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力迁移方式范文

劳动力迁移方式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劳动力迁移方式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劳动力迁移方式

新农村职教科技意义

一、职业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意义

从理论上讲,经济意义着重体现在能够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上,而职业教育能够深入到农村、山村,从教育层次上讲,它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教育数量,提升了农村人口的教育质量。根据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解说,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出科技的巨大作用,用公式表示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从实践的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培训与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的贴合点越来越近,部分职业院校开始校企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受训者直接了解最新操作技术情况,接触最新操作设备,真正达到了技能与知识相一致的目的,开发了现有资源,形成了巨大经济效益。职业教育深入进农村,使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率增大,有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建设。

二、职业教育推动着新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我国有1.2亿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还有新增农村劳动力600多万人,进城务工人员已占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其中85%以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80%人员没受过职业技术培训。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上占优势,但质量上还存在严重不适合社会需求的一面,因为贴合市场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这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引导,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能。通过职业教育使新型农村劳动力全面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影响农村经济建设。此外,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使农村建设出现更多的知识型人才,激发农村潜在的市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通过职业培训,强化了技能,了解了农业以外的技术行业,把技术的思想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促进着农业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还可以培养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开发与改造,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参加到乡村建设当中,走进致富之路;再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的参与,更需要知识水平有限的农村劳动力来强化技能,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进而,新型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加速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职业教育加速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热门话题,是世界瞩目的重要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同样是职业走向专业化并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必定会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要实现城市化,就必须以城市化人口比重、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扩大等为主要标志。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推进劳动者技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劳动者朝哪个方向转化的问题。其一,农村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群希望实现自我,去适合自己展示的舞台上尽情发挥,促进了农村技术人口从农村地区逐步迁移往城市地区。反过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后,促使城市人口比重很大程度提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其二,在第一方面的引导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无形中辐射了农村经济建设,使农村的小城镇逐步攀升,又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其三,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技能的同时,也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高,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法国学者菲利普?潘什梅尔(Phillipepinchemel)认为,评价一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称为城市化指数,计算公式为:城市化指数=(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农村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全国总人口)×100%。由此可见,目前在受教育层次增多尤其是职业教育深化的大环境下,城市人口密度攀升,农村人口密度降低,城市人口相对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要高、要快,所以我国城市化指数又不断提高之势。一定意义上职业教育加速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总之,职业教育的科技意义重大,在实际中更应着力推广职业教育,使它给社会带来更巨大的效应,促使职业教育强起来。同时,更应加强城乡间的技术交流,认真解决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实践型、专业型和创新型农村劳动力人才不断涌现,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点击查看全文

近代关内移民影响东北农业经济论文

一、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关内人口大规模地迁移到东北之后,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了东北农业落后之现状,使东北农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具体来看,近代关内移民对东北农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内移民加速了东北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土地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就是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东北地区虽有大量富饶的土地,但由于先前劳动力十分缺乏,因此土地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十分有限,大量的土地荒芜待垦,粮食产量也相对较低。伴随着关内移民的逐渐增加,东北土地的开发便拥有了足够的劳动力,耕地面积便开始逐渐扩大。在1914年,东北地区有耕地14019.2万亩,而到1932年的时候,增加到30618.6万亩,18年的时间翻了一番多。特别是1927年至1929年三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增加速度十分明显,这恰好印证了人口大规模迁移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因为这三年正处于关内人口大规模向东北迁移的高潮时期。到1933年,东北三省除了辽宁之外,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都跨入了全国十大农业省行列,其中吉林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六,黑龙江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由此可以看出关内移民对东北土地开发的作用与贡献。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大规模开发所带来的直接收益就是粮食产量的增加,这也是关内移民对东北农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贡献之一。关内移民到东北之后,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粮食丰收。1912年,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仅为800余万吨,到1930年时,增加到了1800余万吨,每年净增60余万吨。特别是在1924年至1930年六年的时间,高粱、谷子、玉米、大豆四类农产品的产品呈现出明显增加的态势,以大豆为例,1924年大豆的产量为150万吨,1930年达到了310万吨。在大机器生产还没有得到推广的年代,东北粮食产量的增加可以说主要依靠的就是人力,而这个人力正是由庞大的关内移民所提供的。正是东北土地大规模的开发和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促使东北出现了松花江中游、松嫩平原、牡丹江流域等几个主要的产粮基地,为东北成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关内移民带来新的农作物品种和新的种植技术,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

在清末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边疆地带,当地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汉族人口十分稀少。而少数民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多以渔猎和牧业为主,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的农作物种植业十分落后,农业生产结构十分单一。近代关内移民迁入东北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农作物新品种,其中包括玉米、水稻、旱稻、烟叶、甘草、亚麻以及各种蔬菜瓜果品种,这极大地丰富了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品种。伴随着这些农作物品种一起引入的,还有先进的农作物种植技术。东北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基本处于原始刀耕火种的状态,这种生产方式不仅仅产量较低,而且容易对土地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再次开发与利用。关内移民迁往东北之后,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技术和方式带到了东北,比如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铁犁、磨盘、锄头就是由关内移民带到东北的,这直接提高了东北地区农业的生产力。不仅如此,关内移民还将中原地区的休耕轮作法带到了东北,这改变了东北地区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东北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农作物新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的引进,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以渔猎和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得东北农业开始与关内农业的生产结构一致,为其农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3.关内移民促使了东北地区农业贸易的繁荣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摘要:本文围绕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了分析与探讨,从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入手,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现状;农业经济;影响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自立自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前提。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势必对农业生产造成阻碍,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依据国际通行标准,当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大于7%时,就可以被认定进入了老龄化。我国从1999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9930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55.92%,农村老龄化进程明显比城镇要快。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201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1000万人/年的速度递增,据预测2020—2040年,老年人口平均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其与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有关。另外,由于农村的生产率低下,农村的迁出人口远远超过迁入人口,年轻劳动力流失直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问题[1-2]。我国人口老龄化格局大致呈现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快于城镇地区等特点。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加快、分布不均、老龄化提前及人口收入低等特征。

2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生活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的生产发展及经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中国城乡移民的中国经济社会影响

摘要:从1995年到2025年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变化研究表明,由于1978年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许多投资者开始在中国设立工厂,吸引了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市。从1995年到现在,乡村到城市移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城乡移民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农民腾出土地。这种集中的迁移模式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挑战。文章从正反两面讨论城乡迁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城乡移民;经济影响;移民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城乡移民。中国曾经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大多数农民依靠土地来谋生。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务农不是一个增加经济来源的最好办法。此外,城市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城市就业岗位增多,对各种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来自bjreview.com.cn网站的一篇文章提到,“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在1978年推出的时候,中国在城市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已开始在中国设立工厂,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一些农村劳动力决定放弃农业,转而在城市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机会。从那以后,中国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发达地区。从1995年到现在,城乡移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城乡移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然而,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如房价压力,环境问题等等。此外,尽管在市区工作帮助乡村人民得到了更高的收入,但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条件不如他们所想。大部分人无法享受到社会福利和先进的资源。据此,本文讨论了自1995年以来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简要情况,移民的年龄结构、生活条件、迁移的原因,以及其影响和对未来的预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搜索是获取中国的城乡移民信息的主要方法。我们进入一些权威网站,发现可靠的信息,比如学术文章,专业人士分析,报纸的报道,杂志等等。此外,表格、图表和一些权威的数据也包括在内。

二、研究成果

(一)1995年移民情况

点击查看全文

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

摘要:吉林省是我国13个粮食生产大省之一,是商品粮食基地之一。提高吉林省粮食生产竞争能力,则提高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若要增强粮食的竞争能力,就需要提升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文章着重探讨吉林省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农业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污染也无法得到很好解决;农业耕地资源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质量不断地下降,利用方式单一;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宣传不到位,粗放式生产为主;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成本不断增加。并且提出了优化吉林省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的应对之策:一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整治水资源污染情况;二是丰富耕地利用方式,出台政策,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三是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四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培养新一代有专业知识的新农民。

关键词:粮食生产;资源配置;问题;优化;吉林省

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比例持续增加,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大作用。2016年吉林省粮食产量743.44亿斤,突破历史新高,但是吉林省粮食生产的高产出、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的粮食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粮食生产的竞争能力,粮食生产资源的配置问题尤为突出。优化粮食生产资源的配置是吉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主要探讨吉林省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优化资源的对策。

一、吉林省粮食作物生产状况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总人口2662.1万人(2015年末),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0.78千平方公里,粮食产量3647.0万吨,实现十一连增。吉林省是我国的产粮大省,据吉林统计年鉴2016年显示:吉林省粮食种植面积5078.0千公顷,其中谷物种植面积4722.1千公顷,大豆161.4千公顷,薯类71.2千公顷,油料269.2千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粮食3647.04万吨,谷物3538.93万吨,豆类48.64万吨,薯类59.74万吨,油料76.42万吨;农业生产主要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3152.5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790.9千公顷,农村用电量49.6亿千瓦小时,化肥施用量444.4万吨。

二、吉林省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1、水资源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很容易划分区域,地势不同,气候、水资源、土壤都有显著差异。吉林省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变化大,60%集中在夏季,20%在秋季,15%在春季,只有甚至低于5%分布在冬季。吉林省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省份之一,其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利用上,粗放式用水居多,节水意识薄弱。加之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从图1看出,近五年农业的有效灌溉面积并没有增长,总体处于减少的趋势。2、耕地资源吉林省总面积1874万公顷,耕地面积553.46万公顷,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水平的两倍。吉林省是世界闻名的黑土带,黑土面积约110万公顷,黑土耕地约为83.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虽然耕地面积多,但是存在因素致使其生产量下降。农民缺乏农业知识,耕种多数采用“重用轻养”,为了使粮食高产,运用大量的化肥,导致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城市快速发展,交通、住宅地、工业用地激增,占用了耕地,致使耕地数量不断减少。吉林省的耕种方式比较单一,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3、农业科技吉林省粮食连续几年增收,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但相对别的省份,吉林省农业科技相对落后,这与其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不灵活,宣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与农民没有较高的文化也息息相关,不明白农业技术对农业的帮助有多大,怕增加成本,怕有风险。而且吉林省农业科技传播效果不好,基层农业技术组织的专业素质不高,推广人员的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全面。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从表1可看出在近五年处于减少的趋势。随着农业技术的推进,农民运用农业机械也越来越多,吉林省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近五年也是处于增长的状态。与此同时,农民使用化肥日趋正常化,使用量逐年增多,但其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4、农业劳动力2015年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为860.84万人,从表2可知,乡村劳动力处于递增的状态,虽然增加速度的没有那么快。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持续的增加,而女性农村劳动力近两年处于平缓的状态。近几年,从事非农业的人数增长比从事农业的增长的快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也不断增多。而这些迁移者的受教育程度比农村劳动力高,其年龄也远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致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严重,综合素质偏低。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