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母婴护理知识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将240例母婴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研究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两组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对母婴保健知识、护理技巧的掌握程度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产科护理;效果观察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指孕妇产后住院期间由母婴专科护士24h在产妇床旁进行护理的模式,护理人员通过演示和宣讲等手段,帮助产妇和家属快速掌握母婴护理技能和保健知识,帮助产妇及家属尽快适应角色转变[1]。我们分析产后实行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24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产妇年龄20~33岁,平均(25.3±3.4)岁,体重45~70kg,平均(53.7±5.46)kg,孕周30~42周,平均(38.42±0.35)周,其中自然分娩168例,剖宫产72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索农村HIV母婴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日~2016年9月20日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妊娠孕妇,将其随机化分组,两组各有10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孕妇依从性(98.00%)、满意率(95.00%)、护患纠纷发生率(1.00%)、一般预防知识知晓率(97.00%)、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96.00%)、主动接受HIV抗体检测率(94.00%)均优于对照组的孕妇依从性(75.00%)、满意率(79.00%)、护患纠纷发生率(9.00%)、一般预防知识知晓率(75.00%)、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77.00%)、主动接受HIV抗体检测率(79.00%)(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孕妇艾滋病防治中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降低艾滋病发生率。
关键词:农村HIV;母婴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
艾滋病属于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其是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卫生问题,有研究统计,近年来艾滋病发生率逐渐上升,且大部分发生于育龄女性,从而增加了婴儿艾滋感染风险。为了控制临床发病率,应加强临床宣教,且重点宣教人群为孕龄女性,从而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几率[1]。本文旨在探索农村HIV母婴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例妊娠孕妇为此次研究对象,随后实施抽签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健康教育;10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100例),所有孕妇均在2015年9月20日~2016年9月20日期间收治。入选标准:孕妇均了解此次实验目的,且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孕妇均为农村地区。排除标准:排除存在不洁生活史孕妇;排除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孕妇;排除先天性沟通障碍、语言障碍孕妇。观察组孕妇均为初次妊娠者,平均年龄为(22.45±1.58)岁,平均孕周(12.65±2.45)周,平均体质量(58.63±2.45)kg;学历:53例孕妇为小学学历,47例孕妇为中学学历。对照组孕妇均为初次妊娠者,平均年龄为(22.81±1.62)岁,平均孕周(12.87±2.69)周,平均体质量附表1对比两组孕妇护理效果(58.52±2.94)kg;学历:54例孕妇为小学学历,46例孕妇为中学学历。两组妊娠孕妇各项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助产士助产技术及护理质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中收治的192例产妇,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6人。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助产及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采取优质助产联合护理干预措施。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产后2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对母婴结局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升助产士技术并采取助产士联合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母婴结局,值得在临床工作中继续推广应用。
【关键词】助产士;分娩技术;护理;母婴结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中收治的192例产妇,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96人。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23~38岁,平均为(31.26±4.28)岁;孕龄37~41周,平均(38.5±0.5)周;初产妇58例,经产妇38例。观察组产妇的年龄为21~38岁,平均为(30.82±4.74)岁;孕龄37~40周,平均(38.7±0.4)周;初产妇54例,经产妇42例。对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入组标准:①产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本研究;②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足月临产者;④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产妇存在行剖宫产术的指征;②产妇有精神障碍或者伴有肝、肾等实质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③胎儿出现绝对性头位不称,或者产妇难以坚持自然分娩。
1.2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助产及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分析延伸护理对产褥期初产妇生理、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80例产褥期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均包含90例产妇,分别对其实施延伸护理和常规护理,分析两种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对比两组产妇的母婴照护能力可知,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产妇的照护能力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产妇的SDS和SAS量表分数可知,相对于常规组,研究组产妇评分更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分值相比于护理前均明显增加,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各维度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产褥期初产妇实施延伸护理干预,可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提升母婴照护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延伸护理;产褥期初产妇;母婴照护能力
产褥期指的是产妇分娩结束后,产妇身体和心理进行调节和康复的过程,通常时长为40天左右[1]。在此过程中,产妇主要是进行休养,尽快恢复自身生殖器官等各个器官的健康。对于初产妇而言,由于是初次生产,在照护自身和婴儿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极易出现问题,在临床中该时期的产妇需要格外重视。为其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的延伸护理。本研究选取180例处于产褥期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延伸护理对其产生的影响,现将研究资料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80例产褥期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各包含90例产妇。在研究组中,产妇的年龄均在22岁至30岁间,平均年龄为(24.12±0.45)岁;产妇的孕周在38周至40周间,平均孕周为(39.21±0.85)周。在常规组中,产妇的年龄均在23岁~31岁间,平均年龄为(25.13±0.51)岁;产妇的孕周在39周至41周间,平均孕周为(39.36±0.93)周。对两组产妇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本研究产妇及其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纳入标准:产妇年龄在20~35岁范围内;产后产妇有1~2名亲属照顾;无精神疾病,无沟通障碍;患者心脏、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良好;无其他危重并发症。
1.2方法
本文作者:刘志杏、寿佩勤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做好明确、客观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校医学营养专业对刚跨进大学校门的新生进行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医学营养专业就业的方向: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医院营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保健需求单位(学校、幼儿园、敬老院、母婴护理中心、运动队等),健康服务产业(健康管理中心、健身俱乐部、美容及养生调理中心、餐饮和配膳公司、保健食品生产和营销企业)等领域,从事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营养咨询和营养宣教、营养检测和营养膳食配制、食品安全等营养技术应用性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做行业分析并直接带领学生到龙头企业实地参观。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让他们了解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职位选择,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确立适宜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些都是他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不可少的内容与步骤。
2专业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指明灯作用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必会涉及学生职业的选择、就业方向的明确,这也就暴露出专业在某些程度上存在的问题,如由于学时、学制的局限,医学课程开设远远不够,达不到用人单位尤其是医院的要求。部分医院为专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岗位,即营养配餐员,但是毕业生不满意该岗位薪酬,认为没有晋升空间,因而不愿意应聘。怎样转变观念,这是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要明确的。据饶春平[3]的“高职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调查分析”中显示:医学营养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餐饮公司、学校、幼儿园等岗位。我校医学营养专业也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因此,为适应市场需要,及时明确定位问题,我校将医学营养专业调整为临床营养指导、公共营养保健、健康服务等方向,从而对高职类医学营养专业学生的就业分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这一行业对懂护理,能进行营养指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目前,母婴营养护理中心在全国已经有很多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就已有3000家左右;浙江省母婴营养护理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调查显示,仅宁波就有30多家。若一家母婴营养护理中心配备4至6名母婴营养指导师,一年就需要150名左右的专业营养指导师,所以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母婴营养护理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得市场乱象横生,质量良莠不齐。现实生活中,很多母婴营养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短期培训的“速成月嫂”。月嫂的“技术”都是通过口耳相传或由自己观察总结的,所以其观念普遍陈旧、缺乏科学的营养保健知识。应针对医学营养专业学生拥有一年的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对其公共营养模块开设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母婴营养护理技术,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医学营养专业学生对护理知识的欠缺。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反馈专业建设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