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逻辑学教学范文

逻辑学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逻辑学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逻辑学教学

国内教学问题逻辑学论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逻辑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根据当前国内外趋势,对我国的逻辑学教学进行批判性审视,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和5G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改革逻辑学的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可以从如下方面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因材施教;面向日常的世俗生活,开展以论辩逻辑为主的通识教学;将逻辑学与技术性学科和社会科学结合,面向市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对专业型的纯粹逻辑学研究规模进行适度控制。针对当前逻辑学教学中的弊端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对策;民主法治

一、教学形式陈旧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社会变化日益加速,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显得陈旧而滑稽——因为互联网上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在线精品课程,有足够丰富的知识。一般而言,传统的教学形式,有如下两个弊端:

(一)讲台上的“独角戏”

现在的大学教育活动,因为职称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加之时代的浮躁之风盛行,仍然有大部分教师满堂课都是念PPT,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少的大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照着PPT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学生在课桌前低头耍手机,这种配合默契的“二人转”,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通病。如此沉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蜕变成了单口相声。

(二)课桌前的被动接受

点击查看全文

城乡规划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创新人才则需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对城乡规划十分重视,因此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变化,不仅需要具有创新型的人才,而且要求此专业的学生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此,本文对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1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1.1教学体系结构不合理,忽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使用的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然后通过不同的专业训练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对不同种类型的设计当中获得经验和设计技巧。有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可过学习建筑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可是城乡规划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也比较繁杂,所以这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庞大的专业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应当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城乡规划相关知识便会更加轻松。在实际教学当中,建立教学体系结构时只侧重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严重缺乏,这既不利于学生快速轻松的学习本专业知识,同时也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的人才。

1.2教学内容太单一,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城乡规划专业需要将不同的建筑体形进行结合,同时要对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不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城乡规划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太注重空间形态、建筑功能以及形体的学习,教师会将规划设计任务书直接给学生,学生在没有对设计条件和项目策划的内容进行提前分析和了解的情况下,并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设计书当中的设计理念。因此,学生也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只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主观意象进行设计创作,而缺乏了理性的综合分析。这些都是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因为没有对此专业当中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解和掌握,就不能更好的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进行思考,由此以来不利于城乡规划设计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也因为受到空间设计的限制而不能对环境的综合因素充分考虑,这样一来学生所设计出来的的内容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点击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提纲式写作教学

摘要: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显著作用。从论述议论文提纲式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提纲式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写作教学作文提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亦不可或缺。因此,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探讨写作教学,能让写作教学更有针对性。

一、议论文提纲式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而在当前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往往缺少严谨而有层次的论证推理,鉴于此,确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加强逻辑训练很有必要。逻辑学家丹尼斯•麦克伦尼指出:“每个论证都由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前提是支持性命题,结论是被证明的命题。各个前提之间相互作用,有一定关系,所以要摆正它们的关系,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这一理论,在成文之前,我们首先要构造一个论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一)前提与结论前提是结论的支持信息,换言之,在议论文写作中,前提是论证材料,结论是文章论点。前提必须符合两个标准:真实,有力。前提的真实是指注重表达方式,用清晰、合适的语言来表述,这就要求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练、概括性强。前提的有力是指剔除相关度弱的前提,限制前提的数量,以使论证重点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方面,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关注前提与结论的相关性,当有多个前提(材料)同时支持一个结论时,学生通常会不加选择地全部用上,而缺少对前提的主次把握与轻重选择。最后,写议论文时,作者还要了解读者,在论证时,必须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最终读者是阅卷老师,其评分的依据是阅卷标准,即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学生要尽力达成以上目标,写出成功的作文。

(二)论证的有效性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我们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命题的真实性是论证正确的必要条件,结构的合理性是论证有力的必要前提。逻辑学中有两种基本论证形式:联言论证、假言论证。1.联言论证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B,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符号“•”代表“和”,表示A和B都是真的,它们作为论证的前提,可以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如《六国论》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下来作者阐述了两种情况: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B: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这样的论证便是联言论证。A和B为真,故得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结论也就顺理成章。从论证结构上来说《六国论》是横向的,与之相对,纵向的结构也是成立的。如《拿来主义》中,在论证“拿来主义”之前,作者先阐述“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相对的,接着给出“拿来主义”要采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态度,最后表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是“占有,挑选”。这样逐层深入的论证,比横向的联言论证更具思维的深刻性。2.假言论证假言论证又叫反证法,主要通过论证反论题的错误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它的论证形式为:A→B(如果A,那么B)A所以,B如果前提A成立,结论B也必然成立;反之,A不成立,B也不会成立。我们以《师说》为例,韩愈提出:A→B(如果“从师而问”,那么“圣益圣”)-A(君子耻学于师)所以,-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假言论证在反驳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的论点。在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时,首先要判定两种事物或情况之间是否真实存在某种条件制约关系,这是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中医逻辑教学方式研讨

本文作者:郭超峰、邓小敏、范丽丽、施学丽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办公室、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处

西方近现代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以传统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为基础,并且与现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逻辑教学,可以发挥学科知识的优势和功能,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认为成熟、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是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可靠标志之一。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普遍反映出来的“高学历、低能力”现象和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不同程度忽视,运用基于逻辑教学模式的临床思维培养方法,加速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

中医学是古代的医疗实践经验与传统哲学结合的产物。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逻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里头没有”,传统中医学术重视的是直觉、整体、模糊思维。尽管如此,传统中医学中仍然有逻辑思维的存在,如有研究对中医医案中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了分析[4]。我们看到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是自发的,并没有拿到研究的层面上来进行,并且其中存在着牵强附会成分,所用术语与现在逻辑学的概念所要求的清晰、规范相差甚远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医学的教学中亟待融入逻辑教学内容。

逻辑学习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证的研究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该研究陷入了困境。梁茂新在其著作中对其中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没有把握好逻辑上的关系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术语,基本上都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们几乎都是多义词,尚未分离为具有专属性的概念。认为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外延甚广而内涵特殊的逻辑矛盾,而诸证的规范大多未能严格信守证概念定义的多项约定,各取所需,放宽标准,因而导致诸证与证概念的定义吻合程度较差的现状,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全面陷入令人难以置信的逻辑矛盾之中。并且认为把证的各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逻辑矛盾方面,是中医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必然[5]。由此可以不难看出正确的逻辑思维是中医科研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目前我国的本科中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中医学生科研教育认识不足,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科研素质的训练等问题,而逻辑思维是科研思维的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批判创新精神的来源。

辅以逻辑教学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临床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识、跟上新时代的能力,同时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继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医学生的教学质量和传承中医药衣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创新教育下的批判性思维探析

一、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分析的技术

批判精神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是启发性的,其功能在于使得认知和活动的主体能够勇于质疑。但是,提出否定意见并不等于创新,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各类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并且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推陈出新的思路才是创新的根本意义所在。在这个否定、论证、分析的过程中,必定要以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资料背景为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提供的综合思维技能才是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必备工具。批判性思维首先属于一种逻辑思维,需要进行演绎和归纳推理,恩尼斯(R.H.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判断的一种深刻反思,它包含了12种思维技能,分属于逻辑(logical)思维、批判性(critical)思维和实用(pragmatic)思维。近来有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有效思维策略”这一概念,用来高度概括所有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归纳与演绎思维和创新思维四类思维技能。作为一种思维技能组合或者说系统,批判性思维包括解析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推理思维、解释思维和自我调整思维这六种“元思维”能力。我们在做的就是利用这些思维技术或技能,在产生质疑之后、提出否定之前,不断地进行假设和求证,保证否定和立论的合理性、准确性。有学者认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性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优势互补,但是任何的“直觉思维”成果都是“图像性”的,这种直觉成果的正确与否需要逻辑思维来论证。如果说直觉思维所负责的部分是大胆假设、展开联想,那么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小心求证、保证准确;如果说直觉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谋”,那么批判性思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善断”。

二、反思论证:批判性思维提供创新所需要的自省的能力

美国哲学学会于1988年特邀了45位专家就批判性思维的性质以及培养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一个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应该具有的8大特点,其中一条是“慎做决定”。慎做决定意味着需要对自己的判断“谨慎”一些,三思而后行。面对任何问题,提出任何质疑和方案,给出任何论断前,能够再三斟酌,虚心而谨慎。在这样的层面上,能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以及批判能力进行反思,本身就应该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在创新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突破性进展之前,要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失误和修正自己的判断。创新能力的重要一项就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错误、纠正偏差。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在于,在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减少盲目自信,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并进行实时调试和修正。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中,“批判”的对象也应该包括自己、自身的行为和自我的观点,即对自我批判行为过程的“再批判”。对自己的批判技术和批判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和考察,对自己的立论和提出的观点进行验证和分析评价,通过自我批判来不断检验自我论证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确定性,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来验证不足,论证缺陷,保证批判的出发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式、创新的过程、立论的基础、得出结论的路径是正确无误的。

三、课程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都关注推理、论证、思辨,都要求做到澄清概念、明确判断、推断合理以及论证有力;就研究范围上来说,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内容相对更加广泛,现在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当中,除了逻辑学内容外,还融合了科学方法论、语言分析、交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但逻辑学的断定和推论始终是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核心内容,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归纳推理可靠性、辩证推理灵动性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三大支柱。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应试型的逻辑教育,以公务员考试、MBA入学考试为主,带动逻辑学教育;二是高校开设的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后者无疑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应该予以重视和前进的方向。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倾向,在高校的教育系统内有两种路径:一是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二是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国外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来看,这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够运用恰当,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目标为导向,合理安排和充分训练,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培养思维技能基础,这对适应了应试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十分有必要,这种课程的设置会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批判性思维思想融入大学课程和学生培养教育中,最根本的方式是进行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成以学生为导向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不断创新。

作者:刘蕊 单位: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