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育教育范文

美育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美育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美育教育

体育中的美育教育探讨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之一,“体育”可以做为“美育”的载体,“美育”教育也应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渗透。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体育运动美的本质,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将美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美育;体育教学

近些年,当今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等对学生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要求学生们具备过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对于学生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特别重视对学生“美育”的教育和陶冶。“体育”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础教育,教学的目标汇聚于学生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实际获得,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习得的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呈现出不同形式的美,身材匀称、阳光自信体现形体美,《掷铁饼者》刻画的是一名身材健美的男子在掷铁饼时最美的瞬间,传达出力的美感,赞美了饱满的生命力;行动协调、思维敏捷体现动作美,篮球比赛就是因为运动员的精湛技术和多变的配合,使比赛结果更多变,才能吸引众多的喜爱者;团结合作、互帮互助体现道德美,失利时来自同伴的一句鼓励,胜利时来自对手的一句由衷赞美,会让参与者体会体育带来的温暖;勇于拼搏、不轻易言败体现心灵美,参与体育锻炼需要坚持不懈,美未必体现在必须夺冠,完成比赛、超越自我就是胜利、就是美,再比如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滑冰等项目,动作优美,艺术感染力强,都已达到了健、力与美的统一,我们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处处感受到美,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可以做为“美育”的载体,“美育”教育也应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相互渗透。体育是美育的重要展现形式。体育的主要特点就是身体的运动,在实践中展现力量与速度、灵敏与协调、技巧与技战术的完美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其体育运动中本身就蕴含着的其他科目不可比拟的美,不同项目展现的美点不同,田径场上参与者轻盈的姿态、超绝的速度、高度或远度,篮球场上精准的技术和团队间密切的合作,体育舞蹈中昂扬的精神面貌和优美的姿态,都是美育实施展现的重要途径,给人们提供视觉的享受。例如在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中,美育更重要,练习者要明确每一个身体环节的空间位置,展现出最优美的姿态,明确如何控制面部表情,展现出最积极阳光的神态,这个认知过程就是很重要的美育过程。美育又同时赋予了体育内在展现的实质,在美的思想指导下,练习者丰富知识,探索新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在美的旋律与节奏中陶冶情操,培养乐感,增强自信心和拼搏精神,深化体育教学效果,体育变得更加充实而不空洞,富有生命力。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学的美育渗透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目标之一,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本身的美,还要会审美,还要能理解教育教学组织活动中的美,比如足球运动员每队11人都不停地在场上移动,精妙的传球,大力的射门,多人精彩的传切配合,每一处都流露出运动美。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加深对体育的理解,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塑造个人美,最终完成美的展现,这种现象是体育教学传达的另一个重要讯号,这就对相应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将“体育”与“美育”整合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需要循序渐进,因此,作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体育过程中的美育教育。(1)丰富教学内容。树立“以美育人”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运动技能和方法,注重正确动作模式的建立,掌握科学合理的动作练习方法,更安全高效的锻炼。体育的美需要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才能感染人、鼓舞人,教师要教会学生从身体形态、动作幅度、轨迹、节奏、感染力等方面如何评判美,怎么做才是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再反作用学生自身提高体育素质。(2)更新课程设置,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开设多种项目、多种形式的选修课,抛弃为考试准备的单一思路,将课程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手段和方法,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自身转变观念,学习某个运动项目并不是单单为了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而是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发展。舞蹈类的体育课程就是很好的案例,课程中,学生可以练习到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等多种感官系统,培养乐感、协调性、灵活性等素质,还可以进行团队合作,培养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切实的掌握学情,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充分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3)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当代信息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以前有很大变化,现代的体育课不能只是一味的老师教、学生练,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更深层次的认知。落实美育教育,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编排一些徒手操,从而舒缓课堂教学的单调气氛,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实践教学中多采用团队合作与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相互帮助、启发、勇于拼搏的精神,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让学生多想多练,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可以更多的调动学生,让学生互评占据更多的比例,首先引导学生明确点评的项目,更多的要关注练习动作的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动作的美感,再强化学生评价的公平公正性,塑造品德美,让学生能够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领略体育之美。(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财富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所以教师必须要保证自身素养的专业性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应该在美育思想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课标要求,又大胆创新,以学情为基础,学生的实际获得为目标,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多锻炼学生对体育美的评价。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以美育为基本出发点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以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上我们应该将美的思想融入其中,充分考虑活动的目的是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掌握活动方法,让校园体育文化富有灵魂与思想,让学生能够明白从事体育锻炼的价值,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美。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以学情为基础,深入了解体育运动美的本质,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将美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美的认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茜,方志军.论作为美育的学校体育:内涵、诉求及价值表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9):111-115.

[2]刘学军,童杰.体育环境的美学意义及其美育功能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89-92.

[3]施群芳.体育的美育功能研究述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5-98.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下美育教育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生活美育 学前教育

一、美育的泛化与重构

在我国当代教育史上,美育得以“拨乱反正”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当追溯到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重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从美育重获正统地位至今的30余年中,美育课程一直被简单理解为艺术课程,以致长期以来美育被粗略限定为美术、音乐的学科教育。早在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中就直接规定美育课程是图画和音乐。这不仅缩小了美育的内涵、降低了美育的目标,而且极大地限制了美育的发展。随着新时期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深入,美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美育思想体系的本土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事实上,我国先民对于“美”的思考很早就开始了。《说文解字》中对“美”一字这样解释:“美,从羊,从大,与善同义。”羊大为美,从味觉享受上定义“美”,说明了传统美学和生活实践的悠远联系。美食、美酒、美景、美人,这些词汇都印刻着传统文化中对美的感性的理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美”的理解也逐渐从感性的层面上慢慢向精神的层面上拓展和延伸,美德、美誉、美谈、美意,等等词汇又从官能的感性愉悦过渡到了精神的理性满足——美所指代的范围进一步地扩大了。从人物、动物的外形美、内在美,到山川草木的环境美,到社会政治的和谐美,再到书画舞乐的艺术美……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里的美,既有纯粹“审美”意义上所听所见的美,也有将善升华到审美高度所体悟到的美,这恰恰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的特质[1]。美,是广泛而深植于生活经验的体验。传统文化对于“美”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先民对于美育的思考和实践,例如《论语•阳货》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指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诗歌艺术的教化功能,不仅可以寄托意兴、抒发议论、人际交往、讽喻政治、齐家治国,甚至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这一朴素的美育观恰恰和当今美育对于丰富人生、支持发展的追求不谋而合。如今我国美育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正经历着艰难求索、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期,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关美育的思考,对目前的美育内涵不断进行泛化和重构,将更多有益人生、丰富感性的材料引入到当今的教学实践中来,从而跳出“美育即艺术教育”的固见。

二、文艺功能论与审美无功利说

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思想体,一直存在着彼此对立、渗透,又互为补充的关系。在美育问题上,两者虽各有主张,却又在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彰显着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儒学中的“美”往往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主张的是使“美的形象性服从并统一于善的实用性”[2]。孔子评价《韶》乐,认为其“尽善尽美”,即决定艺术高度的不仅有感官上的审美价值,而且还要有“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育功能。中国古代在功能论主导下的艺术理论,向来将“美”视为达到“善”的途径,并将“善”视作达到“美”的最高理想和终极境界:“不仅把生理本能上受直接刺激而产生悦感的东西作为对象,而且把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即在精神、理性方面能给予‘生’的满足和充实感的东西也作为对象。这时美的对象所具有的‘美’,和原初意义的‘美’不同,而和‘善’成了同义语。”[3]而纵观道学的美育观,则更接近于德国古典美学“审美无利害”主张的趣味。庄子笔下自由又浪漫的遐思,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彰显的是对绝对自由的永恒追求;物我两忘、亦真亦幻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折射的是不断探问自我和生命的哲思。将这些美的文字和思想灌注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所引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美育,就是对纯粹的美的追求,可以摆脱任何的功利论的束缚,将欣赏和感受美作为唯一的目的。这样看来,似乎儒道两家在美育问题上是向着各自的方向不断拉扯的,但如果从整体的层面上来观照,二者事实上正是共同构成了中华美学中正和谐的根本内核。尤其是在美育问题上,将美视作人生的超然境界和永恒追求,并将美的教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儒道两家的共同主张。《论语•先进》篇,夫子与学生探讨人生的最高理想,曾子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将生活的审美情趣视作人生的最高理想。《庄子》取之生活,鞭辟入里的寓言——将生活的点滴折射为哲学的大智慧,正是传统美育文化的质朴表达。儒道两家在美育问题上虽主张不同,却最终殊途同归。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取向使中国的美育思想呈现丰富、多元而又极富趣味的局面,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的传统美育观,值得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借鉴。

三、创设生态化的美育空间

落实在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参与美育教育的力量则更显单薄,尽管近些年来相关呼声不断,却仍然呈现着片面化、形式化、效果差的局面。比如幼儿园活动中,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理解为机械性的知识技能,只求形式如背诵古诗、写书法、画国画,不问幼儿的情感、理解和接受,很难达到美育的目的。这些都亟待我们对美育内涵进行再认识,跳出“美育即艺术教育”的固见,在更广阔的向面上开展教育活动。而“美育生活化”和“生活美育化”虽然看似概括了美育的一条新路径,但必须承认的是,在现阶段的普遍发展水平上想要真正实现这一口号,仍需教师、家庭、社会付出极大的努力、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当然,尤为需要我们把握教育教学的分寸,既不能对传统的文化内核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和根基,也没必要盲目崇古、脱离时代走旧路。建构美的环境,在美的环境中发现美;提供美的内容,在美的内容中感受美;鼓励美的行动,在美的行动中创造美,这或可成为未来学前领域美育教育的新方向。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美育教育价值

一、以美辅德

通过美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美育与德育是互补的,从实质上看,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它侧重与人的思想意识、良知等理性的层面;而美育则着重对人精神的激励、净化、升华,对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的培养十分重要。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活动,是作为个体知、情、意的中介而发挥其教化作用的。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所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美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修养至关重要。

二、以美益智

美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正确地实施美育,对于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思维能力都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里结构,这样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成为一种智慧。

三、以美健体

学校美育能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壮,体型健美。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不仅应当健康,而且应当俊美,同时美与健康,与机体的和谐发育不可分。作为健身强体的手段,体育运动是我们教育方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在运动和愉悦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体。

点击查看全文

谈中职学校美育教育实践

摘要:美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重点。中职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构建和谐人格。当前,中职学校的美育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教学内容随意、师资不稳定等问题。本文重点对中职学校美育教育进行了探讨,旨在提升中职学校美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美育;现状;实践路径

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的诗人席勒提出。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先生,他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则定义表明美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感情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职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价值

1.促进德育发展,形成美好的品格“立德树人”是中职学校最重要的育人理念。美育对德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美启善,通过美育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明辨是非,扬善去恶,促进中职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美怡情,通过美育陶冶中职生的情操,从而提升其生活品位,形成优雅的风度。美育能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向往追求真正的美,远离低级与庸俗的趣味,形成积极向上的美好品格。

2.促进智育发展,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美育对促进中职学生智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审美的情操、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对中职学校而言,还肩负着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美育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中职学生正处在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美育的过程中,应引导中职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上,展开美感体验,在美的体验中激发想象力,创造新的意象,创造新的美,让学生真正享受创造的喜悦,激发创新创造的热情,释放创新创造的潜能,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获得积极的成就感,从而促进智育的发展。

3.促进心育,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美育与心育关系密切,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美育在净化心灵、健全和谐人格方面的作用。中职学生和谐人格具体表现为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强等。美育不仅包括外在的美,更包括内在的美,特别是情感的美。在美育过程中,美好的情感得到培育,如崇高的理想信念,丰富的人文情怀,旷达的处世情怀等。让学生反复地体验这些美好情感,最终沉淀下来,成为他们个体稳定性格中的一部分。

点击查看全文

美育教育管理强化策略探讨

摘要:现今我国各中高校对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都相当重视,各中高校把教育学生的思想意识作为重要任务,促使学生德智体心身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且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强化各种策略和方法,积极探索美育教育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自身的审美修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归功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美育教育。教师立足贯穿各学科的教与学,依学科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策略,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审美教育。教师应将提升学生美学素养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作为最终目标,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并在强化美育教育策略上做出更多积极尝试。

1寓美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

美育的功能是由其特征决定的,美育教育管理即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并非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关键任务是使教育者准确把握“美的规律”,即在各学科包括体育教学中“以突出、鲜明和生动的形象,充分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在教学中要注重从事物普遍性与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把握“美的规律”,让学生识别真正的美。学生才能在审美活动中将“理论与感情、现象与本质、美与健康”等统一起来,美育管理者需要发挥美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特有功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学校的美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心灵美、精神美和身体美,即社会需要的具有完美个性的合格人才。具体到各科教学中,语文美育教学比较重要。司正权曾指出:“语文教育其实是为人的教育,语文美育教学是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针对目前中高校学生审美意识淡薄和审美标准偏差的状况,教师培养学生热爱美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教师的策略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激发学生发现美的情趣,从而培养学生提高观察美的积极性,进而热爱美,最终形成健康的审美理念。例如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实施审美教育时,可以投影彩色插图并结合栩栩如生的文字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荷花产生强烈兴趣并能发现、欣赏到其中的美。同时重点介绍文中的拟人、比喻等实现语言美的写作手法,如“羞涩、如出浴美人”等。以及“浮起、泻在”等经典动词的应用,为原本就美的画卷增添了更多韵律美。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如何创造美的写作知识。

2在教材内容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中,美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各个时代中民族的强烈特征。例如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十不仁济世”、佛家的“空虚明净”、道家的“超凡脱俗”等,都以登峰造极的高度分析和俯瞰人生,追求生命的超越,心灵的洁净和精神的自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学思想。课堂教学作为美学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需要在语文或历史的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宣扬世界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美育文化。例如在历史课教学青铜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去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及构成。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青铜器美的解读,了解其隐藏的背景信息,诱导学生对其存在的价值进行大胆深入分析,明白这些历史艺术作品是人类对美的认知,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玉器和古陶器的装饰来了解人类精神世界,从信仰和生产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当时人类对美的认知,进而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美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例如分析我国和西方对四大发明的运用差异巨大的原因,有何哲学启示?学生不能只关注学习内容的表面,更应该了解深层的知识,才能发现和了解科技文明的美。从理解美的角度来思考科技史,进而了解科技和人际关系。又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军队现代化”的价值来反思“科技进步与人民幸福的关系”,“科技克隆技术与科技伦理”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深层的分析和全方位思考,让学生从书中领悟什么是推动人类文明的核心力量,领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历史的审美情趣既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