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纳米流体技术范文

纳米流体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纳米流体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纳米流体技术

核病诊断泌尿系统论文

一、目前泌尿系统结核的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液常呈酸性,尿蛋白阴性,有较多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约50%~70%的病例可找到抗酸杆菌,以清晨第一次尿液检查阳性率最高,至少连续检查三次。但是由于包皮垢杆菌、枯草杆菌等也是抗酸杆菌,容易与MTB混淆,故该检查阳性也不应作为诊断泌尿系统结核的唯一依据。尿MTB培养时间较长(4~8周)但是准确性高,阳性率可达90%,因此对泌尿系统结核尤其肾结核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2.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检查、超声、CT和MRI等。这些方法不仅对确诊泌尿系统结核及评估病变范围及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预后的监测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X线检查包括泌尿系统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等。前者能够见到病肾局灶或斑点状钙化影或全肾广泛钙化,后者可以了解分侧肾功能、病变程度和范围,对肾结核治疗方案的选择必不可少。早期表现为肾盏边缘不光滑如虫蛀状,随着病变进展,肾盏失去杯形,不规则扩大或模糊变形。当肾盏颈纤维化狭窄或完全闭塞时,可见空洞充盈不全或完全不显影。肾结核广泛破坏致使肾功能丧失时,病肾表现为“无功能”,不能显示出典型的结核破坏性病变。根据临床表现如果尿内找到结核菌,静脉尿路造影一侧肾正常,另一侧“无功能”未显影也可以确诊肾结核。逆行性尿路造影可以显示病肾空洞型破坏,输尿管僵硬,管腔节段性狭窄且边缘不规整。超声对于中晚期病例可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常显示肾结构紊乱,有钙化则显示强回声,也较容易发现对侧肾积水及有无膀胱挛缩。CT对中晚期肾结核能清楚地显示扩大的肾盂肾盏、皮质空洞及钙化灶,三维成像还可以显示输尿管全长病变。而MRI水成像对诊断肾结核对侧肾积水有着重要作用。当双肾结核或结核对侧肾积水且静脉尿路造影显影欠佳时,这两种方法有助于确定诊断。

3.膀胱镜检查

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浅黄色结核结节、结核性溃疡、肉芽肿及瘢痕等病变,以膀胱三角区和患侧输尿管口周围较为明显。结核性肉芽肿容易误诊为膀胱肿瘤,必要时需取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患侧输尿管口可呈“洞穴状”,有时可见浑浊尿液喷出。但是当患者膀胱挛缩容量小于50ml或有急性膀胱炎时不宜行该项检查,应选择其他方法以辅助诊断。

点击查看全文

无机纳米材料应用下生物医学论文

1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1药物载体

许多药物都有细胞毒性,在杀死病毒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因而,理想的药物载体不仅应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载药率,还应具有靶向性,即到达目标病灶部位才释放药物分子。无机纳米材料的大小和表面的电荷等理化性质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性能,研究这些可控特性可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例如,用多孔硅作为药物载体递送柔红霉素,治疗视网膜疾病持续时间从几天延长到3个月。通过调控将纳米粒子孔径从15nm变为95nm,使柔红霉素的释放率增大了63倍,从而调控药物的释放。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运载化疗药物、探针分子向肿瘤细胞进行递送,可用于癌症等疾病的靶向性治疗和早期诊断。介孔二氧化硅在药物传输、靶向给药、基因转染、组织工程、细胞示踪、蛋白质固定与分离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碳纳米管及其衍生材料可开发用于电敏感的透皮药物释放,又可作药物载体进行持续性释放。比如,用超支化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可以从复合物的羟基末端聚集活性基团,从而增强溶解性能,作为抗癌的药物载体,也可以用作药物缓释载体。用聚乙烯亚胺修饰多壁碳纳米管,分散性好,能降低对细胞的毒性,进一步结合在壳聚糖/甘油磷酸盐上,能增加凝胶的机械强度。同时,改变溶液的pH值、温度等来构建具有双缓释功能的温敏性凝胶,能减少凝胶的突释现象。纳米钻石(dND)装载化疗药物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生物兼容性。将叶酸等靶向分子修饰纳米钻石表面,用于装载抗癌药物,以H2N-PEG-NH2作为桥梁分子,形成纳米靶向载药系统,对C6细胞具有靶向作用,为研制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了避免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等非特异性吸收,并让药物优先进入肿瘤细胞,用超支化缩水甘油(PG)修饰纳米钻石得到dND-PG,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避免被正常细胞的巨噬细胞非特异性摄取。加载抗癌药物阿霉素显示出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可作为肿瘤药物载体,对肿瘤细胞进行选择性给药。将药物分子插入LDHs的层间形成药物-LDHs的纳米杂化物,药物与LDHs层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位阻效应能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减少药物发生酶解作用。LDHs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便于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增强靶向性,避免被巨噬细胞吞噬而从人体内清除,提高药物的输送效率。LDHs适合装载不同类型的药物,将药物插入到LDHs的层间结构,药物以阴离子形式装载并被控释。通过共沉淀法在LDHs层间成功地嵌入维生素C,维生素C的阴离子垂直插于LDHs层间,热稳定性显著增强。通过离子交换反应来释放维生素C,延长释放时间。

1.2蛋白质载体

纳米材料在诊断、药物输送、生物功能材料、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疾病治疗、诊断、造影成像等多种功能的组合。无机纳米材料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载体,包括运载蛋白质、多肽、DNA和siRNA等方面的研究较多。纳米多孔硅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可调控的纳米粒径,可作为药物输送系统。壳聚糖修饰多孔硅后可用于运载口服给药的胰岛素,改善胰岛素的跨细胞渗透,增加与肠道细胞黏液层的表面接触,提高细胞的摄入,可用于口服递送蛋白质和多肽。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蛋白质分子有高亲和性,可用作蛋白质药物缓释载体,能提供钙离子,造成肿瘤细胞过度摄入,从而抑制肿瘤细胞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3基因载体

基因治疗是遗传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策略,主要依赖于发展多样性的载体。无机纳米材料用于基因疗法是利用无机粒子和可生物降解的多聚阳离子合成新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如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基因载体可用于肿瘤治疗,促进体外siRNA的递送。乙醛修饰的胱氨酸具有自身荧光的特点,可对pH值和谷胱甘肽进行响应。通过荧光标记类树状大分子的二氧化硅纳米载体具有分级的孔隙,不仅毒性低、基因装载率高,转染率也较高。引发谷胱甘肽二硫键裂解,可促进质粒DNA(pDNA)释放,并能使用自发荧光来实时示踪。又如,通过π-π共轭、静电作用等非共价键作用力结合,能将DNA、RNA等生物大分子和化学药物固定在氧化石墨烯上。

点击查看全文

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食品工业

超微粉碎技术在化工、电子、煤炭、矿产工业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1],但关于该技术如何应用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则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超微粉碎技术是21世纪的十大科学技术之一,该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改变物质的特性。在超微粉碎过程中,由机械力产生的化学效应,影响物料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构成,进一步改变其理化性质。该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产品颗粒的粒径极小、比表面积剧增,细胞破壁率提高,从而改善物料的理化性质(分散性、吸附性、溶解性、化学活性、生物活性等),扩大物料的应用范围,强化物料的使用效果,是食品行业中一种理想的加工手段。

1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

超微粉碎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方式克服固体内部凝聚力使之破碎,使物料的粒径达到10~25μm的超微米水平[2],引起其化学构成、理化性质的改变,同时促进原料中营养物质的释放,显著提高其吸收利用率[3]。1.1超微粉碎在食品材料中的应用在谷物应用中,Rosa[4]使用超微粉碎技术改善麸皮抗氧化的应用价值,NiuM[5]研究超微粉技术对全麦香气和面条产品的特性影响,郭武汉利用气流式超微粉碎机研究超微粉碎处理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显示超微粉碎技术对花生蛋白功能特性具有显著改善作用。随着花生蛋白粒度的减小,溶解度、起泡性、乳化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对花生蛋白持油能力无显著影响,对持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2]。杨丽等人研究了超微粉碎的温度和时间对葡萄籽粉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超微葡萄籽粉中的总酚、单宁等成分的含量以及其抗氧化性,确定最佳处理工艺。结果显示,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葡萄籽粒径呈下降趋势,当粉碎温度为-30℃且粉碎时间为75min时,葡萄籽粉的粒径达到最小值。不过,粉碎时间显著影响葡萄籽超微粉中的单宁和总酚的含量,而粉碎温度则与单宁、总酚的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粉碎时间还显著影响了葡萄籽超微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但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无显著相关性[6]。刘素稳等人对比不同粉碎方法对杏鲍菇超微粉体物化性质的影响,将杏鲍菇帽柄分开切片干燥后,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粉碎方式获得了6种粉体,与剪切和研磨粉碎相比,气流粉碎更有效减小了粉体的粒径(帽14.16μm,柄13.16μm),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其容积密度、比表面积、流动性、水溶性指数和蛋白质及多糖溶出率也较大(P<0.05)。然而,其持水性和溶胀率相对较低,水分活度小于研磨粉碎粉体和剪切粉碎粉体,因而具有较好的耐储藏性[7]。Lee等使用低温涡轮研磨制备超微粉高丽参,通过改变涡轮增压机的叶轮的旋转速度(100、110、120m/s)。平均粒径控制在113.3μm,在120m/s减小到11.9μm,大部分粒径(97%)尺寸从小于725μm减小到小于32μm[8]。1.2超微粉碎在药食同源材料中的应用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茯苓、龙眼肉、山药、罗汉果、魔芋、百合、紫苏、蒲公英及螺旋藻等,含有各种功能性组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开发功能食品的主要原料来源。原生药材经由超微粉碎,其粉体粒径能够从传统粉碎工艺的75μm左右降低到5~10μm,该粒径条件下,普通药材的细胞破壁率高于95%,能够将其有效组分直接释放出来,药物起效会更加迅捷、彻底[9]。对比传统方剂金铃子散的微米颗粒(5~6μm)和普通颗粒(24~104μm)对小鼠的止痛效果,结果显示两者有显著差异:相同剂量时,金铃子的微米颗粒较普通颗粒止痛效果更强、起效更快;相同止痛效果时,可适当地降低使用剂量[10]。气流粉碎技术可实现原料的微细化处理,由于其独特的低温粉碎的优势,可减少热敏性成分的损失,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宋丽丽等对比传统粉碎和气流粉碎对蒲公英粉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传统粉碎相比,气流粉碎超微粉的粒径可达5~10μm,粉体中多见黄棕色小颗粒;偶见菊糖碎块,粒径最大达到12μm;可见非腺毛碎片,直径最大15μm;偶见纤维和导管碎片,直径最大20μm;可见草酸结晶体。这说明蒲公英组织中的各类细胞均被破壁,取得了超微细化的效果[11]。1.3超微粉碎在饲料中的应用任守国研究了超微粉碎豆粕的理化营养特性,结果显示,豆粕超微粉的粒径由100μm降至10μm时,比表面积增加2444.4%,再由10μm降低至1μm时,比表面积增加442.8%;当粉体粒径降至0.1~30μm时,容重和振实密度明显减小,并且与粒径呈正相关,豆粕粒径越小,粒子休止角和滑动角的比量变化幅度越大,粉体粒子流动性显著降低;豆粕粉体吸水率、吸油率、水可溶物含量显著增加,粉体颜色显著,比常规粉碎豆粕更淡。对比消化酶对超微D502.63μm豆粕粉体和D50621μm常规粉碎的消化率,胃蛋白酶提高了48.0%,胃胰蛋白酶提高了42.2%,超微粉碎提高豆粕可消化蛋白数量,胃蛋白酶对微米豆粕粉体中抗原蛋白的消化速度高于常规粉碎豆粕粉体。微米级豆粕粉体日粮明显提高了断奶仔猪的每日体重增量,提高其食用量,降低料重比,减少腹泻率,提高日粮氮的表观和回肠末端的消化率,不影响能量消化率和利用率,不影响日粮有机物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磷表观消化率。国内外学者对饲料及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做了大量研究,大多数试验表明,减小饲料粉碎粒度能有效提高其营养价值。粉体粒度降低能够增加颗粒的比表面积,提高食糜流动速度和食糜与消化酶混合程度,增加食糜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和概率;同时,细胞破壁率提高,使饲料中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组分直接释放到动物消化系统中,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了粪便排泄,改善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12]。因此,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对于饲料行业的饲料研发、饲养动物健康及环境污染有重要的影响。

2纳米粉碎技术的应用

纳米粉碎技术多用于对药食同源食材的粉碎研究中,在食品原料中的应用也有少量报道。食品原料经纳米粉碎后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吸附性、化学活性等。有研究表明,纳米食品原料在人体小肠内的吸收速度较快,且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纳米植物粉体产品研发进展缓慢,尚处在开发阶段。在纳米技术发展过程中,需要衡量纳米化是否有必要,考虑对人体的功能作用是否有负面影响,粉碎到纳米级是否产生团聚现象,粉碎到什么尺寸范围生理活性最好等问题。在食品和生物领域,通过珠磨法可将生物高分子以及含生物高分子的原料粉碎至纳米级。纳米粉碎技术分为干法球磨、湿法珠磨和酶法处理。Chen、Shen和Yeh通过珠磨将玉米淀粉的平均粒径降至260nm。张威在对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降脂活性研究中,比较了干法球磨和湿法珠磨制得的两种纳米壳聚糖(D-NS和W-NS)与普通壳聚糖(CS)的降脂活性。模拟胃液环境时,CS的溶解速度低于D-NS和W-NS,模拟胃肠道环境时,CS对油脂和胆酸盐的结合能力均明显低于D-NS和W-NS。D-NS和W-NS的降脂活性差距并不明显,但均明显强于CS。研究指出,D-NS和W-NS在胃肠道中可快速溶解结合更多的脂类物质,从而增加粪便中的脂质排泄量,从而更好地减少机体对食物中脂类的吸收,因此降脂活性明显高于CS[13]。龚魁杰在花生纳米肽制备与吸收转运机制研究中,利用超高压微射流(HMP)解聚花生分离蛋白,选择120MPa为最适宜处理压力,在此压力下采用HPM处理物理改性花生分离蛋白可以提高酶解效率,并可能发掘更具ACE抑制活性短肽。以物理改性的花生分离蛋白为基础,采用中性蛋白酶制备花生短肽,最后通过优化脂质体组成,提高脂质体对短肽的包埋率。在120MPa压力条件下,物料浓度6%,循环处理3次,可得到较高物理改性程度的花生分离蛋白,经酶解,并采用1kDa超滤膜包进行超滤处理,可制备Mw<1kDa的花生短肽;HPM改性的PPI酶解产物氮溶指数达到(82.39±4.82)%,Mw<1kDa短肽比例达到(95.39±2.82)%,均显著高于未经HPM优化工艺处理的对照。花生短肽溶解性为(97.5±2.31)mg/mL,ACE抑制活性IC50值为0.092mg/mL,花生短肽水溶液中粒径为(22.6±2.2)nm,为典型的纳米结构短肽[14]。张娥珍等在铁皮石斛米粉通过羟与超微粉的物理特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中,利用氢氧根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亚硝酸根离子(NO2-)及DPPH自由基4种体外抗氧化模型,研究了铁皮石斛纳米粉和超微粉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分析对比两种粉末的流动性、松密度、溶解性等物理特性,以及粒度及电镜扫描结构,并测定其悬浮液中多糖溶出速度及含量。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纳米粉的多糖溶出速度及含量要高于超微粉;铁皮石斛纳米粉和超微粉水提取液对•OH、O2-•、NO2-、DPPH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在一定范围内,清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同一浓度时,纳米粉的清除率要明显高于超微粉,说明纳米粉具有更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纳米粉的松密度、持水力、膨胀力、溶解性及水悬浮体系稳定性要高于超微粉,但流动性、润湿时间等参数不如超微粉;粒度及电镜分析表明纳米粉的细胞破碎程度更大,粒度更小,形状更不规则[15]。石相弘等采用物理多级粉碎技术研究了银杏叶纳米加工技术及其应用,首先经由传统粉碎机将原料粉碎成100mm左右的粉末,然后经由气流超细粉碎机进一步粉碎成10mm左右的超细粉末,最后通过高能球磨机将超细粉末粉碎成1mm以下的粉体。粉碎过程中,采用夹套冷凝器控制高能球磨罐内的温度在10℃以下,并通入惰性气体,对生物活性组分进行有效保护,控制球粉比例、转速、时间、温度等条件,结合电镜检测,从纳米级尺寸、纳米级几何形状和纳米级表面质量3个方面对纳米食品进行可控加工,优化最佳工艺参数[16]。在适度粉碎银杏叶的基础上,根据生物无机化学原理采用金属络合法从银杏叶粗提物中高效分离生物活性成分,进而开发饮料、饮片等功能食品[16]。

点击查看全文

印刷电子技术在LED显示器件的应用

1印刷电子学简介

作为电子工业未来发展的热点,印刷电子学是指以影印(Gravure)、丝印(Screen)或喷墨(Ink-jet)等印刷方法,将金属、无机或有机材料转移到基板上,制成各种电子器件或电子线路。印刷电子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全印刷电路。目前主流的电子加工工艺,如化学/物理气相沉积和光刻技术,通常效率低,成本高,材料浪费严重,且对环境污染比较大。因此,可在常温、常压下以按需给料方式实现低成本制造的印刷电子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数字化印刷设备和电子墨水是印刷电子学的两大支柱。影印、丝印及喷墨打印手段可以复合使用,但一般认为将以喷墨为主流。

2印刷电子学在近年的发展

印刷电子学的发展潜力巨大,而聚合物有机发光材料及近来研发的可溶性小分子有机发光材料,可以通过旋涂、喷墨打印和提拉等溶液加工工艺制备低成本、大尺寸和柔性的有机发光器件,成为印刷电子学中新兴的重要方向。印刷电子学的材料,主要分金属、无机和有机三大类。目前常见的是金属类,且主要集中在金、银、铜、铝等几类材料。有机类材料在有机半导体器件和有机光电器件中已取得大量应用,但还存在可靠性差,寿命短和载流子迁移率低等问题。无机材料因为可印刷性较差,烧结温度较高,并且较难形成致密结构,所以发展相对落后,但近年也有一些新的进展。印刷电子学的材料(即电子墨水)的三个关键发展方向为:(1)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展。有机发光器件和有机太阳电池(也包括新近出现的钙钛矿、量子点光电器件)的日益成熟,对有机光电材料的印刷加工提出了紧迫的要求。(2)新型纳米材料的应用。为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速直写,印刷材料必须纳米化。例如用纳米银颗粒制作的电子墨水制备电极,具有高导电率和低烧结温度的特点。(3)印刷传统半导体材料的实现。传统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是现代半导体工业的基石,利用印刷电子学实现传统半导体的加工,能极大地改变半导体工业的格局。

3固体表面润湿理论

3.1接触角与润湿性的关系

固体被液体润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界面现象,是液体与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润湿是在固体表面上发生了A流体对B流体的置换,例如在荷叶的表面水对空气进行置换。从分子的尺度来看,A流体和B流体与固体之间都是分子级别的相互作用力。因此,润湿是液固接触的一种形式,其结合能力来源于液体与固体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液固之间存在亲和力,能驱动液体向固体的表面铺展,扩大液体的表面积;而液体内存在表面张力,倾向于收缩液体的表面积,减少与固体界面接触。这两种力的平衡决定了润湿的程度。除了完全浸润的情况,液滴在固体的表面上一般为截球体,气-液界面与固-液界面的夹角被称为接触角。接触角由液固的亲和力和液体的表面张力共同决定。当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程度高时接触角小,反之当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程度低时接触角大。因此接触角是表征润湿性的常用参数所示,润湿程度通常使用接触角的大小来描述。当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会有气-液-固三相界面共同相交于一条线,该线为三相接触线。三相接触线的形状与相交处的微观形貌有关,不同的微观形貌会引起不同的三相接触线形状,但大致分为连续和非连续两种形状。McCarthy等人认为,当三相接触线连续时,液滴有较大的滚动角,不利于其在固体表面的滚动;而当三相接触线不连续时,液滴有较小的滚动角,容易在固体表面发生滚动。Quere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液-固-气三相接触线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接触角越大,液滴与固体的接触面积就会越小,假设这条接触线不变,接触角滞后就会变小,从而对液滴的滚动有利;反之则接触角滞后较大,需要更大的倾斜角才能使液滴滚动。

点击查看全文

浅谈microRNA在医检中的应用

MiRNA的检测技术很多,既有传统的Northernblotting技术、实时定量PCR技术和RNA芯片技术,也有最近发展起来的结合物理和化学方法建立的银染增强放大技术、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等。

1Northernblotting技术

该技术是目前很可靠的检验技术,但是所需要的样品较多,检测周期也比较长,其敏感性也不是很好。为此研究人员发展了LNA技术。LNA是一种类寡核酸的衍生物,使用其进行杂交可显著提高杂交的敏感性和杂交效率,大约是传统杂交方法的10倍,而且并且仅用2h完成。[3]此外,,Pall等[4]采用了可溶性的碳化二亚胺来代替传统的紫外交联法把miRNA转移至尼龙膜上,使检测敏感度提高了25-50倍。通过以上这些改进,Northernblotting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miRNA检测技术在临床实验宅的顺利开展。

2实时定量PCR技术

其是检测miRNA最常用的技术。可用于检测各种组织中的miRNA表达以及表达量,包括血液、肿瘤组织以及其他病理组织等。Mitchell等使用经典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分析了健康志愿者血浆中的miR-15b、miR-16和miR-24。同时,他们还使用该方法定量测定了从前列腺癌血浆标本中筛选出来的6个miRNA,结果显示,miR-141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浆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是健康人的46倍),同时他们对miR-141的表达水平同PSA的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了二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5]才外,肖丙秀等课题组使用通用引物进行逆转录,可以用一次RT产物用于检测多种miRNA,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宝贵的材料,也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对于临床分析有很高的参考价值。[6]

3miRNA芯片技术

这种技术包括微阵列芯片技术和微流体芯片技术。微阵列芯片技术是将大量的寡核苷酸以高度有序的微阵列的形式排列在某种固相支持物上从而检测特定基因表达。优点是可以一次就可以高通量的分析多个基因的表达情况,而且可以鉴别特意表达的基因。而微流体芯片技术是根据经典的分离理论,也就是不同大小的分子其流动性也不同。肖丙秀等课题组利用该技术初步鉴定出了一批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miRNA:R-20b、miR-20a,miR-17、miR-106a,miR-18a,miR-21,miR-106b,miR-18b,miR-421、miR-340+、miR-19a和miR-65,为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Tan等也利用该技术建立了脑卒中患者外周血miRNA的表达谱。此外采用该技术还可以实现对miRNA表达的绝对定量,具体方法为先测定标本中所有miRNA的表达谱,然后挑选出若干不表达的miRNA,随后在标本中按照浓度梯度定量加入这些miRNA进行水平杂交,最后再测定荧光强度,进而绘出标本中不同miRNA的荧光强度曲线,根据曲线确定其表达量。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