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临床科学研究范文

临床科学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临床科学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临床科学研究

消化内科规范化培训探析

1消化内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

住院医师刚踏上临床工作岗位,临床实践不足,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例如,在消化内科规培轮转期间,某些住院医师对消化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实践知识欠缺,不善于从临床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无从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有相当一部分住院医师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科研经验几乎为零,对科学研究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不足,缺少主动思考、从临床问题中获取科研线索的创新素质,更不能主动从学术会议、研究文献等资源中提取自身专业发展所需的相关知识[5]。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能完成临床工作,还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只有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才能逐渐成为集临床与科研思维为一体的临床医学专家,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这也是住院医师科研思维培养的目标。保持对临床问题的科研兴趣犹如基石,是做好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同时应注重基础理论与科研思维的有效结合。

1.2缺乏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

文献阅读是医学科研的起点,也是关系科研成败和成果大小的关键性问题。文献阅读是每一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素养。通过阅读文献,可以掌握一个领域的已有知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向。而大部分刚踏上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在学生阶段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对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动态缺少更新。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的培训,往往也缺乏文献检索的技能、技巧。

1.3实际科研水平不强

临床科研包括提出问题、检索文献、设计课题、收集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文章发表这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都需要不断训练继而培养能力。但现实是,随着日益增长的临床工作需求,参加规培的住院医师临床工作极其繁重,缺乏有效的时间思考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

点击查看全文

妇产科学研究生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1妇产科学研究生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妇产科学研究生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1科研基础薄弱

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科研与临床相互促进[1]。但因为在本科学习中没有涉及科研项目的学习和培训,所以妇产科学研究生大多首次接触科研,对自己要完成的科研工作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入手,如科研课题的设计,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统计软件应用,文章撰写和发表等,都需要从零学起。

1.1.2科研时间紧张

因为妇产科工作的复杂性和急迫性,平时工作中急危重症较多,病种繁多,工作量大,经常是下夜班还要继续参加病患事务处理和手术,妇产科学研究生被要求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临床中才能掌握妇产科疾病的诊疗和处理,导致学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时间冲突,科研精力不足,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

1.1.3带教教师能力不足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本科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为此有学者提出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并认为这种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最终达到促进医学发展的目的。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许多难点,文章就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在医学生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研;教学;一体化;医学生;教学实践

医学生由一名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生,需要接受漫长的医学教育,医学生教学这一过程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医学生教学主要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医学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使医学生在深入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临床技能并应用于临床。同时,医学生教学还需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精神、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从而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1-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医学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已成为社会亟需的人才资源,这一形势无疑对医学生的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顺应社会及时代的需求,亟需对医学生的高等教育现状进行改革,不能仅满足于照本宣科,更应激发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目前医学生教学、科研模式

医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增加知识面的广度、深度,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筑牢基础。但是,医学面临的疾病种类众多,对不同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是极为繁杂的过程,目前医学对疾病的研究仍存在大量未知。因此,为提高医学生认识疾病、掌握其变化规律、探索不同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实践能力,需要在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医学研究方面的培养。而科研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通过借助科研的装备及手段,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并可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提供理论支持[4]。但我国医学生教学的现状,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由于我国医师职称评选的主要评价指标是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质量,因此,部分为职称晋级的医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方面,而忽视临床实践,受这一氛围的影响,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部分院校甚至将科研成果作为优秀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5-6]。二是由于对科学研究的认识不足,认为科学研究较神秘、虚幻,部分医学生认为掌握已有的临床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即可,无心投入科学研究,缺乏对疾病诊治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精神。由于疾病的形成过程复杂,存在大量未知有待探索,若医学生或医师缺少对未知进行探索的精神,则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将不会进步,形成内科医师只管开药、外科医师只管开刀的被动局面。目前,我国医学生的培养主要是“5+3+3”模式,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医学生的本科教学,教师主要根据教材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学,由于医学知识更新迅速、医学教材体量庞杂,易导致医学教材更新慢、落后于最新前沿成果,甚至将某些临床已淘汰或错误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与临床前沿脱节。同时,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本科阶段的培养未设定科研任务,学生仅被动接受教师的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硕士、博士的目的在于提高其探索精神、创新能力,需要其参与科研课题进行锻炼。在我国,具备培养硕士、博士资质的导师多承担着重要科学研究课题,部分导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其科研课题,甚至将精力过多投入其中,忽视对学生临床技能的指导,导致部分医学生抛弃本科阶段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这一模式培养出的硕士、博士仅掌握初步的科研知识,无法结合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无法适应临床工作要求。针对我国医学生培养的现状及其不足,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索可以提高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探索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

2科研教学一体化理论模式

科研教学一体化是近年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医学生教学过程中,使高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融合,二者相互促进。这一模式不仅涉及个体行为,更是一种涉及多方面的集体性行为[7-9]。在医学生教学时,处处体现相互协作,如“教师-学生”协作、“教师-教师”协作、“学生-学生”协作,以教学内容为教学中心,同时融合科学研究,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团队。相较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基本的教学内容,还需教师不断跟进临床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更新授课内容,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协助设计科学研究项目,虽然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有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升华。此外,这一模式还需医学院校配备科学研究的相关场地和设备,使教学-科研同步开展。对教学过程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设计科学研究思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提高其学习的兴趣,还可提高其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锻炼探索创新意识,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筑牢坚定的基础[10-12]。教师在根据教学或临床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设计时,可先简后难,逐级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初期的难题打击其学习信心。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通过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其语言表达、组织沟通、团结合作的能力均得到提高。例如,在口腔卫生知识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观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参与义齿的制作,在病理生理课程的教学中,可针对具体患者的化验单进行逐项解读,指导学生制作血涂片等,介绍该疾病研究领域中的认知盲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

点击查看全文

妇产科学研究生的德育现况调查

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教育逐渐由精英型趋向普及型转化,妇产科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实施,群众生育愿望和医疗需求迅速增加,妇产医学临床工作压力大、风险高,研究生培养和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希望通过调查妇产科学研究生思想现状及德育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妇产科学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建立有效的妇产科学研究生德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妇产科学;德育教育;调查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妇产科学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临床输送具备合格医疗技术和道德素质妇产科医师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更注重以人为本探求德育的规律。但在妇产科学研究生的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研究生德育的外部环境复杂,利益至上、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存在;二是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1],群众生育愿望和医疗需求日渐增加,妇产科学临床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研究生临床实习任务重。往往重视业务学习,轻视德育工作,部分研究生放松了自身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追求。我们希望进一步了解妇产科学研究生思想现状及德育情况,探索更符合新形势下妇产科学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建立有效的妇产科学研究生德育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选取首都医科大学妇产医学院在读全日制和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采用无记名形式对妇产科学研究生道德状况及德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50题,主要涉及研究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公共道德和专业道德水平、研究生的社会观和价值观,德育教育开展的内容、方式、效果等相关内容。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134份。博士研究生51人,占38.06%,其中在职博士研究生31人,全日制20人;硕士研究生83人,占总人数的61.94%,其中在职硕士研究生22人,全日制61人。男生7人,女生127人。

1.2研究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浅析

摘要:我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几经转变。目前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结合了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了专硕临床能力的同时导致了科研能力下降。目前对专硕科研训练的具体程度不够明确,加之临床轮转工作任务重,科研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需要调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硕在读期间的科研训练,并从制度、导师、带教教师、课程安排、学生自身及科研氛围等方面提出看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科研能力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决定调整医学学位类型,设置医学专业学位。从此医学硕士学位分为两种类别:即“医学专业学位”和“医学科学学位”。由于只颁发了指导性的政策,国内并无统一的培养方案,在培养上,出现了“重科研,轻临床”[2]的问题,导致毕业后医学专硕难以胜任临床岗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2014年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3],明确了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从2015年起将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从而使专硕具有研究生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的双重身份。在临床轮转中专硕可以接触大量的病例,参与到疾病的诊治过程。经过近几年的实施,该培养模式在提升专硕的临床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过去“重科研,轻临床”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但是与此同时浮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那就是在培养上出现了“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4],导致了专硕科研能力的欠缺。这对于研究生的长远发展和我国医疗事业的长足进步都是很不利的。本文提出了调整专硕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训练,就科研能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加强专硕科研训练的必要性做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下降的原因

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5],这一培养方案中对科研能力的要求是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从“基本”“一定的”可以看出对科研训练的具体程度并没有十分准确的界定和要求。此外,目前我国暂无标准而规范的专硕科研训练计划,科研训练的内容和要求由医学院校自由裁定,在科研训练的程度上因医学院、导师的不同而不同。当前医学专硕培养模式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此模式下专硕要在临床多个科室进行总时长不少于33个月轮转工作,这确实是保证了专硕的临床训练力度,但顾此失彼,科研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目前存在专硕在本专业轮转时间不足的问题,以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专硕为例,在本科室轮转时间仅有3个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导师对学生交流指导[6]。专硕“临床工作繁忙,无心科研”[7],只能利用自己的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这种零碎的时间难以培养规范的科研技能和系统的科研思维。综上,一方面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保障临床训练而没有规范的科研训练方案,另一方面,轮转期间临床工作任务重,加之本科室轮转时间缺乏,无疑导致对专硕科研训练的进一步忽视。除了以上原因,专硕科研能力不足还与导师、带教、课程安排、专硕自身、科研氛围等多方面相关。部分导师并不重视专硕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此外导师要承担临床、科研、教学及行政职务,非常之繁忙。轮转科室带教教师多只注重临床技能,指导上与社招规培生多无差别,甚少在科研思维上进行引导。在科研相关课程安排上,往往利用晚上或者是周末时间授课,学生在结束繁忙临床工作后多疲惫,影响听课效率,且由于课时少而内容多,讲授速度过快,学生无法充分掌握领悟。专硕疲于处理各个科室繁重的临床工作,没有充足时间与本专业科室导师交流。有部分专硕自身没有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只是希望正常毕业即可。此外,专硕学生群体中科研氛围也不够浓厚。这些原因导致目前专硕的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调整的必要性

2.1医学需要科研思维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