审核经费提出核减意见———预算单位对专家拟核减部分经费提出必要性、相关性说明———专家再次确认,确定最终的经费核减金额。这是科研项目预算的一大进步,使得预算编制更具合理性,经费确定更加科学性,让预算编制者和评审者之间有了交流的纽带,编制者可以有机会阐述之前没有说清楚的预算编制理由。但这一方面需要预算编制者对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和财务预算专业知识充分了解,另一方面也对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有了更大的挑战,实施难度较大,目前还没能在其他类型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地方的科研项目中得到推广。为了使科研项目更顺利开展,早在2011年9月,财政部和科技部就联合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里面就明确提出了简化专项经费的预算调整程序,随后,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也纷纷出台了关于科研专项经费预算调整的规定。但大多数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尤其是企业,没有通过信息化手段设立专账及时跟进、反馈经费的使用情况,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或难以做到及时调整经费预算,在项目临结束前或结束后再按实际支出补充办理预算调整的手续而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综上所述,由于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理解不到位,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不能与项目实施有效结合,流于形式,不能及时提示和规避风险,违背了项目预算的初衷。总结下来,目前关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仍普遍存在以下五点问题。
(1)科研项目在立项前期,预算由缺乏财务知识的科研人员编制,或是由不了解项目的财务人员脱离项目研究内容单方面编制,造成项目预算与研究任务无相关性、预算不合理等结果,使得项目立项评审时因财务预算方面的得分过低而丢失获得立项的机会;即使获得立项,也会被核减项目的立项金额,同时在后期执行过程中预算与实际相差甚远,甚至无法获得课题验收或者导致结余经费被收回。
(2)预算编制人员不了解项目承担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编制出来的预算虽经科技主管部门确认并签订了任务书,但与项目承担单位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不符,造成预算无法开支。比如项目承担单位对固定资产、材料费入账金额规定与预算的不同,在材料费预算中本应是实验耗损的材料却因金额过大需列入固定资产,要按固定资产的流程进行采购及日常管理,使得材料不能如期购买而耽误科研工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