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美育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学校教育当中美育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师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将教材当中的审美因素充分的挖掘出来,在音乐教育当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社会美和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可以具备鉴赏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可以在未来更好的追求美,进而创造美。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渗透
在学校教育当中美育属于重要的内容,小学属于教育启蒙阶段,实施美育,需要发挥出辅德、益智作用。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审美因素,在音乐教学当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一、设置情境
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情境,教师结合音乐审美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利用各种审美因素,以音乐教学审美规律为基础,设置音乐审美情境,促进音乐教学获得成功。教师设置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让学生通过触景生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可以产生审美情感体验。设置音乐的教学情境,主角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学生进入到特殊的环境,面对的审美对象也是具有土属性的,他们面临着美的形象,会产生新鲜感,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优雅仪表,和学生亲切的问候,还需要优美的背景音乐作为辅助,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到轻松和愉快,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心境,可以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渴望情绪。创设具体的音乐教学情境,可以适应以音乐教学需求,同时也适合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音乐其实阶段和结束阶段都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可以使审美环境不断提升,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审美渴望,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连接当中进行利用,可以发挥出承上启下的左营,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焕发审美渴望,在教学内容当中得到利用,可以丰富原来的审美要素,可以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
二、发展情趣
音乐教学实现情感化的重要形式就是情趣,在音乐教学当中,学生不爱学习抽象的音乐知识,通常长期进行单调的技能训练,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厌倦音乐。音乐教学的情趣性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使技能训练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机械训练变得更加愉快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及娱乐性,实现音乐方法的情趣化,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也可以让他们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各种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当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并且对于音乐家的优秀作品进行讲解,激发学生没害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于生活善恶的识别能力,可以深入了解歌曲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教师通过示范,可以形象生动表现出作品,触碰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深入了解音乐作品,并且带着感情去演奏,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教师通过利用生动的音乐语言,引导学生走入到作品当中,可以让他们进入到音乐角色当中,明确作品的创作心情,帮助学生把握音乐形象,对于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对于歌词进行朗读,在音乐教学当中融入思想教育,通过生动的艺术想象和音乐感情对于学生形成感染。音乐教学的情趣性特点,可以使教学美的属性体现出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经深入世界,使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大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审美教育在园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就美育与高职院校园林专业课程的辩论关系以及二者融合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专业;美育;融合
1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园林是园林师通过巧妙的构思,把人为的景观与自然风光融合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相较于自然景观,园林是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园林美,美在艺术之美,美在和谐,美在自然,美在层次。人们对于园林的需求也更多地表现在精神内容方面,其审美要求远远超过物质功能要求。优秀的园林工作者不仅需要娴熟的造景技巧,更加需要对美的鉴别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园林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接受、欣赏和创造园林美。因此,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素养对于园林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2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2.1情境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教学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园林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入境动情”,以精彩的教学内容来激发教学高潮。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用心揣摩其用心、意境和境界,将它所具有的各种审美因素,运用审美化、情感化的语言讲课,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对园林美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摘要]在美育中,声乐教育是组成之一,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出来,使审美教育可以利用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实现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贯穿。学前教育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以及性格养成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利用声乐对其进行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其从孩提时代便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从而为其未来审美情操与良好品格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美育;审美
美育可以理解成一种属性,这个属性在人身上的最终体现就是品格、修养与情感。美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声乐教育,而审美教育是美育教育的核心。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组成,声乐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学完成于审美的过程中。换而言之,就是说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的美,对其学习兴趣进行逐步地培养,使其能够在基础兴趣的支撑作用下而完成审美过程,并且不断获得审美经验的积累,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感知美、认识美以及创造美夯实基础。
一、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美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谈及美育,人们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音乐、美术及相关学科。因为美育能够帮助人们发现美、享受美、追求美与创造美,因此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声乐。人们掌握了声乐技巧之后便能通过科学的发声技巧与艺术化的语音加以结合,释放出悦耳动听、生动多姿的听觉形象,也就是所谓的歌声,使内心的情感以及凝练的文字以恰当的旋律表现出来。专业化的声乐教育中有人们熟知的通俗唱法教学、民族唱法教学与美声唱法教学等,但都是较为专业的唱法,而本文研究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教师需要学习的声乐演唱。针对声乐教育这种艺术类的科目而言,美育教育就如同血液一般存在于声乐教育的各个细节中,可见,声乐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二、学前教学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学前教育中涉猎的声乐教育,并非是想要培养出一位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而是将主旨放在如何培养这些幼儿教师学会科学的演唱方法,正确理解歌词与歌曲旋律所要展现的情感以及美感,从而帮助孩子对演唱产生兴趣与爱好。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挖掘声乐中的美感,正确的对其进行鉴赏并尝试去创造美,这样才能使学龄前儿童更好的感受到教师传达的美。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识。在小学美育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不可缺少的,要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美育课程进行充分结合,教育工作者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育教学,有利于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带动小学美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小学美育;融入
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对历史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对教育领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绽放出新的文化生命力,并充分展示出中国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面貌。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也是炎黄子孙对本民族文化的一份传承。借助“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与创新”这个主题,意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课程教学之中,使课堂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并以此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新风貌。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迸发出新的艺术成就和生命力,还能更好地展示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传统文化元素包含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范围广泛,种类繁杂,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十分丰富。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其越来越显得韵味悠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就会将兽牙串起来佩戴,缝制兽皮衣物,将武器磨制得精巧美观。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诞生了以彩陶闻名的仰韶文化和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龙山文化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工艺方面的技能更加精进,其中所表现的文化元素也更有深意。在这个发展脉络中,历代的一些文化产物到现在还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代表。例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皿,秦朝盛行的陶俑;汉朝的汉赋,魏晋时期的书法,隋唐的诗歌,五代两宋的词,元的杂剧、散曲和明清的小说等;汉朝的壁画,南北朝的石窟艺术,盛唐的唐三彩和著名的青花瓷,这些都是不同时代文化和艺术的体现。另外,在传统文化中,不同学派的文化审美和传统元素符号也是不同的,就像看见太极图就会想起道家一样。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是各有千秋,各具时代特性,每个民族的节日、服饰、乐器和饮食等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比如看见马头琴就想到蒙古族,看见手鼓就想到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今普遍存在并传承于不断沿袭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当中。传统文化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民间手工艺、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以及特色国风建筑、健身的中华武术、出行穿戴的衣冠服饰、寄托信仰的宗教哲学和戏剧节目等,这都是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体现。再如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而琴棋书画、农业工艺、四大发明等更是我国古人科技智慧的结晶,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文化和思想特征,也是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表现。在直接和美育相关的方面,包括中国的书法艺术、印章镌刻、中国结、脸谱文化、皮影、中国武术等,还有威武的陶俑、轻巧的折扇、大气的瓷器、精致的玉雕、高级的漆器和漂亮的灯笼等静态的传统观赏艺术,这些内容都很适合应用到小学美育课堂当中。
二、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在小学美育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现如今,国家正大力支持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传统文化在我国众多民族之中的传承,凸显出了各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并在各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优秀民族文化。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元素符号应用到小学美育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迅速适应本土化,满足各地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并且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意识和认知,提升其文化审美,使传统文化从孩童时期就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美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绪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开展美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洗涤身心,提升审美,也能缓解平常的学习压力。传统文化在沿袭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蕴含着审美教育的理念,其衍生的符号元素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的结合,以及教学设计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同时也能提升小学美育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美的价值所在。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其元素符号能够在开展美育的同时,也对学生展开多方面的启迪,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到,这是我们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摘要:当今社会正从信息时代转向创新时代,对于人才有着新的要求,不仅强调人才的专业素养,也比之前更加注重人才的审美水平。当代大学美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中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开设艺术美育课程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十分重要,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美学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关键词:高校教育;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学界中对美育的定义有许多种,其中作为现代美育思想奠基人的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其著作的《美育书简》中,对于美育的定义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中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一思想深受广大学者的认可,且被认为是现代最早有关美育思想的论述,那么从中可以看出“当代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社会在发展,大众的美育观念也在一步步转变。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的一书中提到:“我们正从信息时代,走向创感时代”。而“创感时代”重点在于强调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共情性与创造性思维。“‘创感时代’的‘创’即创意、创新、创造。‘感’即感性、感觉、感悟。创感时代彰显的是一种创造性的非线性思维方式”。根据丹尼尔•平克的理论,为进一步建设创感社会,高校也应行动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开设相关美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感性、创新以及共情能力,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理念,重点强调对于健全人格、创新素质、感性素质的培养。
一、高校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当下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针对“美”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以前,其表现在中小学期间的相关艺术类课程,而现如今,对学生的美育培养仅在中小学期间开设是远远达不到美育培养的目的,基于此种现象,这便要求高校在通识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加入相关美育课程,招聘高素质专业的相关艺术人才,从专业的角度与深度进行美育课程的教学,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与认同。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美育通识课程,加深对“艺术美”的认识,不仅能以客观的角度了解从古自今的艺术文化作品,还能以抽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不同层面,有助于思维的发散。美的艺术作品不仅能美化生活居住环境,净化视觉,同时还能通过参加创作或鉴赏艺术活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郑新文曾在其著作中表明“当人类满足其物质上的基本需求后,便开始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生活质量,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其次,高校通过提供相关艺术活动进而能填充学生的闲暇时光,让学生能从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抬起头来,亲身体验艺术的熏陶,从一定的层面来说,这也是有效避免其学生误入歧途的途径之一。学者霍华德•加德纳曾提出过“多点智元论”,其观点表明学习、感知艺术对于提升个人素质以及增强社会竞争力具有一定优势,即音乐智能、肢体智能、空间智能,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参与者的人际教养能力,而拥有这些“智能”的群体,正好符合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参与艺术活动十分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国家,通过认识传承下来的具有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宣扬,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巩固当代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同时也能建立起学生们对国家、对民族以及对社会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是学生树立自我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途径。最后,在高校中开设让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文化活动的意义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学校健康积极形象的建立,打造专属的学校艺术文化名片,促进招生,吸引具有全面发展或具有一定艺术专业水平的学生;二是鼓励学生群体参加艺术文化活动,或参与设计艺术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从另一方面来说,艺术对医疗卫生、心理健康方面也有着正面的影响,如音乐能降低人们的焦虑和压力,舞蹈与歌唱更能让不擅长表达的学生独立表达,释放天性;艺术参与也对违法犯罪方面有着正面的影响,参与艺术活动让犯罪率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校园暴力或其他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大学开设艺术美育课程,有助于扩宽学生群体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艺术不仅是在打破传统,更多的也是在维护传统,透过艺术,认识过去、了解现在、期待未来,为社会输送创意型、具有较高程度的美学意识人才,这才是开设美育课程的意义。
二、高校开设美育课程教育的现状
在美育教育的大政治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相关的艺术美育课程,美育教育作为教学体系中必要的课程存在,还有许多问题如:学生群体意识上没有认识到艺术美育课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仍然认为这一类的通识课最大的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分,帮助毕业,高校的教务体系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课程规则规章。尽管各大高校跟随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逐步设定艺术通识课程,相对有着专业水平的艺术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相关艺术课程师资缺乏,整体专业素养也需提高,那么综合类院校的教师,需要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才能并掌握一定水平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上,大多院校仅仅只是开设了相关的美育课程,但并没有将美育的内容设置成结合与学生群体所学专业有联系的课程。传统的美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较为复杂,对于从未接触过相关美育课程的学生群体难度较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此课程产生兴趣与共鸣。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具备连续性,大多只开设一个学年,没有形成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体系。学习艺术美育课程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具备对艺术美的基本认识,其次是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若具有相关的艺术特长,也能更好的参与课程,体验艺术之美,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展的艺术社团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群体对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艺术活动的热情,也可以鼓励对艺术有兴趣但不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群体对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开设艺术通识课程对于教学场地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具有较高水准的美术馆、设备精良的电子音乐教室、拥有音质较好和隔音效果佳的音乐教室、场地宽阔的舞蹈教室等等。良好的教学场地对任课老师及参与课程的学生群体的课程体验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上只是目前高校中对于艺术通识课程较为普遍的现状,以及美育教育艺术通识课的要求。尽管我国的美育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到如今,但笔者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设置严格的教学制度;任课老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和艺术专业水平;学生群体则需要对相关的艺术课程保持热情,若同时达到这些条件,笔者相信此类课程可以在高校的教学中成为学生群体喜爱的课程,打造成功的校园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