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劳动精神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中职学校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人社部编写的《工匠精神读本》为依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对中职学校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国工匠;中职学校;因势利导
工匠,是指有手艺专长的人。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以产品或服务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精神。中职学生,目前主要是中考未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一般在思想觉悟、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上都稍微差一些。对这样的群体实施职业教育虽然难度较大,但是中职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重任,所以对中职学生实施工匠精神教育尤为重要。2016年7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组织编写了一本《工匠精神读本》,就是要让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努力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练就工匠技艺。笔者学校将此书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必修课本,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和管理者在平时的课堂管理、课后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和感召。笔者是专业课教师又是班主任,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些探讨。
一、思想方面:因势利导,统一思想
思想指挥行动,没有正确的思想,很难成为合格的大国工匠。埃及金字塔是谁建的?传统观点认为金字塔为古埃及的奴隶所建。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金字塔不是奴隶修建的,而是由一批技艺高超、身强体健的工匠建造出来。金字塔每块石头打磨得极平,历经4000多年人们仍然很难将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不是失去自由、受生命威胁的奴隶所能达到的境界,而是虔诚、专注、有技艺的工匠们才能垒成这撼动古今的千年气魄。中职学生思想比较复杂,笔者认为主要有自卑、盲目、意志薄弱、以自己为中心和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他们大多数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文化基础薄弱又兴趣不高,行为放纵随便,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但是又渴望被关注和表扬。对这样的学生实施思想教育难度可想而知,要因势利导、春风化雨,不能一蹴而就。首先,从政策层面宣传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树立他们的自豪感:技校生并不低人一等。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7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也印发了含金量极高的“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俗称“黄金十条”,涵盖了技能人才激励和优化配套等十条政策。这都给中职学生打了一支强心针。其次,宣扬“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的理念,坚定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以身边成功的例子教育和感化他们。如出身技工的优秀教师以亲身经历指导着学生成长,校友中的各级劳模、合作公司的技术骨干们,不定期地被学校请来做报告。通过这些生动事例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学有所长,造福家庭和社会。
二、学习方面:以点及面,循循善诱
中职学生很多由于在初中就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中职低年级也会难以适应,这时候先让其学会解决眼前的问题,再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理论教学期间,从部分学生的作业来看,暂不论对错,光格式就有很多问题,比如忘标题号,不见“解,答”二字,有人用空白纸代替作业本,有些班干做的班会记录没有时间和标题等等,都给教师和班主任带来很多麻烦。这时候给他们观看某单位普通工人一天工作职责的视频,他们会发现,工人们除了会生产加工外,还会登记生产的型号、产量、返修及报废的比例,做日报表或者周报表。这些文字工作必须在现在就开始训练,把学校的作业当做实习,由教师来指导评判。实践教学期间,在金工实习的时候,一些学生对待加工误差有所偏颇,只注意尺寸公差和表面质量,不重视难以测量的形位公差,这对技能的提高是极大的障碍。这时,笔者在前面黑板上用圆规画一个圆,然后跑到后面黑板上随手画一个圆,代表的是大家实习时候钻的孔,前者标准,后者形状和位置都不对,怎能合格?搭过积木的学生都知道,误差是可以累积的,一个积木位置不好会导致整盘坍塌,一个小零件的误差也会带来车毁人亡、飞机失事。敬畏误差要像敬畏生命一样,汽车班的自己生产的汽车自己会买,护理班的敢给亲朋好友急救和包扎,建筑班的自己盖的房子自己敢住,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学习和做事也是工匠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
摘要: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更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技工学院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工匠精神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育教学;工匠精神;校企合作
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1.1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术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的是对于产品加工中精雕细琢的一种执着,更是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术进行改进创新而体现特定时代的最新成果。简要地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爱岗执着的奉献精神。
1.2工匠精神的意义
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大批科技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个能工巧匠。培养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当代技工学院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责任和使命。(1)企业发展,民族工业振兴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让现代人望尘莫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匠精神不断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不仅在冷战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下进行艰苦创业造出了原子弹,更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向世界强国之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造卫星和“神州”飞船上天,“蛟龙号”潜艇下海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升华。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制造出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中国制造享誉全球,走向世界。(2)国家利好政策和制造业发展,呼唤工匠精神。党和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族工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已经由制造大国逐步走向制造强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利益的驱动,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在众多企业中工匠精神逐渐被淡化,某些精尖产品出现短板,甚至连我们日常使用的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当然,收稿日期:2017-10-18作者简介:程显冰(1982-),女(满族),辽宁东港市人,讲师,现在大同煤矿集团技师学院工作。目前我国太钢已攻克了这项难题。(3)技工学院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工匠精神。技工学院是培养技工人才的摇篮,技工学生未来成长、发展需要工匠精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改进体现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技工学院首要应当思考的核心问题。因此,技工学院要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潮流,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当今时代,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型人才,才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工匠精神。随着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很多传统产业处于产能过剩的困境。因此,这类型产业需要注入新的科技活力以创新升级发展,打造技术科技含量较高而能源资金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的产品,才能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因此,在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前,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工匠精神。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并未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量轻质,重传技轻育人的人才培养误区,时至今日“实用够用技术技能”的人才观仍未得到纠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只有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进行全面深入融合,才能真正将工匠精神厚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化为终身奉行的职业准则。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文精神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全面融合
一、通过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彰显是研究型高校大学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结合与彰显构成了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的特质[2]。进一步而言,以理工为主的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中更加突出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上的特征,人文精神方面的要素就相对欠缺;而以商经为主的高职院校的大学文化中则无形之中更加彰显了人文精神与商业精神,同时,其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就显得不够突出。但无论以何种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人文精神都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只不过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文化中的特质更为突出。亦即以培养技术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的文化是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一方面,通过以文化人,使学生在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心理素质、优雅的审美情趣等做人基础及通识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本专业与相邻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判别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职业理念上树立起“质量至上、用户至上、荣誉至上、责任至上”的意志品质,在工作态度上秉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价值取向,从而让学生在全面全程培养中树立起包括职业态度与精神理念、创新创造等在内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当立足于以下方面以促进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首先,必须将人文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的基础。裴斯泰洛奇说:“要把专业训练和道德培养结合在一起。”[3]表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必需的人文素质这一重要依托。在我国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已由过去的手工艺人与生产一线动手操作的能工巧匠转向了被广泛描述为工作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及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教育工具性功能,即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面来看,使学生拥有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教育的目的性功能,即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方面来看,显然需要培养学生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工匠精神视为职业精神的范畴,看作是从业者的职业态度、精神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以此为核心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及大学文化,从而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次,高职院校文化架构中必须突出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融合的特征。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必须以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指导。大学章程作为大学的根本大法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章程以及以此为基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都应在大学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将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彰显其中,这是高职院校的文化之魂。最后,高职院校校训一定要高度凝练出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精髓。在教风建设上,一定要突出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教师特色。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师共有的高尚师德、信念坚定、仁爱学生、精湛教法等“人师”引力,还要拥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过硬的实践技能、持久的创新能力等“经师”素质。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要确立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懈追求、完美至真的工匠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非将学生当作“工具人”来训练与培养,从而使学生不仅拥有技术技能方面的“工匠能力”,而且是具有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在学风建设上,一定要突出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特色。如加强人文课程教学、举办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感受和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质、开展有利于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养成的课外活动、优秀企业文化融入课堂、大力宣传人文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等等,以引导良好学风文化的形成。
二、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突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把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灵魂与核心来抓,而且必须全面全程地贯彻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之中。这既源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源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现实职业能力,即所谓“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以及未来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时必须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迁移能力[4]、综合研判能力、求新发展能力等的需要。而非过去忽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是单一强调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工匠精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5]作为劳动者最基本的素质,工匠精神是职业人做人与做事的相统一、人文素质与技术素质的有机融合。这决定了必须从三个维度理解工匠精神:第一,它是现代职业人的一种职业内核。其强调德与才的互为表里,既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习惯。因此,不仅要把工匠精神作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要以专业技术的高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更高追求,从而培育工匠精神所需的技术技能。第二,它是现代职业人的一种职业思维。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指出:“真正的工匠是一种思维状态,而不是指向未来的一些兴趣或技能集合。”[6]说明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工匠式思维,学生才可能具备工匠式技术技能。第三,它是现代职业人的一种职业道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要想真正锻造出职业必需的工匠精神,前提便是要履行上述道德规范。而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则需要采取如下途径:首先,在人才培养中一定要树立工匠精神的新理念。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6],但是高职院校并未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量轻质,重传技轻育人的人才培养误区,时至今日“实用够用技术技能”的人才观仍未得到纠正。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其次,要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作用。从人才培养的逻辑上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然会体现出学识、素质、专业、技能、创新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统一,但现在仍存在着将学识与素质、素质与技术、专业与能力等相割裂的做法。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将上述各要素嵌入人才培养中,使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工匠精神达到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情感的有机统一,人才培养规格下的工匠精神就是达到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有机统一。最后,要塑造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加强对新时代大国工匠、敬业典型、创新高手、能工巧匠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工作观、担当观等精神文化的宣传,将“羡慕工匠”“尊重工匠”“成为工匠”渗入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信仰与价值追求之中,塑造“润物细无声”的工匠精神,培养必需的文化氛围。
三、在工匠精神中厚植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其内涵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仍是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财务系统给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对象———从事基础性财务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带来被替代的危机,所以要想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被时代淘汰,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并提高中职会计学生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某些中职学校未能做到全面培养;中职学校会计教学质量仍需提高;中职会计教育师资力量不够。对此,“匠人”“匠心”两手抓;加强校企政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中职会计教育的师资力量;在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中贯穿工匠精神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会计;工匠精神;培养方式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距制造强国仍有一段距离,其中工匠精神的缺乏是一个主要原因。近几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和党中央的倡导下逐渐成为潮流。2016—2021年连续六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的报告均指出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北京大兴机场的建成,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工匠馆”开馆,全国首个“工匠日”在杭州设立,工匠精神再次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对象。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作为培养工匠、培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专业是一个与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专业,而经济活动又离不开金钱,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其具有特殊性,若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很容易出问题,并且会计是国家经济运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所以作为引领成就高素质会计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在会计行业中应该得到重视。
一、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道:“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定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极具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也使大众对三种精神的理解有了更加科学、清晰的认识。这三种精神在我党带领各族人民进行团结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力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这个伟大转变的进程中,工匠精神是极其重要且被需要的精神感召和指导。学界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追求卓越、刻苦钻研等特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热爱专注的敬业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对于会计行业,会计工匠精神还需具有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客观公正、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内涵。
(二)培养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摘要]工匠精神即职业精神,是一个人职业道德、能力的体现,是一个人在自身工作岗位上体现的专注、求精、创新的精神。中职所开设的专业,需要服务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基于此,简述了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论述了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意义,探讨了工匠精神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培养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实践策略,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以推动自身的全面提升与发展,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匠精神
在2016年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了“工匠精神”。他指出:企业要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品质。由此,工匠精神成了新时代的热议名词,如何提升国民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有效措施。作为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主的中职学校,如何将中职生培养成专业技术过硬、职业素养高尚的创新人才,是中职学校一直探寻的核心问题。在国家转型阶段,顺应时代发展、具备高度责任心和创新职业精神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育人的灵魂,决定着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和发展力。
一、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中职生自信心不足,缺乏目标
中职生是初中升高中分流的一批学生,这一群体在思想上、行为上有着显著的特点:(1)文化课学习的不足挫败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内心不自信、不信任他人,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2)缺乏自身发展目标,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学习上表现为实用主义心理,对与专业技能、升学相关度不大的课程缺乏兴趣。(3)因学习成绩不佳,不免受到家人、老师的责难,最终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情绪容易波动、对外界过于敏感,这些特点体现在思想上即态度不端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低。在这部分学生眼中,思想政治就是与社会脱节的课程,更与自身的专业没有关系,进而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1]。
(二)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引起学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