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育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音乐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美育音乐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美育音乐教育

美育机制下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美育仍然是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将美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中。文章主要对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切实完成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三位一体

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重要实施途径,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融入美的教育,如何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美的教育,这是当代音乐教育中应当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与其政策透析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历史悠长,基于其内涵与相关政策的分析,从理论层面解析美育存在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言到:“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先生将美育称之为美感教育,即“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育的根本宗旨即为拓展主体、完美人格,美化人生,将美感教育贯穿于个体生命的整个生活历程中,促进美感教育空间的扩大化。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即为音乐审美。音乐美的基本涵义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点击查看全文

美育工作中的音乐教育实施对策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对于美育而言,音乐教育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应当予以重视,通过采用合理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提升自身整体水平。本文将阐述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现状和特殊性,并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对策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见解。

【关键词】普通高校;美育;音乐教育;对策;探究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现状和特殊性

由于普遍中小学教育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因此,学生们获得的教育知识十分有限。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学生们普遍音乐素养较差,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而对于美育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来说,除了需要对学生们早期基础知识的缺陷进行弥补外,还要对其人格修养的塑造方面予以强化,从而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承。现阶段来说,普遍高校对于美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认知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单纯认为只要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基本上就能够完成美育中的音乐教学任务。显然,这种理念存在较大偏差。对早期的音乐教师来说,其接受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以一对一为主,直接传授基础节能,造成教师自己无法适应当前选修课程的形式和内容。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差异化明显,使得课程教学的质量相对较差。此外,有些高校内部没有开设音乐院系,因此在开设选修课程的时候,相关教师都是其他专业的教师临时顶岗。由于具备音乐素养的教师不多,课程的整体数量自然也很少,可选择的类型也十分有限。即便学生们十分喜欢音乐,愿意选修音乐课程,往往很难有机会选到,甚至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从来没有选修到音乐类课程。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以音乐欣赏为主,形式十分单一,同时没有相关制度进行监管。同时教师手里也没有统一的教材,无法提前设计教案,因此经常会有无法有效把握教学目标的情况出现。如此一来,美育便会演变成智育,只能单纯向学生们普及知识内容,而对学生自身情感层面的体验有所忽视,造成学生们兴趣度较低,探究欲望较差。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内部社团便成为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最佳组织。但是,由于社团没有教师进行指导,学生们只能自主展开练习,对于音乐内容的认知也会变得十分浅薄,无法做到深入探究。长此以往,社团还会沦为“垃圾音乐”的聚集地。总体来说,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一直都处在缺位的状态。即使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内容十分单一,方式也极为死板,导致学生们很难有效融入到课堂之中,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也产生偏差。在当前社会,低俗的“喊麦”音乐已成为人群中的主流文化,而传统的高雅音乐却遭到了人们的忽视。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音乐教育的探究工作便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对策

对于美育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一直都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促使人们自身的审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能丰富其内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高校理应提高对美育教学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机构组建

点击查看全文

将美育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

用巧妙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师生节奏问答

这个练习要在节奏接龙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敲击基本拍四拍,然后每人创编一条四拍的节奏,依次接龙。在进行节奏问答时,可以先复习四拍的自由创编,然后教师拍问句节奏,其他人分别拍出答句。先用简单的节奏型进行练习,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由易到难。

2.利用皮球巧学节拍

在教学中可以用皮球拍出节拍的不同,如四二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四三拍:第一拍拍,第二拍击,第三拍接;四四拍:第一拍拍,第二拍接,第三拍向上抛,第四拍接。随后,教师分别演奏三种拍号的乐曲,突出节拍特点,学生跟随音乐的拍子拍皮球,学生根据动作特点总结出强弱规律。之后,教师即兴演奏三种节拍的音乐,交替进行,每次变拍子前给出相应拍号的固定音型,学生听到这个固定音型迅速变换拍球动作,做到与音乐的拍子相吻合。

以多种形式体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就没有相应的审美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了解音乐美、理解音乐美、体验音乐美、表现音乐美。

点击查看全文

美育与高中音乐教育的融合

【摘要】美育教育是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方面,将美育教育与音乐教学有效融合,不仅可以让音乐课堂焕发光彩,更可使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内心体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再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略谈点滴浅见。

【关键词】音乐;美育;融合

音乐的殿堂中有着华丽的装饰,在这个殿堂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切美丽的事物,可以将美的性灵带入到内心的深处,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行和审美情怀。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在课程改革后已经备受关注,艺术对于心灵的熏陶作用是无形的,是属于精神层次的,当前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个精神的轨道,而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上,教师往往更加看重艺考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在美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即便是对于其他的高中生也认为只要会唱几首歌,在音乐课中能够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就达到教学目标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感受情感,陶冶自己的性灵

俄国作家契诃夫将歌声比作了太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五彩缤纷。音乐欣赏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灵魂上的洗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陶醉在歌曲中那片芬芳的花园中,游走于那清幽的小径,探寻到世外最美丽的风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高中音乐《月光鸣奏曲》的音乐欣赏中,我便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聆听,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美好,感受贝多芬音乐强大的心灵震撼力,首先让学生自主去赏析音乐,感受曲子的基调,在第一乐章的曲子中,基调是低沉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这种音乐的辩识能力,在确定好基调后,再让学生去聆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种低沉中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压抑的心情,就像我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又无处诉说的感受”,还有的同学说,“我并没有觉得压抑,我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安静的思考者,只是略带有一丝的忧郁”,其他的同学在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中进入了一种遐想,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沉浸在贝多芬淡淡的伤感中,自己的情感也随着贝多芬的情感一起在课堂中弥漫开来。这节课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欣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升华,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音乐素养乃至于文学素养的提升,让美在心灵深处尽情地绽放开来。

二、挖掘人文性,铸就良好的品格

高中音乐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音乐作品,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出这些内容,去引导学生仔细地品味和探索,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学具有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性格的功效,每一个作品中都凝结着创作者人生的悲欢喜乐,教师要用他们内心的一种人性的光辉去影响我们的学生,使之在音乐中享受到美丽的人生。例如在高中音乐《祖国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爱国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这首歌曲中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气势宏伟的音乐特点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其中感受到阳光普照大地的灿烂,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壮美,也感受到了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那份豪迈的情怀,在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中,我们感到了生活在这样的祖国中的美好,我们赞美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音乐中强烈的赞颂使学生的内心升腾起一份爱国的情怀,在这节课的课堂延伸环节,我设置了“什么是爱国”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好好学习,选择一个喜欢的工作岗位就是爱国,也有人说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爱国,还有的同学说友善便是爱国,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这节课中被点燃。高中学生距离跨进社会已经很近了,他们被社会上很多物质化的思想所影响,在这个时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践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美育状况探讨

本文作者:陈海玲 单位:菏泽学院音乐系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