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历史与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径山茶起源于唐天宝年间的径山寺,其产制历史悠久,诞生于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日本茶道之源。分析了径山茶发展历史、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挖掘径山禅茶历史文化以实现径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径山茶;茶文化;品牌建设;对策建议
径山茶主产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其产制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天宝年间的径山万寿禅寺,后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宋代时径山茶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至元、明、清时,径山茶依然享誉不衰,并作为“贡茶”历来倍受欢迎,历史上的径山茶在清末走向衰微。径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禅茶文化是径山的精髓。唐代茶圣陆羽曾慕名隐居径山,写成了千古名著《茶经》,从而为一片茶叶赋予了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让径山、杭州在一千余年的文化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诞生于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日后各地茶礼、茶道、饮茶习俗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禅宗寺院的清规和茶会礼仪传播到日本,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日本茶道。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层面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等战略规划,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改革开放大手笔,极大地提升并拓展了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良渚文化的申遗成功,更是把江南文化核心所在的杭州,推向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的高度,杭州在G20峰会后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申遗已经十年之久的“径山茶宴”为核心代表的径山禅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因此,挖掘径山禅茶历史文化和径山禅茶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径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径山茶的历史
说起径山茶,离不开径山寺。径山寺,全称为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肇建于中唐,兴盛于宋元,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号称“东南第一禅院”。唐代万寿禅寺的法钦禅师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采制茶叶用于供佛,茶树逐渐在径山繁盛起来,成为径山茶的起源。据《余杭县志》记载:“法钦禅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赠送人,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宋代径山寺成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作为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禅宗,径山禅寺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径山寺的僧人们在献茶礼佛参禅的过程中,制定了独特礼仪,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径山茶宴”。从宋至明清时期,约有240位日本僧人入径山求法,他们归国时又将茶书茶典、“茶台子”“茶道具”等带回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称为径山虚堂禅师七世孙的一休和尚,将其所继承的径山法脉与禅茶文化,通过其弟子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的代代传承,从而发展出了日本茶道,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径山茶宴”也被公认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如今,径山禅寺以宋代禅院茶礼为基础,挖掘恢复的“径山茶宴”,其形制与内涵皆源自唐宋径山禅寺禅茶文化的积淀,特别是宋代径山禅寺以丛林清规为基础的禅院茶礼,使茶成为了体证禅法、接待云水的助缘。“径山茶宴”在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径山禅茶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径山禅茶文化发展的鼓励与鞭策。
2径山茶的现状与机遇
1978年,为重现千年径山茶曾经的荣耀而恢复径山茶的创新生产,使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名茶得到传承与发展。1998年杭州市余杭区成立径山茶业管理协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了径山茶特有的基地认证、生产标准、标识包装、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行业监管“六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径山茶进入了有序监管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径山区委区政府连续成功举办18届的中国茶圣节,提升了径山茶文化格局,带动了产区9个镇街的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的径山茶已经不再拘泥于“佛茶”的层面,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成了人们养生的健康饮品,并在行为文化层面给了径山茶文化新的诠释。可以说,小小一棵径山茶树,已经成为径山地区的生态树,农民兄弟的摇钱树,小康生活的幸福树。截至2019年,径山茶茶园面积4300hm2,主要分布于径山、黄湖、余杭、中泰、瓶窑等西部9个镇街63个村,径山茶叶总产量达8500t,总产值9.1亿元[2]。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据2019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3.56亿元[3]。经过40年的努力,径山茶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以其良好的品质,屡获殊荣,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青睐。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文化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展示,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径山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与周边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相比,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茶文化人才紧缺和茶叶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随着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工作的推进,径山茶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十区同城,拥江发展,杭州进入全面建设加快发展的新时代。径山禅寺、径山茶应从禅茶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独特韵味贡献“禅茶一味”,从而实现径山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提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相融合,并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等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大连作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基于文旅融合视角,不仅可以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增加新的动力,还能够还原历史时期城市独特的魅力,更好地为当代城市建设服务。鉴于此,对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连;文旅融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
一、文旅融合与历史文化名城概述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旅融合成为我国旅游领域最热的一个话题。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与其相关的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逐渐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现象和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更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如果旅游产业发展没有文化资源的支持,其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将得不到有效发挥;若文化离开旅游,缺少具体的展现形式,文化就会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当今时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愈发多样,各种主题的旅游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旅游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文旅融合作为一种典型的旅游模式,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可以继续推动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建设和规划,打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鲜明的旅游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大连市作为辽宁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海岸线绵长,拥有良好的港湾条件;除了怡人的自然风景外,还有旅顺近代史遗址、金州古城遗址等遗址景观,这些资源的存在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大连拥有文物保护单位392项(408处),历史建筑76处(95栋),历史文化名镇5处,铁路遗产、工业遗产和文化街区等不同类型历史资源,以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未列为非遗的老字号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发展前景广阔,能够有力推动大连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大连市为研究案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根据《大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题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于2020年底完成了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挂牌工作。2021年1月,大连市申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2021年继续深化落实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政府于当年完成所在辖区内第二批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除了建立保护区,大连市还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大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历史建筑保护应当包含核心保护要素、使用功能和保护图则等方面”,其中历史建筑保护图是进行历史建筑修缮和利用的准则,也是精确保护历史建筑的依据。目前,大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按要求完成了历史建筑保护告知书模板的制作,各区政府将依据政府条例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完成告知书中保护图则的填充完善工作。
(二)社会历史价值高。大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据史料登载,大连地区在战国时代是燕国的辽东郡管辖。秦统一华夏之后,大连地区仍属于辽东郡。唐初,称大连市为“三山浦”,这得名于现如今大连港外的三山岛;唐代中期,易名为“青泥浦”。明清时期,又称大连市为“青泥洼口”,后来“旅大市”则是旅顺与大连的合称。大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文明的曙光,是辽东半岛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船舶制造摇篮。正是如此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大连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为大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良好资源优势。
摘要:衡阳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无尽题材和资源。但是,目前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呈现散乱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美术创作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美术创作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衡阳经济的发展也提供了应有的动力;因此,衡阳市大力提倡人文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衡阳;人文历史;美术创作;文化建设
衡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地处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之南,相传“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故又雅称“雁城”。衡阳拥有深厚、悠久、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其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一、衡阳人文历史
衡阳是湖南文化资源最丰富的聚集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它拥有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①,衡阳有很多书院,如石鼓书院、东洲船山书院、杜陵书院等,其中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地位极高,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为之作《石鼓书院记》,流传至今;同时,衡阳还是宗教圣地,五岳之一的衡山即坐落于此,它是“天台宗和南派禅宗的发源地”②,深刻影响了我国佛教的发展;衡阳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歌谣、舞蹈、工艺美术、地方戏曲等,这些都是衡阳文化中的瑰宝;还有很多美术资源也是衡阳丰厚历史积淀的体现:如木雕、窑瓷艺术、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等;同时,衡阳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自古以来,衡阳文气郁郁,才俊辈出:古有辅佐蜀国的大臣蒋琬、改造造纸术的蔡伦、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湘军水师统帅彭玉麟等;近代出现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夏明翰、唐天际、等。与此同时,衡阳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抗日战争纪念城,1944年,历时47天的衡阳保卫战,展现了衡阳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二、衡阳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现状
衡阳在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传统,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将衡阳的历史展现在当代人面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丰富多彩,但仍然呈现出一种散乱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行为,表现手法也欠丰富,每个画种都只是零零散散的表现,总体上只是反映衡阳历史文化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多样性。衡阳的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将其灿烂丰富的人文历史展现出来。自建国到当下,在国内反映我市区域人文历史的美术作品零零散散,且为数不多。2011年9月,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部门主办。同年11月,衡阳召开了创作动员会。目前有一系列反映衡阳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正在进行中。比如衡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颜志武与赖尚平、李清白等几位画家合作创作的作品《衡阳保卫战》,这幅作品场面宏大,画面中、等一百多人点缀其中,没有一丝杂乱的感觉,那段历史瞬间就这样被凝固了下来。类似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还有何润成的《庆功会上》、肖一丹和肖健创作的《火种———水口山工人大罢工》、张宗秋创作的《彭大将军》等。他们的创作填补了我市红色历史资源大型美术创作的空白。但是面对衡阳如此悠久丰富的资源,这些创作只是表现了本土人文历史的冰山一角。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美术创作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加强衡阳本土人文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创作出一大批好作品来满足和丰富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为衡阳的经济、文化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吉林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发展悠久,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省份,旅游业也十分发达,近年来,吉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在各类节日期间,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关键词:吉林省;历史资源;旅游文化产业
引言
吉林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凉爽,当地的居民能够明显的感受到四季带来的变化,在秋天,人们能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吉林的历史文化悠久,是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省份,早在远古时期,早期的人类就在这里生存,如“安图人”。劳动的分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今后的发展奠定物质和精神文明基础。历史文明与旅游资源相互融合,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重大优势。本文将探讨基于吉林省的历史资源,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
吉林省历史文化概述
吉林省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秦始皇时期,吉林就被官府划入行政区域管理,在东汉和西汉时,在当地设置了郡县制。到了唐朝时期,吉林的经济十分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较为迅速和充分,国泰民安,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在清朝时期,由于受到统治阶级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的发展观念不断强化,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单纯只是重视农业的发展,对于从事商业的人给予政策上的打压,在外交上,限制外来人员的流入,可以说在经济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到清朝的中后期,受到内忧外患的影响,相关政策方针逐渐放松,当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彰显无遗。到了近代,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吉林作为沿海城市,被迫打开了大门,不断进行资本输入,成本帝国主义列强的纷纷争夺的一块宝地。在20世纪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曾经占领东北,吉林的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有关经济振兴的政策作用下,吉林省的农业、工业发展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渐渐才发展了起来,并取得较卓越的成就。
吉林省文化和资源的特色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百家争鸣,共同构建起了华夏文明波澜壮阔的岁月之歌。对于少数民族音乐而言,其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的文化、历史相互交融。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养分也极大程度上滋养了其音乐艺术的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关注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样貌,着眼于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助力少数民族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无疑是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获得昂扬生机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现代化发展
音乐最早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劳动生产所产生并最终定型的。通过对音乐源头的追溯我们可以发现,民族音乐通常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早在夏朝的时候,少数民族的音乐便开始与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交融。但是鉴于古代社会的政治背景,所以这个时候的交流多是以宫廷演奏的形式出现的。在外部交流与内部发展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少数民族也组建形成了具有浓烈民族个性和特征的音乐文化。随着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与交融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个更为多元的文化共同体。在当前文化交流愈发频发的大背景下,在其他音乐文化对我国本土音乐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和挑战的环境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与渠道也会愈发的狭窄。如何深入历史,挖掘出少数民族音乐独特的生命力与价值,这也就成为探寻新时期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选择。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
所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都是在不断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这种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这个时候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是以交流的方式进入到宫廷之中,在当时的宫廷里设置有专门的乐官,他们在掌管少数民族音乐的同时,还负责对应的教学以及表演等等。如果从交流的视角进行思考,早在先秦时期,中原音乐文化便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开了交流。时间进入到汉代,随着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也愈发的密切。当时的龟兹、西凉等地区的音乐文化都一定程度上对中原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班固的《东都赋》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四夷间奏,德广所及。”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音乐文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西晋时期,随着中原局势的愈发混乱,中原百姓开始向西凉地区逃难,这也直接推动了《西凉乐》的产生。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我国古代历史也开始进入到了一个逐渐式微的状态。在这期间,宫廷音乐以及教坊歌舞等原本属于贵族特权的音乐文化开始在市民阶级间发展,这一时期的民间音乐艺术开始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杂剧、回回曲等历经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开始推广,在中原的部分典籍中也能够看到相关的文字记载。在明清时期,以维吾尔族、蒙古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政治因素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发展,在民族实力的影响下,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也有所增强。作为维吾尔族的一种较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木卡姆音乐在当时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相关的演奏曲目以及演奏乐器在清代文献《律吕正义·后编》中也有所体现。这些经历传承以及文化交流的民族音乐,不仅展现出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效的拓展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路径。
二、民族音乐文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随着西方国家音乐的涌入,我国人民对传统音乐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为历史上一些原因的影响,很多人习惯以新奇的目光去看待西方音乐。在顾此失彼间,也有意识无意识地将传统民族音乐提升了落后的标签。这些标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传统音乐文化该有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逐步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市场营销以及媒体广告等行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人们在接触信息媒体过程中获取的音乐符号往往是以流行音乐为主。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够接触的音乐元素也多是如此。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流行音乐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造成了冲击。相比于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的流行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多是以代代相传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而言,也是关注度越来越低,传承者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