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

失地农民就业教育培训研究

[提要]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其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实证分析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培训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河南;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不足、思想观念传统、适应力差等问题,使得河南省失地农民在再就业中面临诸多困难。通过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成功案例,只有使政府、社会、企业、个体多方合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

一、河南省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笔者在河南省抽取了郑州市、焦作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等4个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对300名失地农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一)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300名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就业人数仅仅占比57.33%,其中包括正规就业的8%,非正规就业的35.33%,还有自主创业的14%;处于失业状态的失地农民还有128人,占比42.67%,其中还包括16%的从未就业人员,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状况非常不乐观。随后又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率低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文化及技能水平低、获取就业信息难度大、就业渠道缺乏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造成这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河南省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岗位有限;第二,与其他待就业群体相比,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二)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0名被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愿意参加就业培训,仅有18人不愿意参加就业培训,且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及技能水平的失地农民其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随着失地农民的逐年增多,近几年也有部分县市开展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项目,但主要有国家出资,当地政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且没有考虑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且侧重农业生产的居多,远远满足不了河南省失地农民的多样化就业培训需求。(三)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经问卷调查,河南省大部分失地农民对技能培训有迫切的需求,但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更多的将其看作政绩工程,开展的培训更注重数量,而不是培训目标和培训质量。具体问题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培训机构大多为政府劳动部门承办,性质单一,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培训内容简单、层次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培训资金投入不够,资金管理制度有缺陷;第四,缺乏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

二、河南省失地农民加强就业培训的措施

经过对河南省实际情况考察分析,提出了以下几条加强就业培训措施:(一)完善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支持体系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相关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2008年河南省根据中央文件制定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也都有相应的办法出台,也确实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很多就业培训流于形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太好,因此还需要各县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为失地农民就业保驾护航。2、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资助力度。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数额有限,没有形成企业、个体、社会等资金资助的多渠道,为了提高就业培训效果,应该在资助资金上多下工夫,一方面要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鼓励多渠道资金筹集,形成合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的巨大缺口。3、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一站式服务”体系。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县市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是分开的,导致信息沟通不畅,提供不了针对个体和市场特点的就业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就业率不高。河南省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一站式服务”理念,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跟就业介绍、就业指导以及劳动保障等衔接起来,构建多方合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从而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就业服务中心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辅助的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以加强培训效果。(二)构建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目前,河南省传统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缺点是对培训对象研究不够,培训课程不够多样化,实践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能培训体系基础上,设计了符合河南省实际的“混合学习”培训体系,培训体系框架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内容:(1)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失地农民培训需求;(2)确定培训目标及预期效果;(3)确定相应层次的培训内容,根据失地农民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河南省的就业培训分成基本技能、中高级和自主创业三个层次的培训,供失业农民自主选择;(4)对应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针对参加就业培训失地农民的个体特征和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在培训中对应采用三种混合学习方式,即技能驱动型、态度驱动型以及能力驱动型;(5)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主要评估培训的有效性、培训的经费投入和产出,以便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掌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最终的培训效果和质量。“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授课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兼顾理论与实践,体现培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挥培训对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三)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保障体系1、加强新型城镇化劳动力市场建设。第一,加大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宣传力度,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帮助失地农民了解相关法规政策,推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第二,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其他各地市辐射,并且把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项目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网络,让失地农民能够更高效、快捷、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和职业技能。2、扩展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扩展就业渠道: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社区、企业职能作用,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加强失地农民省外劳动力转移;第三,完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机制,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3、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护制度。失地农民受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完全不占优势,因此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保护,第一,保护失地农民劳动权益,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权利,增强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存在感,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第二,建立积极的失地农民失业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优先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失地农民的二次就业。

点击查看全文

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创建

一、成人教育在“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和谐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待岗或转岗人员的庞大队伍,亟需掌握新知识、技能,以便适应新形势和新岗位。为此,成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劳动就业的培训重任,促进就业的充分和优化,以利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两种现象形成突出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十分庞大,转移任务相当艰巨。1990~2002年,尽管我国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73.7%下降到66.4%,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在1.5亿人左右。二是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工人却十分短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劳动力技术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个强烈反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的14.4%,12.1%和10.9%。对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排第六位,占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工岗位的需求比例为31.9%。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和谐制约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人教育跟不上去。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只接受过基础教育尤其是仅有初中程度的进城青年农民,今后在城市求职将十分困难,即使进入某些企业也难以得到发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前所长陆学艺先生指出:“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证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是农民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逐年减少的过程……其就业总的趋向是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成人教育应该也必须在这种“转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其中捕捉自我完善的机遇。成人教育的充分发展,必将迅速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并进而融入城市,和谐城市秩序,提高我国工业的产能和质量。

二、成人教育促进城市社会安定与整体和谐

成人教育与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来考察。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迅速扩大,大片的乡村划入城市,数量巨大的昔日的农民失去往日赖以为生的土地,成了市民。失地农民没有城市中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很难一下子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培训这些失地农民,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随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加,大批农民工也涌入城市。但是,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差,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明明有一些工作岗位,却因为自身的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上岗。现实的矛盾,只有通过系统的大规模的职业培训来解决。三是城市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据资料统计,2004年,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目标是500万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目标100万人。到9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口821万人。从城市人口总量上来说,这个数字也许不大,然而,这部分人的就业、生活问题若解决不好,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成人教育,可促进再就业问题顺利解决。

三、成人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某些经济社会不协调,以及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的问题。2006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是个令人感到尴尬,同时也感到危机的数字。事实告诉我们,对自然的过分索取,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前一段出现的“环保风暴”正是体现了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决心。有识之士强调,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广大中小学学生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成人教育,重点对广大干部、职工等全体公民实施专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变他们传统的发展观,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为维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开展适应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教育,增强有关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操作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着差距。文盲人口群体依然存在,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较低。2000年,15岁以上的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不足8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刚刚进入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素质不高,也会直接影响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重要问题是教育,除了加强“普教”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外,还要不断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环境友好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成人教育应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一、滨海县农村经济现状

近年来,滨海农村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盐城市内兄弟市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从全市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看,2013年滨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02元,与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东台市15312元相比相差23.6%,在盐城市排名倒数第二。

二、滨海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由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近几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虽然经过了一些调整,已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我县的农业仍然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村工业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村服务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需要。二是我县的农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一,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结构不合理;二,农、林、牧、副、渔之间结构不合理。

2.就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我县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二是第二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增速有限。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限制了就业范围地扩大,无法大量地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工作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扩大,由于我国人口较多,就业压力大,就业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应该制定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吸引和培养人才、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文章阐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

1现状

1.1管理观念落后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人力资源调剂全部推向市场,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观念转换不及时,存在思想落后、服务缺位等现象,跟不上新时展的要求。《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沂源县人社局由于办公场所、经费等问题的限制,2020年度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升级建设项目暂时搁浅,服务功能和手段与淄博市先进信息化服务市场存在明显差距。另外,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市场流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范围比较广,在编专职服务人员数量少,导致职业指导规划、绩效薪酬管理咨询等细化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1.2缺少专门的管理人才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多是调岗或者是晋升来从事管理工作,缺少经验或是人力资源专业知识,而多数企业和单位注重发挥个体的最大贡献率,倾向于日常管理服务,安排员工参与专门培训的机会少,忽略了专业管理的财力投入,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的短视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体系支撑,没有长远的专业管理价值观念,就导致了人才流失等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农民收入的时间惯性和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基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下游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效果最好,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对上游地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效果最好,下游次之,中游最低。对上游和中游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下游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收入;差分广义矩估计法;长江经济带

现阶段,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迈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均超过了40%,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小麦的机械化生产能够提高小麦60%的生产效率[1]。Audsley[2]对各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吕雍琪等[3]根据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的贡献效率,发现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效率要高于化肥等因素。薛超等[4]运用OLS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彭超等[5]根据我国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二是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会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将大量劳动力释放出来,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进而产生农业劳动力转移。彭超等[6]从县域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时空变化特征。陈江华等[7]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振等[8]根据我国1998—2012年面板数据,先对农业机械化率进行测算,接着用工具变量估计发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吕炜等[9]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卢秉福[10]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综合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指出了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三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is-ney等[11]以苏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北非地区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Sogaard等[12]认为农业机械化能够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McCormack等[13]认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不受地域的限制。孙学涛[14]运用SARAR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梁天丽等[15]运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广西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低。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主要从全国和单个省份进行分析,缺乏对国家战略区域的研究,且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时间惯性和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考虑不足,对农民收入结构的研究也较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行分区稳定性检验。

1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

1.1变量选取

借鉴高延雷等[16]、周振等[17]的研究成果,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必要性,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面板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表1)。(1)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代表农民收入结构。(2)核心解释变量。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细节化水平,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作为农业劳动力的代理变量,用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地区总从业人员比重进行衡量。(3)控制变量。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农村水利发展,选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选取农村用电量表示农村电力发展,选取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表示农业生产受灾率。

1.2模型选择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