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教育实训范文

劳动教育实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实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劳动教育实训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实困境浅析

摘要: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课程开设落实不力、条件保障配备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强化督导评价等路径,促使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农村中小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点击查看全文

新时代高职生劳动教育浅议

[摘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将劳动划分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三种类型,这三种劳动都是培养良好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立足这三类劳动各自具有的特质及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这三类不同的劳动实践,从而为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生;劳动习惯

劳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更是每一个个体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源泉。《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强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以及技能水平。较长时间以来,国家注重实践育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也正在被逐渐淡化,严重忽视了“五育”中“劳动”的独特作用,所以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依据《意见》的文件精神,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高职生三大类劳动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涵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工匠精神。

一、参加日常生活劳动

日常生活劳动是指贯穿于个人衣食住行等生活自理过程中的劳动,着重于强化劳动自立的意识,引导个人体验持家之道,以养成终身劳动的好习惯。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养成劳动习惯十分重要。

(一)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掌握独立生活的本领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再伟大的思想也只有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真理性,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既要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武装头脑,又要使劳动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当今社会,家务劳动始终是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员,理所应当积极参加家务劳动,这是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大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劳动节、重阳节等节日,将学到的归纳整理、厨艺等技能用到家庭中,为父母“做一餐饭”“洗一次衣”,甚至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我当一天家长”,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体验劳动的快乐和父母的艰辛,从而为家庭增添无限亲情和温暖。家庭是人生的首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家庭这个最初亦是最基本的途径,注重培养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切身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着力点与推进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加深职业认同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完善自我职业素养。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劳动教育弱化和淡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着力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育载体;推进路径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此之前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劳动教育有时间保证,并紧密结合实际,强化实践环节,依托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将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让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地生根”[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形势,了解开展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充分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解不深入,认同度较低。通过对796名高职学生调研分析发现,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学生占32.2%,56.6%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公益活动,甚至有11.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参加过,而认为劳动教育用处不大的还占27.4%。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只能看到劳动教育等浅层次的表面内容,对于劳动品质、劳动价值等深层次内容的认识则相对片面。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2],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生活价值和职业需要,也未能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领会到幸福生活与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学生本身就不热爱劳动,对于一些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岗位抱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更不要说对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进行传承和发扬,这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项目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点击查看全文

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分析

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提出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为高校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了现实参考。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加强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推进劳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具有“劳动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教育大辞典》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师生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的精神成果,是彰显办学特色,展示文化育人格局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基本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方向,制度文化是核心,行为文化是载体。四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推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育人格局的逐步形成,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索一条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二、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标志性物品、绿化美化、教学和体育基础设施、宣传阵地体系等。高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整体校园文化的显性标志,是形成全面文化育人格局的基础条件。学生餐厅和公寓、报刊栏、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馆、夏日长廊、景观湖、映雪园、创业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筑景观,为校园文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劳动教育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现有的物质文化景观、众创空间、综合实践基地,推出一批有思想、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互动性强的实践育人活动。要以培养劳动情感、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为核心追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既要注重用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培养和教育当代大学生,也要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充分发挥劳动在通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大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和配套齐全的设施设备。

点击查看全文

高水平职教劳动教育新模式探索

4月7日,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一群大二学生正在上一堂生动的劳动课。他们当天的任务是“花卉种植翻耕做畦”,摆在他们面前的工具有锄头、耙子等。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50多名学生分成5组,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不一会儿,这块“责任田”被分割为5个“豆腐块”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是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场景之一。该校充分挖掘专业优势,实践部分的教学创新实施“分、布、讲、练、赛、评”六步法,即第一步分配角色,分组、确定组长。第二步布置劳动任务。第三步教师讲知识、作示范,手把手教会组长。第四步学生练习,组长教组员,传帮带,组内互相学习训练。第五步各组进行劳动竞赛。第六步,老师点评和学生代表互评打分。

学校农林学院院长张可跃谈道,职教劳动教育与其他学段劳动教育不同,突出专业化、系统化,更强调实践性,突出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近年来,汉中职院立足于职教特色,着力建设高水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是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发了矩阵式课程体系,即纵向安排四个学期完成“认知→体验→专业→提升”循序递进的教学,横向开发10余门“据时令、模块化”劳动教育课程和指导手册。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共计30学时。“认知→体验→专业→提升”呈现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专业的循序递进特点。以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为例,即第一学期让学生基本了解与识别农业发展、生产工具、植物种类等,并能进行简单劳动;第二学期则为沉浸式、任务化,劳动强度增大,体验增强;第三学期了解现代智慧农业,动手操作体现专业化水平,培养工匠精神;最后一学期,围绕多个相近项目组合为劳动实践教育模块,训练学生解决综合性生产问题的能力,其劳动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4模块化课程涵盖果树栽培、茶艺、食用菌栽培、中药标本树脂制作、海姆立克急救等,专业化程度高。同时不断完善,形成“技能包”,在不同生产季节、时令和劳动条件下,面对不同实践教育对象选择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

二是做实劳动理论教学。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并充分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就业择业观;在思政课教学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形成德育、智育、劳育协同效应。加强劳动知识传授和劳动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三是加强劳动实践教学。开展4类劳动实践,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日常性劳动,通过制定劳动公约、劳动常规任务单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日常生活劳动习惯。服务性劳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开设“菜单式”志愿劳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公益性劳动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生产性劳动,突出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利用专业化教师和实训条件等优势,在“基地”集中开展12学时的农业生产专业化劳动,实践过程中将红色基因、绿色生态文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创造性劳动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劳模工作室,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劳动过程,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灵活设立学年劳动周。定期组织“劳模大讲堂”、“三秦工匠”进校园、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人人讲劳动,人人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不断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