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理疗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于一线部队,这是部队医疗保障工作整个链条的最末端,也是航空卫生保障工作的最前沿。维护和促进官兵的身心健康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故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受病源、医疗设备、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在病种、检查仪器、药物种类等方面难以为卫生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导致卫生保障人员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非进而退”的现象,因此,在职培训对基层军医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在职培训教学工作中,我们采用“以不变(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标准不变)应万变(学员层次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出现了学员不愿学、教员不愿教、成效不明显的现象。如何真正体现在职培训的价值、发挥在职培训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为此,航空航天临床医学教研室进行了大胆尝试,采取“以变应变”的在职培训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在职培训学员的特点
1.1医学背景及任职层次复杂多样
参加在职培训的学员有些是刚毕业一、两年的本科生,有些则是在基层工作多年的军医(航医),甚至院(队)长;有些学员在单位主要负责内科日常工作,而有些则负责外科工作,还有一部分学员从事眼科、超声科等专科工作。学员之间的医学背景不一,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差异较大。另外,绝大多数学员脱离学校时间较长,对于学校的学习生活需有一段适应过程。
1.2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在职培训学员在基层主要从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要求熟练掌握基本应急救治技术,但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导致其业务水平有限,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本教研室组织的课前摸底考核中,发现许多学员不能按标准完成一些临床常用、操作简便的检查,如眼底镜、裂隙灯、额镜等。此外,对于基层部队最常见的运动性外伤的诊断和处理,大多数学员连最基本的体格检查(不需借助仪器)都未能掌握。1.3知识诉求更为直接在职培训仅有短短三个月时间,航空航天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时间更短,仅一个月左右。在课前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学员对航空航天临床医学课程的期望值较高,学习热情充足。他们是带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格外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希望通过培训能够学到实用性强的医学知识,掌握真正为部队官兵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本领,如部队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相关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方法等,而对于偏向基础的和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关注较少。
2以往在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摘要: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不同的养老模式下,康复景观如何建设?园艺疗法如何运用?结合案例分析养老场所服务客群与康复景观设计的关系。同时,提出应关注对疗愈植物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疗愈花园的功能引导,实现疗愈的目的。
关键词:养老模式;康复景观;园艺疗法
1背景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以上海市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到503.2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4.4%;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6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5.6%。我国提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业,指明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多家房企及时转型和创新,联手医院、高校进军养老服务业,如万科的邻里式养老;绿地的康养居酒店;复星则同时运营星堡、星健、蜂邻3个品牌,形成行业闭环。
2康复景观发展现状
随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适老化居住环境设计日益受到重视。适老化设计,不仅包括对室内设施的智能、宜居研发,还在室外环境美化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养生、康复理念。事实上,大部分园林景观对人们的健康有所助益。康复景观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发展[1]。近10年来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可。康复景观是将“景观”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人们接触环境,环境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我国兴建的养老社区、养老院等配套设施,在适老化设计方面,景观设计师尝试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角度出发,对建筑外部环境的空间布局、设施布置、植物搭配等进行精心设计,为老人营建能够恢复或保持身体健康、关怀精神世界的环境,而不是局限于室外景观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
3基于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康复景观
摘要:物理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分析康复门诊模式在物理治疗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如何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清晰临床思维的康复治疗人才,并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康复门诊模式;物理治疗技术;实践教学
近年来,我国进入老龄化加速期,老年病及慢性病人数增多,加上我国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造成康复医疗保健服务供需问题愈加凸显,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自80年展至今,国内康复医学教育已发展为从中专到研究生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达278所,培养了大量高职学历的实用型人才。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本科及专科院校每年可培养近两万名康复治疗人才[1],但是按照国际标准(30人/10万人)来算,我国康复治疗师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截至2018年,仅107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针对该情况,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康复人才迫在眉睫。
1康复门诊模式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物理治疗技术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并以其极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3]。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对以往实习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仍然不能掌握该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操作不易上手、临床思维不清晰、初次接诊病人手忙脚乱等。对于此问题,我们分析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学时限制,基础欠佳。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不仅要学习基础医学相关课程,还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核心课(如物理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多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学时有限。(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尽管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绝大多数康复技术操作是在实训室完成的,操作对象也多为正常人,平时很少有机会到临床接触真正的病人,很难形成临床思维。(3)见习时间有限。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大多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因此学生见习机会十分有限,无法在临床观摩学习,影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寻求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康复门诊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的特色之一。
2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理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被动接收大量知识,结果常常是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欠佳,操作不熟练等。因此,改进和优化现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必要。针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知识点理解能力欠佳等状况,我们在康复门诊尝试了多种授课方法,例如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过程中融入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师生共同分析研讨,使学生主动思考、沟通、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4]。在物理因子疗法中的电疗法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干扰电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例,进行了以团队协作为主的案例教学。课前分组,要求学生进行案例及相关知识点预习以及知识小测;课中在康复门诊安排相应病人或标准化病人进行病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以及操作考核;课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估。
1、创新护理理念
理念创新是老干部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护理质量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老干部常见的疾病主要是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老年痴呆等,日常的治疗主要是以口服药为主。创新护理理念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仅限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关注老干部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2、以“整体疗养”护理法,优化护理质量
“整体疗养”是为适应老年疗养护理发展,以“疗养员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确立而提出的新型疗养护理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整体疗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不是局部治疗,而是从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整体实施全方位的疗养护理,提高疗养效果。
2.1对疗养员进行保健和老年健康知识教育
由于“整体疗养”的核心是以“疗养员为中心”,因此,疗养院应经常性地对疗养员开展保健知识和老年健康知识的教育讲座,以丰富、活泼的形势进行讲解,指导和协助疗养员纠正不良嗜好,提高其坚持正确护理措施的自觉性。
2.2综合应用疗养因子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耳鼻喉疾病孕妇临床护理方法其效果。方法回顾性我院收治的78例妊娠期耳鼻喉疾病孕妇参与本研究,按照护理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HAMA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妊娠期耳鼻喉疾病孕妇实施综合护理,可以帮助其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孕妇身心健康。
[关键词]妊娠期;耳鼻喉疾病;临床护理
女性怀孕后体内激素逐渐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管容量增加、外周血管扩张、体内水分增加等,进而导致全身黏膜水肿,并对各器官或部位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使孕妇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易引发鼻炎、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咽喉炎等疾病[1]。妊娠期耳鼻咽喉疾病常规护理通常仅局限于治疗辅助上,其综合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为了尽可能地控制疾病,改善孕妇心理状态,我院实施综合护理并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78例妊娠期耳鼻喉疾病孕妇,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30.64±2.27)岁;孕周5~39周,平均(20.17±4.35)周。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30.71±2.16)岁;孕周6~40周,平均(20.53±4.22)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孕妇均无精神异常或认知异常,可正常沟通;排除伴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恶性肿瘤或重要脏器重大疾病的孕妇。
1.2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