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艺术素养,广泛传播群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群众文化中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内容,能实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需要分析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相互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有鉴于此,本文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方式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传承,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范围,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实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陶冶群众情操的目的。
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点。
(一)两者的相同特点
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也包含一部分民俗文化内容,与社会功能相结合,两者作用相同,通过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结合,能提高社会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认知。如通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调和群众关系,通过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群众的民族凝聚力。两者还能在群众舆论方面发挥作用,强化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出浓郁的群体性特点与社会性特点。
(二)民俗文化能推进群众文化发展
传承民俗文化艺术发展时,需要明确其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影响,随着时代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文化对群众文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群众文化也可以丰富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摘要】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国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许多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文章以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为主题,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借助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顺应时展,将民族文化教育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青少年群体是在外来文化浸染下长大的一代,许多高中生对民俗文化都缺少了解,为此,许多专家学者都呼吁加快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借助古代文学作品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渗透和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民俗为主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群体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当前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如就高中生来说,高中生传统文化知识欠缺,许多高中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冷淡和漠视态度,受此影响,高中生群体的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等问题越发严重。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对高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具体到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以民俗为主题,深挖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更深的层面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作品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林黛玉进贾府时,丫鬟婆子、亲戚们的热情表现,讲述“热情待客、使远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的传统民俗,告诉学生接人待物热情、大方、周全是一种礼貌,是国人待客的礼数,教导学生做一个热情、有礼貌的人。同时结合林黛玉在贾府首宴中就一改家中规矩,饭后立即漱口吃茶,讲述“客随主便”的民俗,教导大家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要过度强调自我,以自己为中心,随意行事。而是要听从主人安排,注意礼貌,与主人家融洽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认识和了解,还可以使学生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和教育,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意识。
二、以民俗为工具,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过,许多古代作品都年代久远,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所推崇的东西、凝聚的情感,对高中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距离和陌生感。同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一直认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民俗具有一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俗元素,是古代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可以民俗这个工具,切入到古代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中去,走进作者的文中、心中,了解他所描述的生活,想要表达的情感,以突破古代文学作品学习重点和难点。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虽然感觉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但是也感觉作品的主题和思路非常模糊,所以许多人都只是将这篇文章当做美文来欣赏,却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下该作品出现的原因,作品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时,王羲之为在座之人所做诗集而写的序文手稿。然后结合“魏晋时期,名师们热衷于游山玩水、高谈阔论、诗酒唱和”的习俗,讲述王羲之在酒醉中泼墨挥毫、醉笔走龙蛇的激情,讲述作者对人生、造化、生死的感悟,使学生直抵作者内心,进而明白作者的情感和思路。
农业民俗音乐代表着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由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用以记录农业生活和抒发情感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音乐形式。我国农业民俗音乐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情感丰富、种类多样,蕴藏着对农村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和生产面貌的真实写照,其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农业民俗音乐文化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行业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通过阅读《中国民俗文化》一书,将根据中国民俗文化知识对农业民俗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展开深入分析,并探索农业民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及传承途径。《中国民俗文化》是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一部民俗文化研究图书,属于北大版中国文化通识教育系列丛书之一,共十四章。该书首先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分类进行了综合性概述,紧接着对中国传统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出行民俗、人生交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产商贸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信仰、娱乐民俗、语言民俗以及民间文艺等内容及其基本特征展开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总体来看,该书主要基于中国人日常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文化底蕴所编写,文字通俗浅显、表达简明扼要,有助于广大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掌握民俗知识,同时该书还充分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汉语水平,可以作为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的学习教材,以便他们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
农业民俗音乐的主要价值
民俗音乐是通过各种传统乐器以独立或组合形式完成演奏的一种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具有极为宝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民俗音乐发展历程悠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奏形势和演奏风格,如春秋战国时期以吹竽、击筑、弹琴等演奏形式为主,秦汉时期击鼓,隋唐时期弹琵琶,元明时期弹奏弦索乐器等等,在保持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农业民俗音乐也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记录者,其艺术内涵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环境都可以展现出绚丽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成为当地农业民俗文化的代表。此外,农业民俗音乐与农业环境下农民群众辛苦劳作的日常景象密切关联,人们可以借由农业民俗音乐抒发内心深处积极、热烈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愿,同时体现出我国人民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应用农业民俗音乐必要性
一是实现农业民俗音乐传承。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对传统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占比颇高的群体,思想观念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更多地追赶流行音乐浪潮,缺少对民俗音乐文化的认识。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融入农业民俗音乐,可以对民俗音乐文化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引导学生详细、深入地了解农业民俗音乐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传统文化内涵,以实现农业民俗音乐的有效宣传,大力弘扬并传承民俗音乐文化。二是促进农业民俗音乐发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用农业民俗音乐元素对于大学生的民俗音乐能力培养和传统文化自信心建立有重要意义,让他们能够透过农业民俗音乐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好与价值,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都能实现农业民俗音乐的良好发展。三是加强农业民俗音乐创新。传统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农业民俗音乐可以在高校音乐教育应用过程中与现代音乐元素发生碰撞与融合,在传承的同时汲取更多新兴文化和风格,为农业民俗音乐创新提供更多选择内容与前进方向,助力农业民俗音乐长期发展。
农业民俗音乐的应用策略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应当提高对农业民俗音乐的重视程度,将民俗音乐教育与现代音乐教育放到等同地位,教师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将这种文化信念传递给每位学生。另外,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农业民俗音乐知识,将其融入于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增强音乐教学的丰富性,拓展学生民俗音乐专业视野。其次,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可以选择改革音乐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开展多样化教学,以便农业民俗音乐可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现有效融入。比如课堂内容选择的教学曲目在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也需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审美需求,以提高学生对农业民俗音乐的关注度,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应强化音乐实践教学,通过丰富多元的农业民俗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民俗音乐文化的艺术美感,并构建高校民俗音乐教学研究平台,组织校内农业民俗音乐文化演出活动,以切身实践的方式增强学生民俗音乐专业能力,积累民俗音乐表演经验,从而真正地爱上农业民俗音乐,充分体会民俗音乐厚重的文化价值。
农业民俗音乐代表着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由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用以记录农业生活和抒发情感所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音乐形式。我国农业民俗音乐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情感丰富、种类多样,蕴藏着对农村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状态和生产面貌的真实写照,其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艺术价值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信息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农业民俗音乐文化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行业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通过阅读《中国民俗文化》一书,将根据中国民俗文化知识对农业民俗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展开深入分析,并探索农业民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及传承途径。《中国民俗文化》是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一部民俗文化研究图书,属于北大版中国文化通识教育系列丛书之一,共十四章。该书首先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分类进行了综合性概述,紧接着对中国传统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出行民俗、人生交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产商贸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信仰、娱乐民俗、语言民俗以及民间文艺等内容及其基本特征展开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总体来看,该书主要基于中国人日常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文化底蕴所编写,文字通俗浅显、表达简明扼要,有助于广大学生学习民俗文化、掌握民俗知识,同时该书还充分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汉语水平,可以作为具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国留学生的学习教材,以便他们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
农业民俗音乐的主要价值
民俗音乐是通过各种传统乐器以独立或组合形式完成演奏的一种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具有极为宝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民俗音乐发展历程悠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奏形势和演奏风格,如春秋战国时期以吹竽、击筑、弹琴等演奏形式为主,秦汉时期击鼓,隋唐时期弹琵琶,元明时期弹奏弦索乐器等等,在保持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农业民俗音乐也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记录者,其艺术内涵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点,不同地区的农业环境都可以展现出绚丽独特的音乐艺术魅力,成为当地农业民俗文化的代表。此外,农业民俗音乐与农业环境下农民群众辛苦劳作的日常景象密切关联,人们可以借由农业民俗音乐抒发内心深处积极、热烈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愿,同时体现出我国人民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应用农业民俗音乐必要性一是实现农业民俗音乐传承。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对传统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占比颇高的群体,思想观念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更多地追赶流行音乐浪潮,缺少对民俗音乐文化的认识。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融入农业民俗音乐,可以对民俗音乐文化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引导学生详细、深入地了解农业民俗音乐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传统文化内涵,以实现农业民俗音乐的有效宣传,大力弘扬并传承民俗音乐文化。二是促进农业民俗音乐发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用农业民俗音乐元素对于大学生的民俗音乐能力培养和传统文化自信心建立有重要意义,让他们能够透过农业民俗音乐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好与价值,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在各个领域都能实现农业民俗音乐的良好发展。三是加强农业民俗音乐创新。传统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农业民俗音乐可以在高校音乐教育应用过程中与现代音乐元素发生碰撞与融合,在传承的同时汲取更多新兴文化和风格,为农业民俗音乐创新提供更多选择内容与前进方向,助力农业民俗音乐长期发展。
农业民俗音乐的应用策略
首先,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应当提高对农业民俗音乐的重视程度,将民俗音乐教育与现代音乐教育放到等同地位,教师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将这种文化信念传递给每位学生。另外,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农业民俗音乐知识,将其融入于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当中,增强音乐教学的丰富性,拓展学生民俗音乐专业视野。其次,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可以选择改革音乐教育模式,围绕学生开展多样化教学,以便农业民俗音乐可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实现有效融入。比如课堂内容选择的教学曲目在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也需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审美需求,以提高学生对农业民俗音乐的关注度,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应强化音乐实践教学,通过丰富多元的农业民俗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民俗音乐文化的艺术美感,并构建高校民俗音乐教学研究平台,组织校内农业民俗音乐文化演出活动,以切身实践的方式增强学生民俗音乐专业能力,积累民俗音乐表演经验,从而真正地爱上农业民俗音乐,充分体会民俗音乐厚重的文化价值。综上所述,农业民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民俗音乐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荣誉感和文化自信,还非常有利于我国民俗音乐的弘扬、传承及发展,为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贡献一份有效的力量。
作者:孙凌阳 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
摘要:现在,移民民俗文化作用及作用发挥被关注,也在逐步发挥作用,但仍需沉下身子仔细研究。一定要树立、秉承“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深入、细致、准确地分析、把握移民生产生活及发展各种问题、矛盾所反映出来的民俗文化的本质,充分考虑移民的民俗习惯、心理,在解决好移民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方面下力气、做文章,本文探讨民俗文化建设在其中的作用基础上,重点关注实现路径。
关键词:民俗文化;乡村振兴;文化建设
一、引言
当前,宁夏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脱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期、决胜期。脱贫致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包含富足的经济、美好生活、社会的和谐,还要有民俗文化尤其是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扬。
二、民俗文化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作用
文化构成一个地区的鲜明特色,文化软实力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究其实质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行为规则,具有观照民众生存需要和集体心理的特点。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是文化最为核心、本质的内在,是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稳定感的“魂”,也是基础。建设好民俗文化,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是,思想文化观念的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总是快于非物质文化变迁。而在非物质文化变迁中,首先出现的往往是制度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1。调查发现,移民通过搬迁,物质民俗即居住环境、建筑等客观条件已获得极大改善,但不同移民面对新环境,其文化适应、调适程度呈现出较大差异:搬迁时的年龄越小、在现居地居住的时间越长,适应的越好;搬迁时年纪越大、在现居地居住的时间越短,适应新生活的难度就越大2。这种适应,主要表现为文化适应、民俗文化适应。而在致富过程中,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更为重要。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也早已开始关注思想扶贫、文化价值观念扶贫,主要是通过建设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大院,开展基层群众文艺会演、送戏下乡,组建民间文艺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帮助移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使移民提升思想文化观念。但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沉下身子,仔细研究并因地制宜地探索、研究发展民俗旅游、节庆民俗,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资源、技能资源等,才能借助民俗文化构建更好更稳的美好生活。
三、民俗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