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美术课程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学前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篇1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加剧,各国都在加强自己的教育储备力量,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新时代教育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国在2016年9月13日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了科学而全面的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9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课题实施,聚焦学前教育教学领域,目标为培养合格而优秀的学前教育师资。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课题组在大量的调研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对接社会需求,思考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当前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何针对社会需求,合理定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成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关注的问题。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呈现出与技能实践脱节、忽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培养,正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夯实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思考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根据课题组2020年2月12日起发放的625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现状调研”问卷情况显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实现,要充分与学生的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价值观,实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了解学前儿童的世界,将课堂内形成的新观念不断向实践转化。现状调研产生的“专业情意与操守、儿童知识与行为、美术技能与发展、美术教育与实践、人文素养与拓展”五大框架,涵盖了社会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人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全面期待与务实需求。其中,专业情意与操守是前提条件,儿童知识与行为是关键因素,美术技能与发展、美术教育与实践、人文素养与拓展是保证力量。
二、立足美术教育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结构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只有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1]。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美术教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结构是由各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的,课程体系的不同价值取向将影响课程体系的结构,而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2]。首先,从社会需求入手思考课程结构的设置,持续进行调整与优化,使课程结构动态良性发展,而不是遵循一成不变的模式。课题组在整合多方建议、不断进行研讨交流的基础上,调整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结构。以往的美术类课程体系特别是涉及美术教育教法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各模块之间是分开的,不太重视课程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学生学完这些课程之后,往往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成员合理地调整了美术类课程的三大课程模块,使之能有机渗透,其着眼点立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手工技能与教具展示相结合,将美育理论与教学反思相结合,将教育实践与说课相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以上三大课程模块的经验,形成驾驭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其次,强化落实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课题组成员在学校出台的相关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实施的文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重新修订了一系列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题库,并通过课堂试讲、说课、课件制作、教具制作、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积极组织与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训练与考核,切实提升其美术教育核心素养,将外在的教育因素内化成学生自身的品质与修养,并形成持久的动力支持。
三、深化校幼双方合作,拓宽教育实践领域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美术课程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至关重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中等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和美术课程的交叉点,开展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美术教学,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大多数并不是基于专业的特点,没有针对性性、专业性、实践性,没有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课程设置与专业相结合较差,课堂教学缺乏专业特色,各种因素导致了中职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下降[1]。因此,有必要对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美术课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美术课程不够重视
我国大部分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美术基础课程,但是存在课时量少、课程实践性不强、重理论轻操作等问题,而且大多数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美术课程这一学科,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学生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足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对美术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学习美术课程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他们的宝贵学习时间,美术课程的开设是不必要的。如今,美术教育还仅处于传授美术知识,甚至是简单“绘画”的水平上,对美术课程的不重视、教学设施老旧、落后的教学理念等因素使美术课程的开设徒有虚名,无法获得实际效果[2]。
(二)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清晰
摘要: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既要把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点,又要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教学实践证明,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强化了应用型定位,明确了课程目标,突出了实践环节,加强了技能训练,调整了学时比例,改进了教学方法,不仅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小学实际,而且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并主动地接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美术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改革
荆楚理工学院是湖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首批试点学校。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于1956年创办,经历了中师、大专、本科三个办学层次的发展,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随着师范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实践和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是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美术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二是美术学科的专业性;三是学术水准的大学性。那么,在荆楚理工学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既要把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特点,又要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一强化了应用型定位,明确了课程目标
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是明确课程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向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1]。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始终是核心,它引导着“教”与“学”,引导着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围绕荆楚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目标,分析和细化了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一是明确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并且对现有的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其次把美术技能和美术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主线,把美术课堂教学与美术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突出人才培养定位,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目标除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外,还必须抓住两个特征:首先是研讨欲,即具有强烈的研究教育理论的欲望,善于把大学的学术思维与浅显的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基本能力;其次是专业欲,即强烈探究小学教育的欲望,并有勇于尝试美术活动的动机[1]。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还要建设并合理利用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与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美术创新能力、美术课外实践教学等一体化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
二突出了实践环节,加强了技能训练
荆楚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中师、专科、本科三个办学层次,60多年来培养了大量合格的小学教师,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在长期专业建设中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学院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将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与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准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为了尽量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内容,首先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另一个是美术课程的技能技巧方面。其次细化实践内容,有的放矢加强技能训练,(1)着重突出小学教学技能技巧、教研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小学教学实际,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2)充分利用美术选修课、绘画手工等精英训练营、社团等形式,弥补美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实践教学时数不足的现状。(3)根据本专业学生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求完善实践性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其一,在学科教育课程内容中增设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方法、教育实践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实践中的教研指导等;其二,加大美术学科专业技能课程的优化设置,围绕“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欣赏•评价”等领域的教学实践,把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与教学实践基地的特色资源结合起来,既强化了美术学科的专业技能训练,又突出了教学实践的针对性。(4)构建美术课程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确定考评范围,注重教育实践中反应出的非智力与技能因素,如学习态度、研究兴趣、团队意识、进步幅度等,不仅重视终结性考评结论,也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互评等,利用多元化考评手段构建合理的美术课程实践教学考评机制。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教师应意识到互联网对教育的意义,并主动运用互联网优化教学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题背景;运用微课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构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探究;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欣赏课,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美术;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其立体性、便利性以及多元性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优化教学方式以及形成新的教育体系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拓展自身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初中美术课堂活动更加全面、多元,因此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同样意义非凡。本文对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美术课程教学效率进行探讨。
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互联网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尤其需要教师注意。首先,教师应意识到若一味运用信息技术,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形象以及表象,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与性质科学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其次,教师应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学习探究时,学生需要利用网络搜集并且整理资料,但学生的自制能力不高,极易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开小差的情况。为此,教师应认真仔细地选择探究任务,并教授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教师应逐渐强化自身的业务训练,提高自身的课堂掌控能力。有了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就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掌控课堂的能力,有效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学习。
二、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题背景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的是图文并茂的学习内容,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教学人教版“校园的春天”为例,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查找与学校有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搜集到的资料。上课时,教师利用影像作为新课导入的方法,并在上课前用一些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同时出示校园各个角落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学校的哪个地方,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引入话题:“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春天的校园到处都充满了希望。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能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巩固并迁移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烹饪工艺美术课程属于特殊的艺术门类,它将美术基础知识和手法,如色彩、构图、造型和图案写生运用到烹饪技能中,利用冷菜、热菜、食品雕刻和面点等媒介,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将色、香、味、形、器、质、养融为一体。文章对烹饪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学校;烹饪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改措施
一、研究目标和方法
(1)研究目标。若学校没有开设烹饪美术这门课程,学生在专业课中就无法与美学结合起来,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本次研究的目标是:第一,通过烹饪美术课程的设置,打牢学生的美学基础。第二,要使烹饪专业学生达到在学习、掌握烹饪技艺的同时,掌握烹饪美术这门特殊艺术的目标。第三,烹饪美术能赋予烹饪以科学的方法和内容,增强人们的食欲,提高烹饪的实用价值,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化学生的课堂生活。第四,体现美术教学在烹饪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性。(2)研究方法。第一,进行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第二,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烹饪艺术与美术的关联性
烹饪艺术一直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色香味一直是烹饪艺术的核心元素。但烹饪工艺一直是许多人忽略的一个问题,这只能说明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不够深刻,不够重视对美的元素的融合,因此很多学生也不了解工艺美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专业课上的技能往往无法达到教师的标准,创新意识更是匮乏。所以,工艺美术在烹饪学科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那么,在烹饪工艺美术这门课程中,在这一新的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教呢?学生又该如何学呢?这成为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背景依据。
三、烹饪工艺美术课教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