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村老年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三明市位于福建山区,被誉为“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至2019年末,三明市60周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70.38%,足见农村老龄人口规模之大。由于社会、经济、教育等诸多历史因素,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群体,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模式与现实发生冲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振兴。对于留守在农村且承担重担的老年人,素质的整体提升是重要着力点。实践证明,农村老年教育在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素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是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一、三明市农村老年教育现状
第一,政策配套支持。三明市相继出台了《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三明市2018—202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健康教育”等列为发展重点,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第二,体系基本构建。2020年福建省的《大数据视角下福建省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数据显示:三明地区老年教育网络初步形成,现有老年大学13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71所、村(居)老年教学点614个;老年学校和教学点专兼职教师914人、志愿者5726人;参加学习者达66361人次。三明电大系统已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开设多门教学班,丰富乡村老人文化生活。
二、农村老年教育突出问题及剖析
第一,农村老年教育意识相对淡薄。老年教育作为非正规和非学历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显得更不被重视。在调研走访时,有的被访者表示“没有听过老年教育”“不懂哪里可以接受老年教育”,甚至有被访者觉得“如果政府要补助我学习,还不如增加我的新农保和新农合”。从社会层面看,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营造普及乡村老年教育的社会氛围;从家庭层面看,年轻人对老人教育认识不到位,多数农村年轻人认为父母年事已高,只要在家享天伦之乐即可,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学习,更没有意识到老年教育对老人提升生活品质及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作用;从个人层面看,老年人自身对教育的意识欠缺,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主要责任是帮忙照顾孙辈,加之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担心学习跟不上会被人笑话。第二,教育产品供需不够匹配。相比城市老年教育的形式多样、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规模大,农村老年教育供给则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老年人的需求。一是特殊人群被边缘化。三明市域方言众多,有些老年人只能听懂当地语言,如尤溪县有些乡村老人只能听懂尤溪话,对于普通话听不懂。另外,一些居住偏远自然村的老人,由于交通不便,无法真正及时接受教育。二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多样化需要。在调研中,部分接受过教育的老人提出,农村老年教育通常都只是在一个固定场所进行简单的宣传手册讲解,老年教育工作者将教育看成“任务”而非“事业”,达不到休闲交流、培养兴趣的目的,无法坚持学习。三是教育形式不能满足需要。当前的农村老年教育活动,传统课堂授课、讲座占主流,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运用较少,教学组织形式无法达到多样化。四是师资不足缺乏管理,乡村老年教育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他们虽有热情但未经培训,专业水平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第三,基层重视程度差距明显。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老年教育从体系建设、经费支持、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具体要求。但在落实工作上,基层更多将精力放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上,没有把老年教育的经费、人员配置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农村老年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认识[1]。目前,全市尚有约三分之一的乡镇和40%左右的村子未建立老年学校和教学点。由此可见,推进老年教育全覆盖任重道远。第四,管理保障机制仍需完善。老年教育涉及教育、老干、民政、文化等多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在资源建设、信息和平台共享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这种多头管理现象导致老年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权责不清、业务上互相扯皮等问题。经费投入和各项保障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制定了相关实施意见,但在经费落实上受地方财力限制,经费拨付并不能足额或在时限内完全落实。
三、推进农村老年教育的对策
第一,在舆论宣传上发力,营造浓厚氛围。首先,要强化全社会共促共为意识。通过持续开展“9·28终身教育活动日”“全民阅读月”“重阳节”“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点,开展全民终身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对典型经验、案例、做法和成效进行宣传,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知晓率,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入心入脑。其次,用文艺熏陶提高老年人参与度和教育影响力。对接乡村需求,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流动舞台车下乡巡演、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非遗展演展示、文化赶圩等活动为载体,推动文艺惠民活动常态化。再次,组建老年红歌会、广场舞社、太极拳队等团队,定期开展棋牌赛、合唱比赛等文艺汇报演出活动,激发老年人自主参与意识。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从而把学习当作提升个人素养与生活品质的手段,通过个人的发展助推家庭、乡村、社会的整体优化,助力学习型社会创建。第二,在课程建设上发力,满足实效需求。农村老年教育在内容上要多点开花,有所突破,就要懂得“引进来”,汲取智库力量。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围绕“三农”这一核心,开发适合农村老年教育的课程资源,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实用化学习需求。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将农业生产、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生态保护、家庭理财、乡村旅游等与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融入课程中,加大学习兴趣,增强农村老年人参与教育的持续性。要懂得“走出去”,推行开放式教学,多带老年人见识和感受乡村外的先进理念,激发老人对新知识的渴望,提升老人对事物的认识,增强老年人对外界变化的适应力、社会参与和生活掌控能力,使其更好地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要懂得“沉下去”,坚持需求导向,因材施教强化教育力度。比如针对低龄老人,选择与农业技术和数字技能培训相关的教育内容,依托互联网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老年农民收入,提升受教育者获得感;针对空巢老人,开展既能学知识又能发展兴趣的教育内容;针对居家带孙的老人,选择隔代教育、育儿健康相关内容,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吸引到学习的队伍中,提升其解决困境增进幸福的能力。第三,在体系建设上发力,统筹协同发展。国家已经从战略高度对为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提出目标和要求。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应对老年教育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农村受教育老年人群年龄降至50周岁,把老年教育办成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民生事业。一要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老年教育在农村区域全覆盖,构建农村老年教育组织架构,完善机构制度与人员配置,并对老年教育工作加强督导评估。二要鼓励和支持培育终身教育服务主体,注重引导社会福利设施、职业场所和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参与以及配合终身教育活动[2],有效整合乡村教育文化资源,发挥中小学校、文技站、农家书屋、文明实践站(所)、宗族祠堂、敬老院等现有资源的作用,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家风家训展示馆等文化设施。三要建立“城乡老年教育联盟”,鼓励发达地区的老年教育机构在农村建立分校或办学点,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老年教育选送教师、免费开放学习资源,为农村老年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在机制保障上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等村民自约社会规范在农村老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成立“议事小组”,形成居民自我管理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治理。另一方面要强化师资培养机制。鉴于韩国对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采取从业资格考试,实行准入机制的做法,市政府可委托本地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教育专业,培育师资力量,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与素养培训,注重从乡村教师、返乡大中专学生、驻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各方面优秀人才中发展一批老年教育志愿者,培养一批“留得住”的乡村老年教育骨干队伍。此外,要注重建立激励机制,每年遴选一批具有特色品牌的示范学校、教学点及学习团队,给予一定的经费奖补,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农村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在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逐步加剧的情形下,国民养老这一问题引起社会的重点关注,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险问题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在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中,以“4+2+1”结构为主,即一个家庭中,一对年轻夫妇要面临赡养四位老人和抚育一位儿童的社会责任,这就给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带来了重大负担。为减轻当代年轻夫妻的养老压力,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养老保险制度。尤其在农村,新农合的全面推行,给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极大地减缓了压力。同时,少子化现象使得农村地区子女所面临的养老压力加大,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负担过重。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应将市场开发战略转移到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的老年人口制订具有针对性较强的保险基金方案,建立合适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在日常生活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文章主要根据笔者对于广东省某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险市场的调研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老龄化;少子化;养老保险;广东市场
1我国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经过30多年的严格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不是人口总量的迅猛增长,而是低生育率导致的适龄劳动力不足,以及逐步显现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我国人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峰值,自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推行后,出现了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使我国人口数量不断趋于减少,也加速了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人口年龄结构将严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导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质量的整体下降。
2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的形成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执行下所产生的少子化直接导致我国人口不断减少。当未来进入严重的少子化社会后,人口均衡将难以恢复,人口衰退也将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势必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负担本已沉重。因此我国现有的政府推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地区必将受到来自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严重挑战。
3广东省某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提高老年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本文基于老年教育的发展形势和紧迫的任务,通过研究提出探究式教学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构建老年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概念梳理,深入学习理解老年教育和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根据老年教育的特殊性,构建针对性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第二部分是明确构建老年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主要从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和教学过程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如何构建针对老年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例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构建;老年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2]《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
一、深入学习理解老年教育和探究式教学,根据老年教育的特殊性,构建针对性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老年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旨在使老年人增加见识、放大格局、增强体质、丰富退休生活或者余生,让老年人继续学习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3]老年教育具有的特殊性主要是和一般的普通教育或继续教育和进修学习相比较而言,不是基于工作需要和职业技能培训,不以获取专业技术能力为最终目的,具有不同于专业性的娱乐性,满足老年人发挥余热、愉快身心的心理需求,而且,老年教育的对象是各个层次、不同生活环境的老年人,所以不同经历、不同特点的老年人和个性不一的孩童有很多相似之处,给予他们自由探究的空间,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的引导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实肯定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价值及毕生潜能。杜威最早在教学中提出使用探究方法,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6]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应试教育等不同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明确,在素质教育中的成效越来越显著,在老年教育中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创新的理念,主要是根据作为老年教育的主要学习主体的心理特征、年代特质、内心学习需求,充分以老年人为主体,自主学习探究、扩散新异思维、主动发现问题,老师适时启发和引导,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交流与互动,激发学习的趣味性,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充分被肯定的参与感,提高终身学习能力,调动老年人发挥余热的价值所在。综上所述,针对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紧迫的任务,通过研究提出探究式教学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构建老年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助推老年教育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从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和教学过程两方面进行阐述,明确构建老年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老年教育整体上不具有专业性的硬性要求和不要求超强的脑力活动,而是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一起探索实践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方法和过程具有实验性,真实有趣,老年朋友可以从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出发点,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创新,科学探究,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和愉悦幸福感,也能更快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需贯穿目的性,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体性作用。老年教育中不那么重视壁垒分明的师生关系,运用探究式教学,有利于老年人运用自有经验探究性学习,充分自由交流沟通,自主表达,让人得到尊重与认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老年教育的快乐,有利于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拥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有利于需要课堂时间较长、课堂秩序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老年人持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老年教育成效不断提高,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达成终身教育学无止境的目标。
[摘要]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结构破坏为特征并伴随骨强度减低的代谢性疾病。该文通过文献复习,分析现行4种主要的骨质疏松症院外健康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应用现状,以期对不同的人群提供适宜的指导,为医务人员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骨质疏松症院外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代谢性疾病;院外健康教育
1院外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
1.1出院时为患者提供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处方或宣传教育资料
健康教育处方是以医嘱的形式对患者用药、心理、生活方式等进行指导[2],基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熟悉情况,出院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处方。医务人员向患者口头讲授处方内容,必要时可向患者提供科室有关骨质疏松症的纸质健康宣传册,内容包括正确的运动方法、合理营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预防跌倒知识等。这种模式能够通过面对面地口头教授而引起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另外,这种一对一模式简单易懂,对于患者的一些疑问医务人员可直接解决,患者易于掌握。目前,这种方式仍是医院对出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但受制于宣传覆盖面和开展形式的局限,它只能为部分住院的患者服务。很多老年患者只有疼痛或并发症才会选择入院就医,非住院患者往往会被疏忽,难以得到医院给予的健康指导。另外,单一的出院健康处方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它是一次性的,患者后续的健康指导并不能跟上,是一种非连续性的防控模式。
1.2沙龙健康教育模式
沙龙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促进患者自觉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帮助患者改善抑郁情绪[3],由专业医护人员组织。医护人员提前电话通知患者举办沙龙的具体地点和时间,方便患者提前做好安排以能如期参加沙龙聚会。另外,邀请患者的同时有必要让家属或照顾者一同参加骨质疏松症沙龙活动。这种教育过程主要是医务人员向患者及亲属提供正确保健方法,然后引导患者及其亲属讲述自身落实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生活行为方式,医务教育人员对正确的内容给予肯定或对错误的内容给予纠正。沙龙活动后期让患者有自由交流时间,让患者互相分享经验以加深对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接受程度。这种沙龙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不仅医务人员发挥了对患者及照顾者的主导作用,还有利于发挥受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意识,保证其认知过程的正确实施。另外,以沙龙聚会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水平,而且能让患者及照顾者相互之间分享各自对疾病的认识,一些具体的对骨质疏松症防治有帮助的运动习惯能预防跌倒、骨折等伤害的发生。沙龙活动还能增进患者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缓解老人的焦虑情绪,增进对疾病的认知,从而能够在实施合理营养、正确用药、有效运动等方面为患者起着支持和督促的作用。沙龙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正确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患者比例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但是,沙龙模式也只能为能获得沙龙活动信息的一些患者服务,由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退或照顾者的原因,致使一些行动受限的老人难以参加沙龙活动。此种方式是一种小范围并有一定局限性的患教模式。
摘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农村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其健康问题更显得重要。体育锻炼是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河南省滑县农村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多种方式调查了滑县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并对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滑县;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
一、滑县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一)滑县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性别、年龄情况:数据结果显示,滑县农村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性别比例不同,女性比男性锻炼人数多,女性占65.3%,男性占34.7%。不论男女,在各个年龄层次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锻炼活动有所减少。
(二)滑县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生活习惯:参加体育锻炼的滑县农村老年人中,没上学及小学学历占总人数的72.1%,具有初中学历的占总人数26%,高中及以上层次只占总人数1.9%。农村老年人喜欢早睡早起,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多是早晨和黄昏。
(三)滑县农村老年人个人收入及体育认知:老年人经济的主要来源占最大比重的是子女供给和自己务农挣钱,分别占到了77.6%和69.8%的比例。农村老年人从事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进身体健康、防病治病和愉悦心情、丰富生活。
(四)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参与情况1.体育参与项目与时长,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受场地、观念等条件限制。一般从事的体育项目有以下几类且所占比例不同:慢跑(快走)类、散步、棋牌类、太极气功类、广场舞、球类等体育活动,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慢跑79.7%,最小是球类占28.7%。滑县农村老年人进行健身的时长不同,大多在30~60分钟。2.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农村正规体育锻炼场地较少,老年人活动一般在空旷地区、马路上、自家庭院等较为常见,数据统计,在自家院子活动人数最多有204人占34%,老年人活动不便去其他场地较少,在田间马路活动仅有56人占9.3%的比例。3.体育参与的组织形式及消费情况,滑县农村老年人对体育锻炼需要购买专门衣帽鞋袜的消费意识很少,几乎没有。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大多是和邻居、朋友、家人一起锻炼人数有372人占62%的比例,而组织性锻炼形式较少,仅有7%。