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学习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探讨泛在学习环境下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级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113名学生为观察组,通过建立的外科学学习通平台,创设泛在学习环境辅助外科学教学。选择2015级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106名学生为对照组,对照组学生未关注学习通平台的学习内容。比较2组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及自主学习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期中和期末外科学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推送外科学知识点,创设泛在学习环境,学生课堂外无线学习切实可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泛在学习环境;临床医学;外科学;自主学习;学习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级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106人为对照组,其中男50人,女56人;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70岁。2016级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级113人为观察组,其中男53人,女60人;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15岁。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龙明等主编的《外科学》为授课教材,理论学时为78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按教学计划拟定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根据大纲要求讲授重点和难点,常规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组采用网络平台创设泛在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生源类型,生源特点及形成原因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类别,能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从目前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源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毕业。②非临床医学本科的医学相关专业毕业,其中主要包括:a.临床医学类相关专业毕业(如影像医学、检验医学等);b.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等中医类专业毕业;c.护理学专业毕业等。③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以及专升本毕业。④非临床医学专科毕业以及专升本毕业。除了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外,以上第②、③、④类来源的学生都可以定义为临床医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完善培养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以生为本、强化实践、质量优先。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必须首先掌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的学生而言,跨专业学生有其特定的优势,在转入临床医学学习时,可以在新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其之前的所学,发挥其所长,具有专业交叉的优势,形成知识互补,但有时又会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到新知识的接受;另外一个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劣势,也是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这部分学生其临床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影响到研究生阶段的临床专业学习。形成原因:①入学前所学专业不同,原开设的课程与临床医学有差异,所学的内容与临床医学仅部分交叉,其掌握的临床医学系统知识相对较弱;②部分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会选择放弃临床实习而全身心的投入理论学习,特别是部分跨度比较大的应届考生,由于考试科目与所学科目的差异,很多时候要从头开始自学一部分临床医学知识,造成临床实践时间减少;③由于跨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前其学习的内容、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和临床医学均不同,导致部分学生在转入临床医学学习时适应期较长。
2改进措施
要解决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兼顾整体研究生教育的情况下,抓好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1严把招生质量关,建立基于实践能力考核的研究生入学评判体系
目前研究生的招录模式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考评为主,这种招录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能较快较好地适应临床医学实践工作,如果招生时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必然会给后期的临床实习培养带来隐患,学生不能完成临床实践任务,甚至有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因此,在招录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考核方式可以参照执业医师的考核要求,利用实例分析、上机操作等多种实训手段,有条件地采取结合“标准化病人”的考核方式来对考生的医学实践操作技能与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科学评判,确保招生质量。对于跨专业报考的学生则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在确保临床基本操作考核合格的前提下,结合其所学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可以适当放宽待录取专业要求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求。
2.2分类制定培养计划,整体与个体相统筹
近些年来,医疗技术在不断提升,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临床医学教学也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者在对当前临床医学教学现状调查中发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轨、课程设置不合理、医学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等,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来做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该文主要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进行分析。
1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原则
1.1理论实践结合原则
众所周知,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从某个角度来分析,理论知识是指引实践操作的基础,而实践操作则是理论知识真实的体现,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也是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必须要遵守理论实践结合原则的主要原因。
1.2学科交叉融合原则
临床医学是当前很多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而且,临床医学具有学科交叉的特性。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着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吸取各学科的精华,加深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3学生自学原则
摘要: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科研型医学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高级医学科研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求临床医生在立足临床工作的基础之上,能够利用临床数据、结果做出更进一步的科研思索,从根本上推动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提高医疗水平。相对于过去的经验医疗,社会对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将基础医学、生物学的科研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是立国之本,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科研型医学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优劣对国家卫生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1]人类的健康是众多因素决定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这一近乎常识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宣传实施、社会的构建、医疗体制、人才实施、社会的构建、医疗体制、人才培养上仍然不系统、不完善。[2]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世界先进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比较,我国临床医学国际化研究人才比较缺乏,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一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范围广,学生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报考要求较为宽泛:首先,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条件要求中并未对考生的专业背景做出规定,考生的专业背景较为多样化,其中不乏有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同时,未对考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做要求,部分考生具有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多数考生不具备临床实践经验,或者仅有一年临床实习经验(应届临床医学本科生)。因此,同一届研究生中,学生本科专业门类不同,临床水平各异的情况非常普遍。此外,受研究生备考过程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为了准备政治、英语等理论可考试,牺牲了临床实习时间,使临床实习流于形式;还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环境较差,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教学条件,无法保障实习质量——这就更进一步的导致了学生的临床能力高低不齐,差距很大;不同高校的本科教育考核标准以及不同专业队本科科研能力培养更是相差甚远。招生专业差异巨大,学生科研背景及科研能力水平良莠不齐,给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读研目标不明确
[摘要]近年来,专业学习倦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在针对某校临床专业一到三年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近半数(45.05%)临床专业学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学习倦怠现象,对此,作为学生的管理方和教育方,某校尝试从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分析入手,针对学习倦怠现象的原因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获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专业学习倦怠;医学生;干预对策
“倦怠”(Burnout)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提出的心理术语[1],专业学习倦怠是指大学生由于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或缺少动力而引起一系列消极情绪,从而产生逃避专业学习的行为[2]。近年来,大学生专业学习倦怠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一般分为基础教育和临床培养两个阶段,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临床阶段的培养效果。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由于学习成绩较差而退学、留级及受到学业警告处分的学生日益增多,为评估基础教育阶段临床医学学生学习倦怠的基本情况和提出预防对策,我们进行了下列工作。
一、基础教育阶段临床专业学生学习倦怠情况调查
我们采用连榕等教授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3]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3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数量为350份,收回合格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为81%。采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283份样本的总均分为(44.88±10.04),情绪低落维度均分为(15.08±5.44),成就感低维度均分为(14.83±4.16),行为不当维度均分为(13.97±3.39),其中轻度学习倦怠的样本数量占总样本数量的31.45%,中度学习倦怠的样本占比约为8.5%,重度倦怠占2.1%。进一步分析发现,女生学习倦怠情况较男生更为严重(P<0.05),有班级职务的同学相较于无班级职务同学的情况更为严重(P<0.05),出自有医缘结构家庭的学生与无从事医疗行业亲属同学的情况更为严重(P<0.05),但数据分析也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出现专业学习倦怠的案例越来越少(P<0.05)。本次调查结果虽然只是一个学校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结果提示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接近半数(45.05%)的临床医学学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学习倦怠现象,专业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
二、基础教育阶段临床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探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国内研究成果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以及对学习落后学生情况的针对性分析,我们对学习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一)“超长”培养周期给医学生带来压力。“5+3+X”医生培养模式的逐渐明晰与统一使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更加规范,但同时,新政策也派生出一些新问题。一个临床医学学生从基础教育到成长为正式的执业医师,需要经历五年本科、三年规培或专硕培养和X年专培等相对漫长的培养周期,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志。尽管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这个培养过程的必要性,但也有部分学生面对超出其预期的“超长”培养周期,产生了恐惧、无望、等待等消极情绪,加之对基础阶段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或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耐心,或对专业学习缺少紧迫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倦怠。(二)职业认同感教育引导不足。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和医学职业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4-5]。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学内容总体上难以使学生很好体会“医生”这一职业角色,学生普遍感觉当下的学习距离医生这一职业非常遥远,“距离感”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学校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师辅导等方面也缺乏职业认同感教育与引导方面的考虑,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亚超等[6]学者对医学院校独生子女学生的调查发现专业认同感是诱发学生专业学习倦怠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与其研究结果相似,我校学生管理团队调查发现,职业认同感不足、学习兴趣差是临床医学专业近年来受到留级和学业警告处分学生一个共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问卷调查也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高,临床医学课程的增加,与临床背景教师接触的增多,学生中出现专业学习倦怠现象的比例下降,这进一步证实了职业认同感的缺乏会导致学习倦怠现象的产生。(三)教师对专业学习的促进和外部监督有所欠缺。省级医学院校学生体量大,教师数量少,大班授课模式使专业课老师难以和学生形成良好沟通机制。此外,专业课老师既要面临繁重的教学工作,又必须承担严酷的科研任务挑战。这些均妨碍了专业课老师对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教师群体,与学生接触密切,熟悉学生,了解学生,但学校对其考核指标集中于思想政治、组织纪律等方面,忽视了其在促进监督学生学习方面的责任和优势,形成辅导员管学生但不管学习成绩的情况。(四)大学生活适应不良致自我评价降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7]。甘怡群等人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过低与学习倦怠问题密切相关[8]。医学院校课程多,医学生入学后除了要适应大学生活外,还要面临比其他专业更为繁重、枯燥和困难的课业压力,学生很难从学习中获取动力和兴趣,更容易因为学习上的暂时挫折而否定自己,对自己能力感到怀疑,自我评价降低,如不及时干预,极易发展成为专业学习倦怠。综上可以看出,造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既有社会、学校和教学方面的外因因素,也有学生内部因素,干预对策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