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老人医学专业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个体化医疗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结合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个体化医疗背景下我校老年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期为老年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并促进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个体化医疗;老年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
“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medicine)指从个人角度,根据遗传和基因组信息与生活环境,并结合临床表现为人类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健康医疗服务[1]。广义的个体化医疗是依据个体差异进行疾病管理,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2],侧重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狭义的个体化医疗则结合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信息及生活方式,为患者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药物,其核心内容为遗传学、基因组学、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以及环境[3],侧重于“人类基因组”,是在预防、诊断、治疗和后期康复的全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需求和偏好设计治疗策略。是广义个体化医疗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与延伸。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个体化医疗日趋成为可能并成为老年人群的需求。但因受制于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进程相对缓慢,需要循序渐进。
1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的发展需求
1.1现代医学发展让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现代医学正经历由传统标准化医疗向个体化医疗的巨大转变。标准化医疗忽略个体差异,个体化医疗是以患者的大量信息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各方面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位患者独特的、最佳的治疗和预防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以取得最佳疗效。因此,美国现代老年医学已从传统亚专科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诊治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变革让我国老年人群个体化医疗成为可能。
1.2人口老龄化增速促进老年人群慢病高发老年患者具有生理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下降、功能残缺等特殊的老年问题或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慢病并存或多重用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病情易受心理、精神、社会和家庭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2025年前,将以每年100万人数增加,预计20世纪末,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3%[5-6]。人口老龄化的增速促使老年人群慢病高发,并形成以下特点:未富先老,发展极度不平衡;老年人群寿命延长,失能、半失能与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多导致社会养老刚性需求增加;国家养老体系和医疗保障体制尚不健全;部分老年人群期望安度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医疗消费标准增高。
2我国老年人群的个体化医疗现状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腔疾病患病率较高,且其口腔保健意识差,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人口腔保健知识、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和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提高本科生的口腔健康教育。
关键词:口腔;健康;教育;本科生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成为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与口腔健康相关的问题日益显著。口腔疾患在人的一生中不断积累,到老年期达到高峰期。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结果[2],全中国65—74岁的老年人患龋率是98.4%,龋均是14.65,牙周健康率是14.1%,根龋患病率是63.6%,龋均是2.74,牙龈出血的检出率是68.0%,附着丧失达4mm检出率是71.3%,牙周袋检出率是52.2%,牙齿缺失率是86.1%,平均存留牙数是20.97,义齿修复率是42.6%,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是30/10万,口腔黏膜异常的检出率是7965/10万,中国的老人患龋率有上升的趋势,口腔的健康状况差,牙齿缺失的状况较普遍。同时由于老年人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情况差[3],而且老年人唾液的分泌量变少,对口腔卫生清洁不重视,记忆力退化,行动缓慢,动作准确性相对较差,难以保证口腔清洁效果,而口腔的健康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两个方面有重要作用[4],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这一责任由本科生承担。通过对口腔行为习惯的改变研究,有学者发现口腔健康意识与口腔卫生的常识不可能直接形成健康行为。口腔健康意识与口腔卫生常识的不断积累,当它们增长到一定的量时,健康行为才会逐渐形成[5]。如果想要改变老人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与卫生习惯,适应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的方式,最终提高老年人自己的护理能力。首先我们就要通过专项教育,让老人能够认识到,不正确的口腔行为会引起龋齿、牙周疾病等病患,同时还会危害老人身体健康,更甚者还可能引起肾、心等其他疾病。所以对老人进行口腔的保健知识指导和教育,以增加他们的口腔健康的保健知识,并且增强他们的口腔保健理念,最终形成其自己护理的能力,所有这些是提高和保证老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面对老年人,进行口腔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传授口腔的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口腔的自身保健的能力和意识,建立正确口腔保健的观念,最后养成有利于口腔健康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6]。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可直接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效果。本科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1.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坚决破除“人老掉牙”旧观念,树立起“牙龄可与年龄同在”的新观念。龋病和牙周病是威胁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病患,众所周知,菌斑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的直接原因[7],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有助于去除菌斑,可有效地保障老年人的口腔健康[8]。了解并掌握龋病、牙周病的症状及其预防的方法,保持口腔的卫生,形成饭后漱口和刷牙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饭后刷牙,睡前不再进食,掌握刷牙的正确方法及牙刷、牙膏的选择;摒弃不正确的刷牙的方法,避免不正确的刷牙的方法导致的牙体损伤,宜选用老年型保健牙刷以及含氟牙膏;了解牙齿敏感症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了解牙线、牙签的使用方法;坚持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细嚼慢咽,多吃蔬菜类食品,少吃糖类,老人可以多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微量元素如氟、锡和锶等以及多酚类物质,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老年人口腔内的变型链球菌的致龋作用。当发觉口腔有肿瘤或病变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使老年人了解到缺牙后及时作义齿,知道义齿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义齿如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重做或修改;应鼓励老人每一年至少做1次口腔专业检查,如果发现了口腔的疾病,就应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那些生活不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可以对他们的陪护人员进行口腔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指导,比如按时利用生理盐水浸泡的棉球清洁口腔及牙齿,可以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并且预防龋齿、牙周病和黏膜病。
2.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包括课堂教育或文字资料及多媒体的形式。
(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一种较快的知识传播方式。它要求宣教者有较高的知识素质,“欲给人一勺,先要有一桶”,具有丰富知识才能解疑释惑,说理深刻,进行有说服力的知识灌输。同时宣教者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力求做到:语言准确恰当,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效;宣教者要有娴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力求将口腔保健知识正确,有效地传递给老年人。(2)文字资料。制作健康教育文字资料时,应注意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可读性、趣味性等,同时内容不宜过多,重要的内容应放在前面,使用简单通俗的词语,避免医学术语,医学术语经常会导致老人无法接受或错误理解晦涩的医学专业知识,结果其依从性会下降,不能达到健康教育的最初目的。尤其是医学的英文缩写,如果不能找到其他的中文词汇代替,就必须解释它的含义,尽量使用短句和短段落,一句话表达一个主要意思。重点内容可用条目的形式列出,便于读者记忆。同时可辅以图片。(3)多媒体。多媒体利用动画演示、图片和文字解说,集合了教、视、听、学于一体,使得医学专业知识由枯燥变生动。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健康教育,这是帮助老人促进健康的良好形式。而且由于老人大多健忘,可以把健康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光盘,或者上传到网络上,共享健康教育的资源,并可利用其向老人多次进行健康的教育,将老人对口腔的卫生知识的需求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索取,这可保证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多媒体保证了健康教育内容、时间、效果的落实,同时可化解人力资源缺乏的矛盾,减轻进行健康教育人员的负担。利用多媒体进行口腔健康的教育,能使老人真正了解口腔保健的知识,可以与老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又可增强老人自我口腔保健的能力和意识,对老人口腔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老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本科生掌握以上知识,加强老人的口腔保健,可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维持老人正常生理的功能,并且老人所在社区也可针对老人的空闲时间和比较大众的问题,及时开展口腔健康的教育活动,去除旧的错的观念,提高老人自己的口腔保健意识,按时进行口腔健康专业检查,立争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最终建立家庭健康干预,加强社区管理,建立巡医队,鼓励社会资金创办养老机构,建立一个口腔科完整、多方位、贯穿生命历程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医生的满意度却逐渐下降。作为培养临床医生的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使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融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于一体,协同推进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德育素养教育,是国内各开办临床医学专业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办好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德育教育
在高等教育的众多学科门类中医学,尤其是医学学科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医生的重任。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今天,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医生的满意度却逐渐下降。因此,如何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厚基础、强素养、精技能、擅交流、能创新、重实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以充实全科医生队伍,是国内各开办临床医学专业高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办好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
1德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
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塑造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规范职业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论美国医学院的建立》一书中,约翰•摩根说道: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性源自其研究对象,而掌握这门科学难度甚高。医学生必须具备强大的能力,而且要求那些有志于此苦旅的人们具备博大、慈爱的心灵[1]。在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医乃仁术、医者仁心”是从医者最基本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所以,从医学教育的角度分析,德育教育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要素之一,应与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协同推进,而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德育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缺失现象严重。缺失德育教育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从当前的医患关系和医生对病人的过度医疗等方面就可见一斑。医学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需求,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城镇化和老龄化等社会问题面前,人民群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是医术层面的,又包含对医德的呼唤。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社会公德在医疗行业中的特殊表现[2]。如果在医学本科教学这项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阶段,不加强医学德育教育,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将会因德育内涵的缺失而无法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到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因此,在这个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的时代,教育研究者如何坚守对于教育的信仰,研究者如何通过自己的研究引发公众对于教育的道德感和信仰,当成为学科建设努力的方向[3]。
2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高等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之中,教学模式又是核心[4]。教学模式是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5],近30年来,高等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不断地创新着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以期能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助力。结合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国内各高校长期以来推行的是以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契合长期以来为临床医疗、医学教育、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医学研究和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其对以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为原则、强调三基训练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教学的重、难点多为“病”而忽视了“人”,从而导致学生在价值观最活跃的时期没有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这一理念牢牢固化,为日后的医患关系处理埋下了隐患。在专任教师层面,因医学学科的专任教师无师范基础,在入职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或人事部门会组织统一的岗前培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训不分学科和课程特点,通常采用的是大一统的范式,其普遍性和典型性固化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虽起到了规范教学的作用,却限制了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未能顺应时展、未能紧跟国家大势,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当前各医疗事业单位所需的合格医学人才。所以,当下亟须把“病”、“人”并重和“教”、“学”并举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并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施教学改革。
全科医学(generalpractice)又称家庭医学(familymedi-cine),是一门面向个人、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主旨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1]。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开展,全科医学也得以蓬勃发展。但是,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多年来,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所以需要为基层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在基层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全科医生呢?特别考虑到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变为实习医生进而逐步成长为临床医师不可逾越的关键阶段[2],因此更应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最为适用的临床实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毕业生的全科医生就业趋向,分析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评价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和对其就业的导向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本校面向城乡基层培养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2011级(三年级)学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整群抽取本校2011级专科层次三年级学生临床医学专业224名(临床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116名(全科组)、临床医学专业(妇幼保健方向)50名(妇幼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如性别、是否落实工作、就业岗位等;对毕业实习的评价,如是否运用全科知识、社区实习对业务能力的帮助等;对全科医师的认同,如就业前景、全科医学对临床诊疗的帮助等;毕业后工作意向,如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及不愿意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原因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趋向,分析全科医学知识指导学生临床实践的实用性及临床实习对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摘要:当今的医生除了肩负着解除患者病痛的职责外,还能够为患者提供周到的人文关怀。面对社会需求的改变,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对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
关键词:人文素质;口腔医学;教育
1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
口腔医学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因具有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点,每年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都与临床医学专业分学科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医师资格认可方式,其通过率也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专业知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要求口腔医生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懂得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处理好整个社会的关系。患者到医院后要从生理和心理加以关注,不能只见“病”,不见“人”,不入“心”,留不住患者,达不到治疗效果也不符合现代医学模式。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
2人文素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1制定课程标准完善顶层设计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2006年开始就不断提炼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等卫生服务单位从事口腔疾病诊治、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每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文素质目标,将教学行为与工作任务对接,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其中,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处处体现医德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