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绿色金融监管范文

绿色金融监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绿色金融监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绿色金融监管

金融改革论文:金融综合改革思路研讨

本文作者:蒋志华

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既要注意发挥大银行在支持大企业和网络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根据温州民营经济繁荣,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鼓励大银行进行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如积极设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企业专业支行、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专业支行、贷款公司等,延伸和拓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领域,并从实际出发拓宽贷款主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单独核定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根据当前的金融组织结构现状,温州在金融改革中尤其需要加快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与温州企业生态相匹配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相依存,共生共荣,契合度较高。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另一方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让实体经济直接受益,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草根银行”。温州应在总结瑞安汇民资金互助社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先在各县市区各试办一个,然后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同时要推广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兴办资金互助社的做法,以解决资金季节性供求矛盾。大银行与小微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小微金融机构成为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平台。

正确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要努力开辟直接融资的通道,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有机结合,提升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能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在间接融资中,要从实体经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信贷、投资、债券、信托、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模式,如采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银行+信托+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相结合融资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券品种,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等,以及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试点,拓展企业直接融资的通道,使债券市场成为发展实体经济新的动力源。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增殖服务的关系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责任。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应当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尤其要在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方面创造经验。必须明确,金融创新必须根植实体经济,面向客户,适应市场,以金融创新产生的社会、银行的增殖和效果,以及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提高服务效率为检验标准,坚决制止以创新为名搞“转型收费”、“贷款搭售”、产品捆绑销售等不正当做法,减轻企业负担。当前小微企业不仅缺资金,更缺科技,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的当务之急。金融机构要针对种子型、创业型、扩展型、成熟型不同的小微科技型企业,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和抵质押方式,量身定做。要制定适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单独客户认定与授信评审,建立绿色通道,并单独予以统计和考核。要创新符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以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贷款的质押进行融资,探索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点击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策略探析

摘要: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全新的经营环境与竞争格局,聚焦盈利能力的提升是中小商业银行实现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趋势。市场竞争主体增加、存贷利差持续缩窄、金融监管不断完善是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所面临的新挑战。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应该以加大客群经营投入为基础,以加速业务模式转型为支撑,以加快业财融合进程为补充,全面推动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自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金融开放;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实调整;有效策略

一、前言

随着金融开放的持续深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经营挑战,这将重塑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状态。在此背景下,各类型商业银行普遍谋求转型发展策略,以期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力争高效把握金融开放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更是如此。为更好地抓住金融开放的政策红利,实现自身发展的“弯道超车”,中小商业银行对盈利能力的提升愈发重视,并引发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研究。鉴于此,本文立足金融开放的研究视域,探究中小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现实挑战,并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与金融开放的主要趋势,重点探究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具体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现实挑战

金融开放视域下,为精准探究提升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文章首先对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现实挑战进行剖析,认为市场竞争主体增加、存贷利差持续缩窄、金融监管不断完善是金融开放视域下中小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所面临的新挑战,具体分析如下。

(一)市场竞争主体增加,商业银行客群经营压力增大

点击查看全文

低碳排放经济促进清洁能源投资策略

摘要:《京都议定书》2005年开始生效,并且我国越来越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在国家的战略发展中,已经将碳排放纳入规划体系中,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指导节能减排工作。因此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由于清洁能源回报低、前期投入高,因此经济手段和金融政策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建设具有很高的推动价值。本文从清洁能源投资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清洁能源投资的经济驱动对策,以期实现清洁能源投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排放;清洁能源;投资;经济驱动

一、引言

在21世纪,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们国家承诺到2020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约15%,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40%~45%,国家将这些指标写入了规划中。因此,加快清洁能源的投资和发展是必然。能源结构多元化,导致电力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和补贴政策,但由于清洁能源的电力产品间歇性和不稳定,导致了清洁能源电力的负外部性,这是清洁能源电力并网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负外部性可能加剧清洁能源电力投资的犹豫和延迟,不确定条件投资的特点总是延迟投资,总体来说这不利于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低碳排放经济手段来驱动清洁能源的投资发展,抵消负外部性带来的清洁能源电力投资的犹豫和延迟。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低碳排放和清洁能源。TracyWolsten-croft(2009)认为,低碳化离不开政策、技术和金融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而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金融。能源低碳化也离不开碳金融的发展与成熟[1],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断一系列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即使这些经济激励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刺激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和国外清洁能源激励政策和经济手段相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清洁能源的条件和质量差别很大,经济发展水平和负荷能力也不同,因此清洁能源发展模式差异很大。我们从低碳排放的经济手段入手,探索灵活有效的经济驱动手段,促进清洁能源占比目标的实现。通过经济手段加强社会投资和融资对清洁能源的信心,刺激清洁能源的电力发展。目前对于清洁能源投资的主要的障碍是碳交易市场不成熟、清洁能源普遍负债率较高、风险资本受制于退出机制不完善对投资形成了阻碍以及融资困难等。碳交易市场不成熟主要是相应的政策、机制不完善,相关人才缺乏,导致清洁能源投资动力不足,同时无法通过清洁能源投资获得可观效益。清洁能源例如光伏等,由于其依赖于自然环境、季节、时间等因素,导致发电不稳定、不可控,对于电网电能质量影响较大,无法用于调峰,且对于电网负荷有较大影响,因此存在较大面积的弃风现象,这直接导致了诸如风电等此类清洁能源依靠发电产生经济效益较为困难,只能依靠国家补贴,在补贴下降或者取消情况下,清洁能源普遍存在较高的负债率,因此在储能技术暂时不成熟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国家经济和金融政策进行支持。清洁能源由于其投入大、风险高,有必要引入风险资本,但目前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风险资本投资困难。根据目前清洁能源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策略的探讨。

三、低碳排放经济驱动清洁能源投资的策略

点击查看全文

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全面提升

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金融业改革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认真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当前,全省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供给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不断增强,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全面提升,为我省率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护航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1284亿元,占GDP比重5.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2.73%。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金融业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自身充分发展也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截至2021年末,我省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地方资产管理、股权交易中心等领域,门类齐全、较为完备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底,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7333家,较2011年底净增1126家,年均增长125家,年均增速2%。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5.11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637.5亿元;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4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574.0亿元,同比多增1052.5亿元,增量创历年新高。今年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02万亿元。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1年末,全省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2.10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324.9亿元。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在我省多点开花,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项目倾斜。截至2021年末,我省绿色贷款余额2735.7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4个百分点。其中,清洁能源产业成为绿色金融布局的重点领域,贷款余额达1152.5亿元,同比增长41%。普惠金融保持“量增、面扩、结构优化”态势,为中小微企业不断注入资金活水。今年3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248亿元,同比增长24.3%,惠及小微企业34.8万户。利率市场化改革带动企业贷款利率下行。2021年,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3%,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证券期货业快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作用逐步凸显。2021年,我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18.65亿元,同比增长27.91%,融资规模呈现逐年攀升态势,推动社会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规模增长,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年以来,18家省属国有企业累计实现直接融资567.84亿元,完成重大资产重组7单,涉及并购金额147.41亿元。山西汾酒、山西路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完成混改;山西路桥、北方铜业以重组上市方式,化解了原上市公司退市风险,有效提升了资产证券化水平。投资基金业在引导民间投资、服务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各类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91.32亿元。保险业服务保障功能增强。截至2021年末,全省原保险保费收入997.5亿元,同比增长7.34%,保费规模在全国排名第16位,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首位。

二、深化金融改革提升全方位多层次服务水平

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金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力深化金融改革,优化金融生态,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落地。2018年10月,山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明确“7+4”监管范围。同年12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山西监管局正式挂牌。监管体制改革促使金融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进一步补齐了监管短板。推动金融更高水平开放。相继引进了平安银行、西部证券、进出口银行、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重组成立山西金控集团,设立晋商信用增进投资公司、华融晋商资产公司、晋商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金融业态进一步完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持续增强。山西证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省内唯一的A股上市金融机构。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揭牌运营,我省从此有了自己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截至目前,累计挂牌展示2872家,其中培育板125家、展示板1950家、完成股改并在晋兴板挂牌企业797家。以挂牌展示、股权、融智、融资、转板上市五大业务为基础,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构建起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综合业务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更趋完善。2022年,省委省政府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逆周期调节重要政策工具作用,提早部署、高效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运营改革,努力实现“担保户数大幅增加、放大倍数明显提高、担保费率普遍下降”。我省提高企业资金链应急周转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开发应用金融支持土地流转、采矿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题。专项债券发行实现零突破,“债转股”和资产证券化有序推进,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基础设施更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支付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地区支付实现村村通,银行卡助农实现全覆盖,农村信用环境和金融服务有效提升。

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十年来,我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应对金融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为全省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城商行改革化险。按照省委“主动排雷、精准拆弹”的要求,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城商行不良资产,逐步推进合并重组法定程序。2021年4月,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由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合并方式成立的山西银行揭牌开业,成为我省第二家省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加快推进农信社改制化险。2021年6月,太原农商行挂牌开业,标志着全国唯一未改制的高风险省会级机构太原市城区联社改制成功。截至2022年3月,我省经农信社改制的农商银行总数达100家,改制完成率93%。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方金融监测预警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去年8月,我省地方法人银行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监测系统、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两系统一平台”是我省充分汲取金融风险防控经验教训,在中央垂直监管体系基础上建设的地方金融基础设施,主要针对地方法人银行、地方承担监管职能的类金融机构及非法集资领域,建立若干监测指标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监测预警,构筑地方金融风险“防火墙”。“两系统一平台”上线,是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省地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穿透式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非法集资高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21年全省存量案件结案率达到74.1%,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存量风险实现有效化解。全省2021年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数、涉案金额、参与人数同比实现“三降”,新增案件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当前,我省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改革化险和提质增效,落实金融支持稳经济工作措施,持续创优地方金融生态,推动金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点击查看全文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浅探

[提要]随着我国计算机与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其中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催生了金融科技产业,这对于传统金融行业而言是极大的变革优势。在此背景下,梳理金融科技的起源,明确其内涵和特点,并进一步剖析河南省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以促进河南省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河南;大数据;金融科技;金融监管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变革的重要支撑,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行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新兴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有机结合,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交叉领域:金融科技。具体来说,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兴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企业中,以助力于普惠金融、智慧金融。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平安口袋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应用程序,就是普惠金融的应用体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了传统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了技术上的风险。金融科技风险投资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金融科技风险的影响面也更加广泛,因此对金融科技及风险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研究意义

金融科技是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足可见政策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目前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多集中在传统的金融领域,很少从技术角度研究金融科技发展现状。本文立足于河南省金融科技领域,深度剖析其金融科技发展速度、金融科技应用现状和金融科技监管现状,以全面把控河南省金融科技的发展状况。

三、金融科技的概念及特点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