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跨文化交流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青岛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对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以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新时期本科生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跨文化交流;课程改革
一、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1]。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发展迅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经济、人文、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2]。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工程专业,其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该协议所有正式成员国的认可。此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高校亟须拓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交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但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外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过度强调“工具性”的作用,而忽视了“交流性”的功能,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跨文化教学更是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较大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新型跨文化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4]。青岛科技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1958年设立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是青岛科技大学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也是山东省率先设立的本科专业之一,被批准为山东省品牌与特色专业和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8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本专业针对如何有效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国际化视野”和“有效的沟通能力”等方面,不断开展探索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在教育部“构建具有国际化意识大机械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决定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设立“本科生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在高等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专业立足于有效提高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沟通能力,通过逐步建立具体、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以点带面,为新时期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主要对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以期为新时期本科外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实施方案
按照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决定以2015级本科生为对象,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强化班,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强化班的英语教学体系。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步强化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并将中西方文化对比贯穿教学全过程,着重强化本科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原则。1.“订单式”教学原则。在完成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我们为强化班的学生单独设置了培养方案,增加了拓展提高类课程,实行小班化、精英化培养,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2.“全程式”教学原则。从新生入学直至本科毕业,强化班各学期均安排了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分阶段、持续性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与交流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根据教学方案,强化班的英语课程包含通用课程和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第一学年以通用英语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夯实基础,使其为后续的进阶课程做好准备。我们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了必修课“大学英语A1”和“大学英语A2”,并增设了“演讲”“英语视听说”“时文阅读与写作”等课程。第二学年继续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将涉及英美文化知识的人文课程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我们开设了“大学英语交际口语”“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学年在夯实英语基础的前提下,本专业开设了“机械工程导论(双语)”“科技英语翻译”“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四学年开设了“专业英语”“学科前沿讲座及文献检索”“世界工业标准概论”等课程,以英文讲授为主,使学生熟悉国际化标准和规则。同时,我们采取与国际化企业共建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或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派学生到外资、合资或涉外企业等具有良好跨文化环境的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和跨文化适应力。3.多元评价原则。与以往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不同[5],强化班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突出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英语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互动、随堂测试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终结性评价也有别于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以第一学期考核为例,学生自拟题目,结合多媒体进行演讲,我们邀请外籍专家、外国语学院教师及本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针对学生演讲主题进行提问,并参照评分标准,对学生演讲的选题、PPT制作、演讲、交流等方面进行打分,最终分数作为学生期末考核成绩。
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效果
摘要:本篇文章以新媒体传播为宏观背景,立足于英语跨文化交流,分析英语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新媒体在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阐述具体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高校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新媒体;英语;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在这一态势的引导下,信息的市场化需求也逐渐增大。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更新,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给人们的交往和沟通带来了更多新奇的体验。其中,新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在不同的领域都凸显出了自身的优势。例如网络新闻、公众号文章、抖音短视频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人们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也越来越依赖于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微博、QQ、微信及抖音等现代化的社交平台。以上这些也足以说明,信息传播和应用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作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也在新媒体传播的带动下,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汇集,人们获得的知识变得更加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上网搜集全新的教学资料,聆听著名学府的名师教诲。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的传播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明显的冲击,传统教学的弊端和不足在新时期也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更为复杂的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二、新媒体传播下的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展趋势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跨文化交流,主要指的是以不同文化环境为背景,以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主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形式。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加强调的是适应能力的提升,这里所说的适应能力涉及个体的情感,个体的社会行为,个体的思想认知等多个层面,只有具备足够的跨文化知识,才能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与思想,打破沟通的壁垒和障碍。正因为如此,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结合才显得更加必要。英语知识积累的主要目的本身就是以实践中的交流为导向的,如果教师忽略了跨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传授,那么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完全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大大降低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再者,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日益推进,也让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展趋势的必然选择[1]。
(二)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在素质化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宏观上对课堂建设的要求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为本位,而是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英语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能力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尤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了解来自世界各国的多样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全和完善,向着更加复合型与实践型的方向发展。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顺应素质化教育的基本需求[2]。
【摘要】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对高校英语教育质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鉴于此,本文对中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期望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
高校英语教育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英语语法,也要将英文文化、英语的语言背景等一并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但在此过程中,多数高校英语教师并未重视中国本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价值,加之高校其他课程对我国本土文化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被动接受信息和文化的一方,而无法成为主动输出文化和信息的一方,最终造成“中国文化失语”想象。
1.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跨文化的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学习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认同中国文化,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平等互动。但目前,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英语文化的教育上,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扎实的掌握了英语词汇、语法,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了解英语文化背景,却不能平等、主动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去,更无从谈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一旦中国文化失语,就意味着中国语言影响力的降低,长此以往将威胁中国文化的地位。因此,积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工作的当务之急。
2.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对策
2.1树立端正的语言文化观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此,为顺应新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学应制定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通过使学生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性,从而培养学生精准表达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 于1959年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此后许多学者展开了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如史密斯,霍尔,萨默瓦、波特,克莱默,刘扬等都出版了具有影响力的专著。跨文化交际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其研究方兴未艾,从而得出了很多成果,如关世杰对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论证;王学松从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青松、阿荣和佘欣然从专著的评介入手,探讨了高校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贾少宁和贾浅浅则探讨了中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应的导入策略和原则。实际上,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的语言交流,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各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然而,各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语言文化、地理位置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国在商贸交往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英语作为世界普遍应用的语言,是链接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纽带,也是各国家、各民族互相交流的中转站。所以,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校的英语教学,其成为了国际交流的桥头堡。自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其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和语法能力方面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重视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优化现代英语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是构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新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在英语教学中依然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其大多依然处于“中文式”教学,学生所学知识与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实际应用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脱节。
(二)教学缺乏目的语和本族语的文化背景知识
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化,只有深入了解各国家和地区文化形成的背景,才能加强与其语言交流中听说的理解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过去很多都是是英语国家的殖民地,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说的语言除了由殖民国家学习得来,大部分还继承和结合了本民族的语言习俗、地理文化、风土人情、行为方式等。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只是为了应对等级考试,其只顾及词汇和语法,从而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不多,这就导致了其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因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欠缺或对本民族的文化解释不详而出现领会错意的尴尬局面。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对跨文化交际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承担着跨文化人才培养的重任。高等教育历经无数次的调整,经历了规范与发展、改革与调整以及提高深化三个阶段,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需求。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面临着人才培养的困境,尤其是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目前的教育过程当中,对于跨文化传播对策的研究以及英语教学的研究都比较浅显,缺少深入的领域研究,并且很少有二者结合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18年4月信息化时代,人际交往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而交往层面也更加宽泛,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因此要培养出更符合国际社会交往的人才,掌握专业的交往技能,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对外交往的能力。而英语作为全球性的语言,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适应全球化的必经之路。
1跨文化传播的定义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学界对于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定义,侧重的角度也不相同,主要划分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信息编码、译码和来自不同语境的个体的传播,在这其中文化是以象征符号的形式进行展现。由于参与传播的双方在交流信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传播过程变成了传播符号交换的过程,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的差异。综合来讲,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涉及到发生信息传播的人际交往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流通共享和渗透。国际上对于跨文化传播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大到国际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都有不同的含义,所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都可以视为跨文化交际。笔者所探讨的是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而文化传播可以使文化发展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文化是传播的语境,一方面文化需要传播,文化传播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类历史遗存的主要记录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化的发展,具有对外传播和扩张的本质特征,导致文化传播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导致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多种,国际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导致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在跨文化语境交流当中,能与外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的人才少之又少,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所以,进行跨文化交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语言知识教学到语言技能教学,再到综合性技能教学。这些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为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不断进行的调整,在人才的培养上经历了从“哑巴式”英语到“敞开式”英语的学习变化,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大纲不断修订和完善,大学英语在教学目标上进行了重新的设定,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能够更好地运用英语,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求。经过一系列的专家调研发现,目前除了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还有问题仍然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很多高校都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一些高校只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而缺乏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较差,虽然很多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与大纲规定的硬性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适应了高中的应试教育,认为做对题得到分便是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将词汇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缺少语言训练实景,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语言的敏感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缺乏对国外文化的敏感性,缺少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很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存在障碍,缺乏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这是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教育缺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