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观教育范文

劳动观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劳动观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劳动观教育

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对劳动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领悟劳动的本质与意义,同时对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论述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现实价值,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出发,为强化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1.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劳动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运用教育理论,使得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认识,使其劳动价值观得以科学树立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实践,并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同于广义上的劳动教育,这就指明了的教育对象——大学生。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与之同时劳动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对其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劳动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基础上,还应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一种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教育实践活动[1]。

点击查看全文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着“以劳树德”“以育载劳”的逻辑机理。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衔接,实现有机融入;丰富融合途径,注重参与过程,实现有效融入;完善育人评估体系,实现长效融入。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逻辑机理;实现方略

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为开展劳动教育创造了有利契机,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符合劳动教育政策的要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学科发展需求,更符合广大青年群体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诉求。[1]深入探讨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逻辑机理与实现方略有利于变革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1.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建设制造业强国,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只有组建好敢于创新、技术高超、知识扎实的新时代“劳动大军”,才能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谱写新的时代篇章。劳动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在爱岗、敬业、专注、创新等方面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劳动实践为途径,使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增长本领、领悟真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的育人目标,均以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为方向指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二者共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本身就属于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劳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劳育与德育的协同共进。另一方面,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路径,增强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协同度。劳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和快乐,加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概言之,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本质要回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劳动实践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本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个体的发展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推进的,劳动实践则是人们认识世界、拓宽视野、习得技能、总结规律的重要环节,如组织高校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从而发挥好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提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现实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推进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教育大辞典》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师生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的精神成果,是彰显办学特色,展示文化育人格局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方向,制度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载体。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育人格局的逐步形成,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一条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二、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标志性物品、绿化美化、教学和体育基础设施、宣传阵地体系等。高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整体校园文化的显性标志,是形成全面文化育人格局的基础条件。学生餐厅和公寓、报刊栏、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馆、夏日长廊、景观湖、映雪园、创业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筑景观,为校园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现有的物质文化景观、众创空间、综合实践基地,推出一批有思想、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互动性强的实践育人活动。要以培养劳动情感、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为核心追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既要注重用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也要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充分发挥劳动在通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大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和配套齐全的设施设备。

点击查看全文

劳动认同下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企业培育高质量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质量人才培育时,急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复归,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使其体现出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本文基于劳动认同视角下,探析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提出劳动认同视角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关键词:劳动认同;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

党的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在社会中营造出精益求精、劳动最光荣的氛围,增强学生劳动认同感,可以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与大学生角度出发,形成强大的协同力量,来不断发展和强大。

1劳动认同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始终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基于精神文明视角下,工匠精神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敬业,基于物质文明视角下,工匠精神始终为物质文明的创造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工匠精神在个体从业者身上的体现,是其职业素养、道德与能力的外化,在培育高职生工匠精神过程中,要注重工匠精神的生活化,使其始终围绕大学生,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高职学生。新时期背景下,高职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其工匠精神培育,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建设和发展,但是,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具备的基础前提,则是劳动认同,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此基础上,让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工匠精神想要发挥引领作用和价值,最终实现实践导向作用,逐步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信仰,必须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认同,这是工匠精神生根发芽的土壤,是学生在未来践行工匠精神的基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劳动认同下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

2.1学校和学生认识层面的困境

点击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利用

摘要:简述了挖掘和利用劳动资源要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实际利用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范围广,包含众多的劳动教育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

一、挖掘和利用劳动教育资源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重构主题单元

教材仅仅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的例子,教师在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和整合教材。可以明确劳动教育主题,打破单元限制,重构单元,开展劳动教育。如将《回忆我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组合,让学生真切感受贫苦妇女的艰辛劳动。

(二)统筹语文学习资源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