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劳动力市场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的存在与整个市场体系的制度化密不可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建设一个公平、自由、信息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业界学者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着。劳动力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当事双方的平等交易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现基于市场经济视域下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实意义和不足之处加以分析,以期对建设一个完善的、公平自由的动力资源市场起到正向作用。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建设;市场经济
一、加强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改善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保证劳动力市场中当事双方交易公平的重要保障。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有助于强化劳动力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对社会开放,减少劳动力市场上有关各方在信息了解、掌握等方面的差异,改善因信息不对称而给劳动力资源市场匹配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劳动力市场中有关劳动力资源的信息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促进劳动力的市场流动性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是由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导致的。以市场经济视域来看待劳动力的流动性,其个人的职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异地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交流,促进了劳动力流动总量的增加和频率的加快。如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迈入深水区,随着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加强,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将加快,劳动力市场流动率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劳动力结构变迁
1.年龄结构
当前,中国已进入低生育阶段(蔡昉、王美艳,200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总和生育率在2.2左右,高于人口更替水平所要求的总和生育率,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在1.6-1.8之间(郭志刚等,2006)。在此过程中死亡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出生率大幅下降和低死亡率的双重作用,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20‰以上下降到1998年的10‰以下。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人口数量低增长最终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低增长。在人口转变过程中,由于死亡率下降早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之间便有一个时滞,两者随着时间变化并不同步。生育水平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作用,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总人口更快地进入低增长和负增长的阶段(王德文,2007)。表1描述了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之后,增速放缓,2012年出现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了345万人。单纯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加支撑经济增长的空间逐渐缩小。
2.知识结构
描述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于数据关系,我们仅能找到2008-2011年的数据。从下表可以看出即便是2008-2011短短四年期间,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比例上升了5.99个百分点,大专学历就业人员的比例上升最为明显,上升了3.2个百分点。相应地,小学及以下学历就业人员比例的下降幅度达到11.1个百分点。从绝对量上看,就业人员中文盲的数量从0.4亿下降至0.15亿,小学文化的数量从2.07亿下降至1.50亿,初中文化的数量从3.60亿上升至3.72亿,高中文化的数量从0.96亿上升至1.28亿,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数量从0.52亿上升至0.99亿。然而,就业人员整体的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比例仅占12.9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学历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21.6个百分点,初中学历的人员占比48.7%。当前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现有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很可能会适应不了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图1描述了各行业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从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要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意味着这类行业对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要求较高,而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因而,要保证产业升级顺利进行,相应的提升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应有之义。
3.地域结构
由于地区间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层次较高,产业结构健全,二、三次产业占比大幅上升,劳动力收益高于其他地区,另外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发展空间更大,吸引了劳动力向这些地区流动。我国东部地区拥有比中西部地区更高级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因此大量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李宝庆等,2013),图2描述了中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东部劳动力占比最大;其次是中部;占比最小的是西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从变化趋势来看,在2000-2008年期间东部地区劳动力的比重有小幅上升,中部和西部的劳动力比重则小幅下降,但总体波动幅度较小,地域分布相对稳定。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来对当前我国劳动收入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劳动收入份额、工资刚性以及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与研究。经研究发现,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弹性,生产要素的更新与配置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工资刚性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劳动收入份额;工资刚性
我世界贸易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自上世纪未以来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下降。相对相关研究发现,在1993至2007年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从52.9%下降至39.7%。尤其是在我国的国际贸易领域,自进行WTO以来,我国贸易自由度不断提高。199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0.5%,而到了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则达到了63.4%。然而随着我国贸易自由度以及国际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确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是当前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的了劳动冲突以及社会保障负担。
一、问题概述
在已往的调查研究中通常采用面板数据、时序或者横截面的方式来对劳动收入份额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通常倾向于劳动收入份额受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无论是何种结论的探讨与研究都为我们新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然以往的研究与探讨工作关于劳动收入份额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进行的回答往往不够全面,需要通过更多的视角,融入更多的理论来对结问题进行深化与拓展。本文主要在劳动收入份额与国际贸易之间融入工资刚性因素,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而政府管制以及法律的不完善造成了我国苏云力市场中存在工资刚性,正是这种工资刚性给我国经济问题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尤其提高了对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方面研究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以及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工资刚性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路径和影响机制往往无法得到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以及参考文献也比较少。我国的经济学研究工作需要对劳动收入份额与工资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严密的经验检验以及定量分析,重新认识问题本身,深入挖掘与问题有关的潜在因素,国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前后,我国各经济领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成为了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我国也通过加强国际贸易的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期间内,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确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与已往比较成熟的贸易理念相矛盾。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项问题是,虽然我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快速增长,而我国的失业人口确逐年攀升并且处于一个较高的失业率水平上,随着失业率的升高,劳动力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也越来越弱。在行业结构方面,许多的劳动密集型部门被资本密集型部门代替,本世纪初直到今日,资本密集型部门经济收益的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20%以上,而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发展速度仅为每年15%左右。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矛盾现象可以为劳动收入份额与刚性工资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也是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思路。经研究调查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各项生产要素在刚性工作的推动下进行新的配置,资本密集型部门的发展能让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衰退主要是由工资刚性造成的,进而造成了我国失业率的增加,本文希望充分结合国际贸易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对劳动收入份额与工资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究,找出劳动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
二、理论分析
要讨论劳动收入份额与工资刚性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通过工资刚性的Davis模型来对相对要素和要素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另外,还需要对总体劳动收入变化的分解效应进行探讨假设某一个特定的区域生产且仅生产一种产品,那么这种产生除出可以用来消费之外,也可以用来进行投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厂商会租用资本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得到一定的报酬,报酬的支付标准与边际产品价值和所出售的产出有关,厂商可以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获得零利润。由生产函数中性质以及欧拉定理可知,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根据Y=L•MPL+K•MPK,当t不变时,劳动收入份额也就是LS=wLwL+rK=ωω+k(1)。其中k=KL代表资本集约程度,ω=ωra代表相对工资,r代表利率,w代表工资。资本集约程度有时也被称为资本深化和资本存量。根据(1)可以发现,k与ω共同决定着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然而不同变量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一些学者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与要素价格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关系,在C-D生产函数中,由于生产规模不变,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不变,资本集约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无关。在以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跨国差异和跨时差异对劳动收入份额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从此人们将C-D函数替换为CES函数。在ω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集约程度之间成反比,则有:LSiki=ω(ω=ki)2<0(2)。根据此式可知,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集约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资本深化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假设各生产部门之间ω固定不变,这表明相对于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密集型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更低。另外,在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按照要素均等化理论,ω会在自由贸易的趋势下趋于相同。在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劳动收入份额随之下降,我们按照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一个命题,即随着资本不断深化或资本集约程度的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将随之下降。对比于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密集型部门劳动收入份额更低。由于由于资本深化名资本集约程度与相对工作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所以相对工资的变化会造成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对式(1)两边关于ω进行求导,可得=LSω=LSω(1-LS)(1-εLK)。假定εLK蝇是劳动和资本的替代弹性。在替代性大于1时,相对工资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呈反比,在εLK>1时,LSω<0。在相对工资提高的情况下,企业会提高生产要素中的资本含量而降低劳动含量。公式中所包含的替代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和资本的替代弹性来表示。
摘要: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深刻影响。本文从产业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劳动力就业总量、就业技能结构、就业性别结构、就业区域结构等维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从加强数字化技术培训、提升对女性就业的倾斜力度、分区域出台差异化政策等角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劳动力就业制造业
一、引言
当代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的统计数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2020年约39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9%。数字经济的产值增速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进而影响着生产关系,使生产要素投入发生着新的变化。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及其背后的劳动力就业也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就业稳定和就业结构优化的问题,既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进步。鉴于工业制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从国家到各地政府均在加强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设备投入,研究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制造业就业变化便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以及制造业迈向规模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就业形势持续变化。其中,尤其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等使用成本快速下降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为深刻。诸多学者就该课题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研究,Acemoglu(2014)利用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研究得出,每千名工人中的机器人数量增加一个单位,就业人口比例就会下降02个百分点。邵文波(2015)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得出,随着数字资本成本下降,制造业数字资本投入加大,出现了数字资本替代劳动力投入,进而导致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数量降低。蔡啸和黄旭美(2019)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得出,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会显著降低制造业劳动力占比,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提高1%,将使制造业就业占比下降0142%。孟园园和陈进(2019)对我国所有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同样得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就业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加速推进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受其影响出现的就业总量和各维度就业结构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就业总量变化情况
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16-59岁年龄段的劳动力接近9亿,全部就业人员是77亿,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庞大的就业人群带来的就业问题关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就业也是我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中,政府放在首位的工作均为保就业。如图1所示,在2003-2013年间,我国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从10970万人增长到18108万人。制造业城镇就业人数从2003年的2980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5258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单位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对稳定,占比27%-29%。但在2013年之后,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略有下滑,总人数下降到2019年的17162万人。值得关注的是,结合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制造业产业就业人数为5258万人,而2019年为3832万人,期间减少了1426万人,制造业占总就业比重也下降到2233%,下降趋势明显。从我国劳动力就业总量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并没有显著影响总体就业水平,但对制造业就业总量产生了深刻影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总结发达国家的经济规律和历史经验不难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具有制造业产值高占比的发展特征,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强国的发展,都得益于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的支撑。因此,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就业受到突出影响的代表产业,其变化情况值得深入分析。
三、产业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群体,实现残疾人群体同步小康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职业技能培训是全面提升残疾人群体生活水平的关键,新时代对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现阶段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着雷同化现象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低水平重复投入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趋势
一、做好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新时代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加强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群体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助于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生活面貌,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残疾人同样是社会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他们并不缺少实现人生价值的勇气和智慧,但是生理因素和职业技能的“短板”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当今劳动力市场对于优质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自身的“短板”被有效补齐,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获得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和平台。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融入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群体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家门,进入社会,通过团队授课等方式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实现融入社会的关键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群体获得了更多展示自我、奉献和服务社会的机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残疾人群体更加真切地感受和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被社会认可、接纳。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党和政府关心残疾人群体.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总理多次对残疾人事业进行重要批示,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国残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参加了开幕式,这在残疾人事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前,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采取“政府主导、各级残联组织实施、社会扶助”的方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能够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更多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残疾人。
二、阶段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残联组织持续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但是与残疾人脱贫攻坚及劳动力市场竞争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现阶段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为针对残疾人就业、培训所设立的政府性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在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快速发展方面发挥出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已经开始纳入一般性财政资金范围进行管理,以往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已经被彻底打破,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已经由“规模化”向“精准化”转变,即由以往的大量资金投入、追求投入规模向精准资金投入、注重质量转变。此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调整,逐步扩大到与残疾人就业培训相关的其他项目,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上直接用于残疾人职业技能的经费投入相对有限。除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外,其他用于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不多,一些社会资金还没有能够进入到这个领域,与日益扩大的残疾人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相比显然无法满足。2.残疾人职业培训总体质量不高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比,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总体质量还不高。虽然经过了多年的积累,但是现阶段国内很多地区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低水平、重复式的粗放型模式,一方面大量的课程存在重复现象,残疾人群体长期参与内容相似的培训,职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培训项目设置方面存在着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一些培训项目就业前景不好甚至无法找到合适工作,造成了资金和师资投入的浪费,另有一些残疾人群体迫切需要的项目无法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职业技能培训都由各级残联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直接组织开展,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不强,很难完全达到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3.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社会化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但是现阶段受到政策体制、观念认识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社会力量还没有真正实现参与其中的目标。一方面大量的社会专业培训机构还没有真正发挥出资源优势,承担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另一方面一些社会资本还没有进入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领域之中,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力量对于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新时代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