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理性美学范文

理性美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理性美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理性美学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

摘要:审美认知这一术语源于认知美学,认知美学的研究视角将有关审美的问题转向了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对于拓宽美学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无疑是有益的。不过,审美认知一词更适合于西方音乐社会。对于中国音乐社会来说,采用“审美感知”更为符合我国的社会结构状态、音乐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音乐社会现象。

关键词:审美感知;审美认知;思维模式;审美心理;音乐社会语境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通过感觉所获得的材料基础上产生的。[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必须以感觉为基础。[1]心理学的定义,已经明确指出感觉在人的心理过程中所具有的直观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本,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以经验性、实践性为主。这些思维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事生产方式有着紧密的关联。中国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接触最为直接、也最为紧密的是自然环境。生活的必需品都源于自然环境,源于天地,在此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逐渐形成中国最为朴素的文化观——和谐观,即崇尚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的和谐统一。也从中凝结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其二,是相生相克,平衡和谐。但这种思维方式又缺乏形式逻辑特征,缺乏精确性、实证性,是一种以经验为主导,含蓄模糊的经验思维方式。[2]而西方社会自古以商业运作为主,奠定了他们精确计算的思维方式,也奠定了他们的理性思维模式。那么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审美心理形成的链条走向,又有何不同呢?

三、从思维方式看审美心理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室内环境设计基本美学特征探讨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文环境设计的微观化与具体化,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深化,是一种以建筑构造为设计基础,以审美艺术为形式表现,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创造性活动。从其定义来看,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仅注重室内构造、室内空间的物质表达,即注重室内空间的实用性,还注重室内空间环境的精神表达,即室内环境的美感、室内空间的审美意象。这也就意味着,室内环境设计既具有基本的实用功能特征,也具有基本的美学特征。而由王东辉、李健华、邓琛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18年12月出版的《室内环境设计》一书,不仅从界面、色彩、材质、绿化、照明、软装、陈设等层面阐述了室内环境设计的重难点、基本原则、技巧、手法等,还从审美情趣、意境表现等角度阐明了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实用性。聚焦该书关于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表达,并没有以笼统的方式论述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而是从室内环境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统一体、室内环境设计是理性创造和设计审美的表现、室内环境设计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体、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心原则是“以人为本”四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这避免了内容观点的同质化,也更具体、更清晰的呈现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

室内环境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延续了该书简洁有力的论证手法,将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于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关系呈现出来,即一方面以室内环境设计构思、结构工艺、构造材料、设备设施与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经济发展等现有理论与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强调文化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同时以室内环境的各种界面设计、空间规划、色彩设计、光影设计、装饰材料运用、家具陈设设计等具体设计内容阐释,指明文化艺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则以光的照度舒适与否、材质的环保性能和指数体工学的科学测算数据等实践案例分析,明确科学技术在文化艺术表现过程中给予的支持、科学技术在室内环境设计落实过程中给予的辅助。这种论述方式既以清晰的逻辑论证强调了观点的正确性,也避免了内容混乱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本内容的可读性。室内环境设计是理性创造和设计审美的表现、室内环境设计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体这两个角度,摒弃了常用的逻辑论证,而是从室内环境设计与设计师的关系入手,强调室内环境设计中所蕴含的理性思维与审美情趣。从室内环境设计这一角度来讲,其涉及建筑空间基本构造、照明设计、材质选用等内容,讲究一定的实用性与耐用性,讲究严谨的设计过程、科学的设计程序,这也就表明室内空间设计是一项以理性思维为指导的设计活动,是一项注重使用功能的设计活动。从设计师这一角度来讲,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向,且具有一定的美学追求,这种主观上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情趣或有形或无形、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室内环境设计,使整个室内环境呈现出一种审美偏向。整体而言,从室内环境设计本身需求与设计师审美表现两个角度指明,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在于其主观上追求一定美感,客观上讲究理性表达。

室内环境设计的中心原则是“以人为本”这一角度来讲,抛开诸多诸如生态、外界环境等表层因素的探析,直指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本质目的,营造出具有美感与实用性、适合居住的室内环境空间,并以此目标为切入点,明确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贯彻。究其原因,空间使用者作为空间审美主体,其有着独特的意志、性格、趣味与审美心理,相应,对生活与工作空间、精神空间、功能空间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对新的材料、新的施工工艺、色彩光线安排、人体工程的把握有着个性化要求,故以空间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与审美需求进行宏观设计、微观把握是是室内环境设计能否落实的关键,是室内环境设计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总之,该书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到理性创造、审美表现,再到“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环境空间设计的基本审美特征,对相关研究者、工作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李刚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理念研究

关键词: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理念

一、结构认知

绘画属于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要想准确表现物象造型,对物象结构的理解认知是关键,结构形态决定着物象的基本样式。建筑家贝聿铭认为“形式遵循结构,结构却不遵循形式”,绘画亦是如此,物象表现的形式可以多样,而物象自身的内在结构具有相对的恒定性。在绘画创作中,画家可以通过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物象,但这仍然是以物象的内在结构作为表现基础,只有合乎内在结构的外在形式才更能反映物象自身的逻辑秩序。对事物内在的理解比对事物外在的观察更为可靠,理解是对物象本体规律的内在认知,观察则是对物象外在形态的感知。相对而言,对事物的理解比感知更为深刻。结构认知在西方人体写实绘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强调以科学、理性的艺术精神探究人体的内在结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以透视学、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进行内在研究,把对物象内在结构的认知作为绘画表现的基础。伯里曼传承了结构认知的人体绘画理念,其人体结构绘画教学同样强调以结构认知的角度解读人体内在的结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深入探究了人体结构的外在形貌特征与内在本质构成。伯里曼以类似机械物理的构成原理解读人体,应用楔入、穿过、固定等词语,形象、生动地表述人体的组接关系和动态构成,强调人体结构的逻辑秩序与构成关系。结构认知的绘画教学理念有助于画家从本质上认知绘画物象,同时在绘画表现中能够更加主动自如,深化内在地塑造绘画形象。在绘画教学中,以结构认知的方式解读和表现物象,既是对物象本质的一种理性认知方式,又是研究万物形态演进、构成的一种方式。绘画不仅要表现对象、要存形,而且其过程也是艺术家认识万物构成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在绘画过程中探究物象生命的构成秩序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态。从结构绘画中获取灵感是现代艺术设计经常采用的方式,在动漫角色设计、日常生活用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诸多领域,艺术家往往是从形态结构上进行创新设计的,按照自然造物的规律和法则进行设计表现。作为一种思维认知方式,结构认知的绘画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人体结构教学,而且适用于其他形式的绘画教学。其意义不仅在于让艺术家能够从本质上认知事物的内在结构,而且在于使他们拥有了探究、创新表现物象生命内在逻辑秩序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二、体面造型

在绘画语言方面,伯里曼以块面、体面的方式表达人体。在其人体绘画教学中,面是构成人体绘画的基本元素,是绘画表现的基本语言。宗白华认为西方绘画根植于雕塑和建筑,注重以体块、体面的思维观察方式探究物象,强调以体面的语言形式表现对象,追求不同体面关系形成的光影形式与体量美感。西方以体面为绘画基本语言形式的美学观念,在本质上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语言的形式表现物象。源于书法用笔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更注重物象的形神表现,强调线条的韵律节奏及其相应的形式美感。中国传统山水画论虽然也讲“石分三面”,但终究没有把“面”发展为中国传统绘画最为主要的绘画语言形式。线与面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反映出不同的审美理念与艺术追求。前者追求表现万物气韵生动的生命节律;后者侧重塑造物象具体真实的空间体积。西方传统绘画的主脉是写实再现,达•芬奇认为绘画要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写实性绘画是在二维画面上制造一种三维真实存在的假象。体面造型的绘画观念,强调以不同形态的面构成再现物象的空间体积,面的存在是产生空间体积的关键。徐悲鸿认为绘画表现要“宁方勿圆”,其本质是表现物象的空间体积。伯里曼的人体绘画教学理念,从西方传统的绘画理念出发,强调以体面的语言形式观察与表现人体,传承了西方传统绘画语言形式的基本理念。体面造型作为一种绘画造型观念与表现形式,在绘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从光影表现的角度看,体面转折是光影变化的基础,物体自身的明暗对比与空间体积形成主要源于物体不同形态、方向的体面的结构变化。在具体的绘画教学中,学生若能从体面的角度认知光影的产生原因,有助于学生主动、理性地研究如何表现物象的光影,而不是被动地观察、表现物象。其次,体面造型体现的是物象内在的结构空间。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以体面的方式观察、构建物象,本质上是以体面的结构认知方式进行绘画表现。以体面结构造型为基础的绘画观念,让学生在不同光源环境下仍能理性地塑造物象。最后,体面造型的绘画观念中蕴含着对物象的主观概括与抽象表现。现实客观物象的构成往往繁杂无序,绘画不能照搬现实,只有对物象进行秩序性的归纳与概括,才能从主观、整体上表现对象。体面造型观念本质上是以体面的语言形式概括、归纳与建构物像。总之,体面造型作为西方具象写实绘画的一种绘画方式与造型观念,蕴含着西方逻辑理性的艺术精神。体面是居于物象内在结构的体面,也是抽象存在与秩序构成的体面。

三、抽象观察

抽象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抛弃繁杂的物象细节,对物象内在、本质的表达。“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认为,世间万物都可以抽象为简单的几何形体,这一理念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并非是在绘画表现中把万物都抽象表现为几何形,而是要把这一理念作为认知物象的一把钥匙,使人们学会以几何抽象的思维方式认知形象。抽象观察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概括、归纳物象,建立秩序,是有效认识世界万物的一种方式。伯里曼以抽象观察的思维方式解读人体,把人体的不同部分抽象概括理解为简单的立方体、圆柱体、球体、椎体等不同的几何形体,化繁为简,以一般共性的特征表达复杂的人体结构。吴冠中认为具象与抽象之间具有相通之处,具象中包含着抽象,抽象中蕴含着具象,具象与抽象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之间并无矛盾,只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而巳。张大千在评述自己抽象表现的泼墨泼彩绘画时也认为,具象与抽象之间具有一致性。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理念是以抽象观察的方式分析具象的人体。其主旨是在具象的人体中寻找一般规律,通过方与圆的体块组合研究人体的抽象构成,探究人体的一般共性特征。伯里曼以抽象观察的思维方式探究具象的世界构成,这一理念在绘画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哲学的视野看,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是相互关联的,具象与抽象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问题的关键是要能从具象世界中窥探到抽象规律的存在,也要能从抽象的一般中发现个性的存在。绘画是视知觉的统一,如阿恩海姆所言“一切知觉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绘画艺术要在具象中寻找抽象,在抽象中探究具象,这样才能对物象有更全面的认知。在目前的基础绘画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把具象与抽象作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孤立地讲具象或抽象绘画。这存在不足之处,导致部分学生的观察表现过程如果缺少抽象的理性思考,其绘画表现流于从外在形貌照搬物象,而不是主动深刻认知与表现物象的构成规律。其绘画实践如果缺乏理论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认知艺术形象。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以抽象的观察思维方式探究具象人体表现,注重绘画的直觉性与抽象性的统一,与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绘画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象的感性认知与表现能力,而且要强调抽象观察与逻辑理性思维的训练,使绘画教学融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为一体,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深刻地观察和表现物象。

点击查看全文

谈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美总是在建筑中发现的。这座建筑很漂亮,美也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条件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样,美学也在建筑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建筑过程中所需要的创造性就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建筑行业的建筑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通过将地理特征、人文环境和建筑本身联系到对各个地区的理解中,设计出高质量、相对美观的建筑。本研究将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一、前言

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结合建筑美学,这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在具体设计方案中融入艺术特色来体现建筑美学精髓,使之设计作品达到甲方满意,从而能够改善城市面貌的建筑形体艺术,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就需要设计师深入研究,做好美学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融合。使我们的建筑方案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加具有地域特色、更加具有文化特色,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二、建筑美学意义

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趋向和美学追求。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建筑是功能和艺术融合的产物。设计美学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地域性、建筑文化等诸多因素使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评价标准不统一。审美评价标准的统一也是一个有待探讨和论证的问题。

三、建筑设计和美学内容之间的结合

1.美学结合建筑设计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践美学应用有效合理的统一起来,新经验的主观判断紧密结合,是保证建筑设计理念的最基本点。同时,在建筑整体风格部分的设计中,要尊重设计团队的整体设计智慧和艺术魅力。通过设计实践证明,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的灵魂所在。通过对场地的分析,以及建筑功能分析,运用建筑技术和美学理论将建筑的艺术美完美呈现,是作为建筑师的基本素养,认识和更好地诠释东方建筑的基本结构美学,在建筑语言的搜集上,应以古典主义为创作平台,尽量保持建筑转角的结构,准确定位建筑的门窗位置。这是提高建筑审美特征的基本保证。在印象主义的基础上,设计建筑语言,设计更多的艺术建筑,提高建筑的审美情趣。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注意理性与主观性的结合。玛丽莲•梦露大厦(AbsoluteTowers),位于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2005年底,Mississauga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40年来的首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设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这栋大厦利用名称吸引人们,同时建筑中又结合美学设计让整个建筑更上一层楼。

点击查看全文

动漫艺术抽象符号美学依据分析

摘要:动漫的抽象符号化特征是动漫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动漫抽象符号逻辑行为及其审美思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西方文明中自然秩序观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结果,并在现代科学和符号论美学的影响下逐渐体系化的。该文基于动漫造型的抽象符号化特征,探寻其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官能效应的美学依据,旨在说明这种抽象符号是人类普遍直觉经验中对艺术的自发性抽象和自发性解释。

关键词:动漫;抽象符号;美学;官能效应

动漫艺术是一种夸张、抽象的视觉艺术,主要体现为以抽象的符号化视觉语言满足人的官能体验。在动漫艺术中,抽象符号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一些欧美国家,一些早期的动漫作品就已经在官能体验上夸张化、符号化,而且这种艺术手法不断丰富,逐渐演变成为现代动漫的主要视觉特征之一。动漫艺术的符号化视觉语言有什么特征,其符号化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符号化的美学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是探讨动漫艺术抽象符号的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抽象符号概念产生的思想渊源

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真正的艺术表现应该基于现代科学的整体观,以一种符号化的逻辑形式将情感思想表现出来。这种逻辑性思维是对抽象原则的符号化,因此,抽象原则是符号论的核心原则。在苏珊•朗格符号理论的统摄下,一切艺术的形式、内容、情感、精神等方面的获得都取决于人的抽象能力,并以此建立秩序。可以肯定的是,抽象能力与社会科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不停地推动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西方美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科学对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数学对美学的影响体现在“数为万物本原”的世界观上。从毕达哥拉斯开始,西方人由数的概念出发,展开了关于世界统一性和规律性问题的探讨,古希腊文明开始努力摆脱神话诗性的世界想象,转而以理性归导天赋的想象,试图“把所有现象都解释成是事物秩序所产生的结果”①,并以一种理性的普遍性、永恒性和明晰性的思想解释自然秩序与运动。西方人的这种自然哲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戏剧性的,它使数理秩序成为一切自然现象的普遍外在形式。因此,在西方人看来,宇宙、自然、科学、艺术、美学等都充满了各种数理关系的秩序化抽象逻辑特征,由秩序奠定的自然科学观念也由此成为西方哲学的重要基础。怀特海认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的哲学思想,传播到文学领域后就产生了悲剧意识,悲剧的解释来自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命运充满无情律令。对悲剧的理解与西方古代社会对自然秩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悲剧”并非“不幸”或“悲惨”的代名词,而是表示一种严肃冷酷、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规律性。这种悲剧意识借助秩序化的抽象符号逻辑,反过来进一步深化了自身赖以存在的文化哲学观念。由此,西方人对于秩序的强调就如同中国人对于意境的追求一样,使其(秩序、意境)成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留存在古典文明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的审美思想。

二、动漫艺术中的抽象符号语言特征

在早期的西方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数理概念,既存在于自然万物中,又存在于人对其的抽象表达中。由数学推理产生的事物必定具备一种理性的系统构架,理性的要求就此产生了抽象的秩序感。怀特海认为,事物与人的思维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同构的抽象关系,因此,一切事物在人看来都体现为一种秩序化符号。在艺术领域,同样存在类似数学的理性秩序关系,如音乐中的五线谱、舞蹈中的肢体语言、绘画造型中的点线面、色彩艺术中的冷暖色调、素描中的五调子等。这说明艺术美感的呈现离不开抽象的符号语言,离不开以数理关系解释事物存在的普遍关系如何以美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完整秩序模式的逻辑推理出和谐的符号,这是一种普遍的审美性质。对于任何艺术形式来说,抽象符号的目的都在于创造高度和谐的美。艺术抽象符号形式与现实对象不同,用怀特海的话说,艺术符号是对现实的抽象,现实是艺术符号的具体根源。换言之,符号是审美主体对现实事物的感觉印象,是环境对主体产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直接经验,其以象征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动漫艺术中,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体现得较为直接和夸张。从动漫人物造型到人物情感、情绪的体现,无不以抽象的符号语言进行诠释。在人物造型方面,正面角色常被赋予接近圆形的外表,从而具有可爱、憨厚、滑稽的性格特征;反面角色常常被赋予倒三角形的外表,表现出尖锐、刻薄、好斗的特点;中性角色往往被赋予方形的外表,给人规矩、刻板的印象,如《飞屋环游记》中的男主角。在表现人物的精神、情绪、力量方面,抽象符号的作用可谓被发挥到了极致。如:表现人物晕头转向时的“蚊香眼”“星星”“小鸟”;表现人物情绪崩溃时的各种表情包;表现人物速度、力量和能量等的各种抽象的符号化线条;等等。动漫与传统美术或真人影视的区别,就体现在这种抽象符号思维带来的官能体验效果上。抽象符号语言是一种纯粹的感觉和对感觉的印象,以此象征人类对经验事态的审美表达。那么,这种符号产生和流行的背后具有怎样的美学意义?对于动漫来说,这个意义是否存在,根据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有时被忽视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大多只关心动漫的这种抽象符号能否带来奇妙的官能刺激,而少有人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和功能。事实上,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动漫艺术的官能审美表达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